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子夜》是茅盾以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买办资产阶级排挤下,在国内混战、工厂罢工、农民暴动的混乱社会环境里如何一步步走向败落的长篇小说,由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创新的题材设计,一经问世,就引发广泛评论。“真正堪称中国现代长篇结构的小说,《子夜》是第一部。”[1]直到今天也有说不完的话题。《子夜》将一些列复杂、一触即发的矛盾关系设置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场景颇具舞台化效果,小说结构颇具戏剧化结构,文本试图从《子夜》的戏剧性谈谈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子夜》;戏剧矛盾;悬念;戏剧结构
一.复杂尖锐的戏剧情景化叙述
戏剧性结构的作品非常注重横断面的描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都压缩在若干场面之中,着力从人物的矛盾交涉状态中、从他们的精神危机的高潮中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它能将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提炼出来,传神地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整篇小说涉及到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处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有的是一处矛盾的主角而恰恰又是另一场矛盾的配角,有的虽然是一场矛盾的配角,却也万不能少,牵一发而动全身,文章分为多条线索笔者从形式上将其分为三类。
首先,国家内部混战的大背景是矛盾的诱因,催化剂,线索。其次,小说里充满了商业斗争,在这黄金王国的上海商界里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斗”。首先,从大的层面上来说是: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买办资产阶级吞并民族资产阶级的战争;吴荪甫与朱吟秋等小资产阶级以谋利为目的的吞并战争;以吴荪甫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外国企业的斗争;市民化了的地主(冯云卿等)与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再次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中层市民为争权之间的斗争,如:屠维岳一派与钱葆生一派在工厂工人罢工的斗争中争夺管理权的斗争;刘玉英、徐曼丽、冯眉卿、韩孟翔等商业间谍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等等。作者多线并进,上层与下层,上层与上层,下层与下层,就连亲戚之间也在斗争,同样作为买办资产阶级的杜竹斋虽然作为吴荪甫的姐夫,照样为自己利益在吴荪甫即将胜利之时吃进谋利,不也是斗争吗?而斗争的结果又都是以无奈的失败告终,因此,行文中明显流露出“中国式的颓废主义”,[2]甚至虚无主义。再次,林佩瑶、林佩珊、四小姐等的在感情上的心理斗争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复杂的矛盾冲突。
人类一切历史都是心灵史,这些争斗不管是吴荪甫还是林佩瑶,不管是商场情场,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复杂的挣扎运转,在戏剧中刻画人物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心理动作。而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言语动作将心理动向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丝丝入扣的戏剧结构
戏剧依赖于表演,因此它受到了其它文体不曾有的许多限制。剧本要搬上舞台,让观众观看,而观剧是一项眼、耳和脑子并用的紧张活动。如果剧作家想让观众津津有味地坐在那里看上几个小时,他必须让剧本从头至尾充满着悬念,尽量删除不必要的情节,将故事浓缩到有限的几个场景中去。小说中的戏剧性结构也遵循同样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说戏剧性结构有助于制造悬念,浓缩故事,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读者忍不住想将小说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上文提到的《子夜》描写的矛盾冲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仅使作品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刻画达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而且情节结构也在作者匠心独运的设计下具有丝丝入扣的戏剧性。
纵观全文,小说多运用戏剧性结构造成悬念、延宕、留白,从一开始的吴老太爷进上海为序幕,到吴府办丧事,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单线叙事,而是多线并行,文章一开始各色人物就粉墨登场,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只不过作者的笔就像追光师一样,时而此处打光,另一处则暗影,而最后仿佛一场梦醒来,各色人物谢幕退场一样的戏剧化。而这些人物每一次出场都会带了一个新线索,新动态,他们就是埋藏好的伏笔和悬念。
公债市场上,从赵与吴第一次合作开始,就为我们设置了悬念,赵伯韬是怎样的人物?他们的“多头”计划是否能盈利?赵伯韬和尚仲礼是不是有什么阴谋?所有这一切都吸引我们读下去。而同时,第一次盈利后,吴荪甫会不会继续投资公债?等等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此时,李玉婷时而出现在小说舞台上,时而退出,他一直是赵、吴二人关系的牵线者,也是二人正式开战到结束的见证者,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是悬念,而又时不时解开另一个悬念,吸引读者追寻他的行踪,如:李玉婷替吴荪甫传话给赵伯韬的时候,路上遇到了纪念“五卅”运动的游行,这时,李玉婷躲到酒楼里与一众资产阶级青年聊天,不知不觉中,作者已经把读者带到另一条线索中,但是李玉婷终于坐上人力车的时候,读者反而心里一震,因为好戏又要上演了,这一延宕,不仅同时进行了另外两条线索,也着实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吴荪甫不是英雄,正如《<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中谈到除了社会环境外,其个人性格缺陷也是其失败的原因,“吴荪甫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他的某些经济行为是不明智的,在商战上能力低下,在企业管理上简单粗暴,仅是个目光短浅’刚愎自用的鲁莽平庸之徒而已,顶多只能算是个三流企业家。”笔者却认为抛开一切阶级革命,社会分析的论断,这只是一个故事,作者将吴荪甫们这些纷繁社会舞台上的社会人呈现在舞台上为我们在短时间内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戏剧动作、戏剧结构,所以,称其为“戏剧化小说”也无可厚非。小说里的人物是黎明前夕这场“有戏”的小说里的主角或配角,悲而不伤的谢幕了。
参考文献
[1] 骆飞:略论《子夜》的结构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2期。
[2] 陈思和:《子夜》浪漫·海派·左翼,《上海文学》2004年01期。
[3] 梁竞男,张堂会:《<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30卷。
关键词:《子夜》;戏剧矛盾;悬念;戏剧结构
一.复杂尖锐的戏剧情景化叙述
戏剧性结构的作品非常注重横断面的描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都压缩在若干场面之中,着力从人物的矛盾交涉状态中、从他们的精神危机的高潮中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它能将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提炼出来,传神地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整篇小说涉及到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处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有的是一处矛盾的主角而恰恰又是另一场矛盾的配角,有的虽然是一场矛盾的配角,却也万不能少,牵一发而动全身,文章分为多条线索笔者从形式上将其分为三类。
首先,国家内部混战的大背景是矛盾的诱因,催化剂,线索。其次,小说里充满了商业斗争,在这黄金王国的上海商界里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斗”。首先,从大的层面上来说是: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买办资产阶级吞并民族资产阶级的战争;吴荪甫与朱吟秋等小资产阶级以谋利为目的的吞并战争;以吴荪甫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外国企业的斗争;市民化了的地主(冯云卿等)与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再次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中层市民为争权之间的斗争,如:屠维岳一派与钱葆生一派在工厂工人罢工的斗争中争夺管理权的斗争;刘玉英、徐曼丽、冯眉卿、韩孟翔等商业间谍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等等。作者多线并进,上层与下层,上层与上层,下层与下层,就连亲戚之间也在斗争,同样作为买办资产阶级的杜竹斋虽然作为吴荪甫的姐夫,照样为自己利益在吴荪甫即将胜利之时吃进谋利,不也是斗争吗?而斗争的结果又都是以无奈的失败告终,因此,行文中明显流露出“中国式的颓废主义”,[2]甚至虚无主义。再次,林佩瑶、林佩珊、四小姐等的在感情上的心理斗争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复杂的矛盾冲突。
人类一切历史都是心灵史,这些争斗不管是吴荪甫还是林佩瑶,不管是商场情场,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复杂的挣扎运转,在戏剧中刻画人物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心理动作。而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言语动作将心理动向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丝丝入扣的戏剧结构
戏剧依赖于表演,因此它受到了其它文体不曾有的许多限制。剧本要搬上舞台,让观众观看,而观剧是一项眼、耳和脑子并用的紧张活动。如果剧作家想让观众津津有味地坐在那里看上几个小时,他必须让剧本从头至尾充满着悬念,尽量删除不必要的情节,将故事浓缩到有限的几个场景中去。小说中的戏剧性结构也遵循同样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说戏剧性结构有助于制造悬念,浓缩故事,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读者忍不住想将小说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上文提到的《子夜》描写的矛盾冲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仅使作品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刻画达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而且情节结构也在作者匠心独运的设计下具有丝丝入扣的戏剧性。
纵观全文,小说多运用戏剧性结构造成悬念、延宕、留白,从一开始的吴老太爷进上海为序幕,到吴府办丧事,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单线叙事,而是多线并行,文章一开始各色人物就粉墨登场,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只不过作者的笔就像追光师一样,时而此处打光,另一处则暗影,而最后仿佛一场梦醒来,各色人物谢幕退场一样的戏剧化。而这些人物每一次出场都会带了一个新线索,新动态,他们就是埋藏好的伏笔和悬念。
公债市场上,从赵与吴第一次合作开始,就为我们设置了悬念,赵伯韬是怎样的人物?他们的“多头”计划是否能盈利?赵伯韬和尚仲礼是不是有什么阴谋?所有这一切都吸引我们读下去。而同时,第一次盈利后,吴荪甫会不会继续投资公债?等等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此时,李玉婷时而出现在小说舞台上,时而退出,他一直是赵、吴二人关系的牵线者,也是二人正式开战到结束的见证者,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是悬念,而又时不时解开另一个悬念,吸引读者追寻他的行踪,如:李玉婷替吴荪甫传话给赵伯韬的时候,路上遇到了纪念“五卅”运动的游行,这时,李玉婷躲到酒楼里与一众资产阶级青年聊天,不知不觉中,作者已经把读者带到另一条线索中,但是李玉婷终于坐上人力车的时候,读者反而心里一震,因为好戏又要上演了,这一延宕,不仅同时进行了另外两条线索,也着实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吴荪甫不是英雄,正如《<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中谈到除了社会环境外,其个人性格缺陷也是其失败的原因,“吴荪甫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他的某些经济行为是不明智的,在商战上能力低下,在企业管理上简单粗暴,仅是个目光短浅’刚愎自用的鲁莽平庸之徒而已,顶多只能算是个三流企业家。”笔者却认为抛开一切阶级革命,社会分析的论断,这只是一个故事,作者将吴荪甫们这些纷繁社会舞台上的社会人呈现在舞台上为我们在短时间内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戏剧动作、戏剧结构,所以,称其为“戏剧化小说”也无可厚非。小说里的人物是黎明前夕这场“有戏”的小说里的主角或配角,悲而不伤的谢幕了。
参考文献
[1] 骆飞:略论《子夜》的结构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2期。
[2] 陈思和:《子夜》浪漫·海派·左翼,《上海文学》2004年01期。
[3] 梁竞男,张堂会:《<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