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不断拓展和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现代生态科学教育、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方针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为主线,全面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周芬芬(1982-),女,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谢磊(1975-),男,湖南湘潭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环保专业大学生开放性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22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6-02
高等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拓展和充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四大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被实践反复证实了的科学真理。它是由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等构成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1.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教育
生态世界观是生态意识的基础。所谓生态世界观是指人们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根本观点。生态世界观的理论化被称为生态哲学。[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生态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批判资产阶级生态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应然”层面,即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理想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二是“实然”层面,即资本主义是如何现实地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的。在“实然”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资本的本性是造成现实世界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在“应然”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是最科学的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加强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
2.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所谓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态伦理关系的根本观点,包括生态价值取向、生态价值标准、生态价值意义等。在生态伦理价值观上,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在生态具有伦理价值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同认识。E·温克勤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对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各持不同的观点,对人和各种生物的道德地位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却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生态学是一种伦理学”。[2]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在马克思看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学科。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3]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以生态和谐为根本价值取向,既反对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不赞成片面的自然中心主义。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3.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观教育
生态美学是现代兴起的一门美学学科。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的主旨是揭示生态美的本质及规律。所谓“美”,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产生的审美感受。根据审美对象不同来分类,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其中,自然美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人们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界的生产过程中创造了“美”。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古今中外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标准,那就是“和谐即美”。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对自然美的模仿。“自然界喜欢矛盾,并且从矛盾中而不是从相似中逐步形成了和谐……显然,艺术在这一点上模仿了自然。”[6]人同自然的和谐协调,构成了“生态美”。所谓生态美,是指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有机统一,它是形成现代艺术美的前提。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审美情操。
二、现代生态科学教育
生态科学也叫环境科学,是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所谓“生态科学”,可以定义为:探索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海克尔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海克尔于1866年撰写出版的《普通有机体形式学》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7]20世纪50年代,随着系统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而推动生态科学趋向成熟。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斯坦勒强调指出:所谓生态系统,应当包括地球上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处的环境化学物理因素(土壤、河流、空气、气候等因素)。“它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因为它是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为基础的。”[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态环境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生态科学的专门学科。生态科学教育就是要把各种生态学科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使广大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科学的内容和方法,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奠定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现代生态科学是一门内含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环境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经济学以及数学等许多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生态科学又得到了新发展,形成了环境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以及文化生态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教育时,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将生态科学知识融入其所学专业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学习现代生态科学。
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必须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来教育大学生,丰富他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历史文化底蕴。
1.儒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儒家思想包含丰富的生态和谐理念。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关于“仁爱”、“中庸”等思想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周易》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确表明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观念。孔子在《中庸》一书中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儒家关于生态和谐的思想,从本质上看,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和谐。孔子强调,“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主张“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荀子则强调“不夭其生,不绝其长”,[10]等等,他们都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阐述了人类在物质生产中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达到人同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化渊源。因此,我们应当以儒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教育大学生。
2.道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道德经》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作,集中阐述了道家生态和谐理念。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是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基础。道家强调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道家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和谐共生的。在老子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庄子进一步强调,自然是世界万物的本质。自然既是万物的起源,又是万物的归宿。因此,人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如果把人与自然界分离开来只能是自取灭亡。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和支配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推崇生态和谐,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道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道家的生态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和谐文化的精华,为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因此,必须把道家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3.佛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佛家的生态文明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观。佛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主张“万物一体”。在佛家看来,生命作为世界的主体和生存环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产物,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自然界,那么生命就不可能生存。二是众生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在佛家看来,生命是人类和一切动物及植物所共有的,一切生命都是同样宝贵的,众生是完全平等的。人类因其具有意识和文化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人类不能因此而伤害其他生命。佛家认为,一切生命皆有佛性,世界上的生命在本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一切生命都应当值得人们尊重。三是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佛家不仅强调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且强调要关怀其他生命体。佛家甚至主张,在必要时应当放弃自己的利益,保护众生的利益。儒家认为,世界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应当善待众生,关爱生命,反对杀生。为此,佛家要求佛教徒素食、放生。佛家的上述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世界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因此,应当把佛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有选择性地纳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之中。
四、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而且需要严格的行为规范来约束,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来引导。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
1.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教育
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只有用这些生态文明道德规范教育广大公民特别是大学生,才能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伦理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使之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的社会公德,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人”。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提升生态道德素质,并外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教育
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包括两大类:一是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规范,二是生态文明法律行为规范。这两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各有其特点,前者具有自发性、软约束等特点,而后者具有强制性、硬约束性等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律行为规范教育,使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制度化,才能保障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因此,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法制教育主要涉及到国际、国内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自律精神,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包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美丽中国”的建设战略目标,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必须将党和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纳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之中,通过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使广大大学生深刻理会并自觉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和具体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现代生态科学教育、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其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是基础和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主线,全面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普遍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为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5.
[2]E·温克勤.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M].国外社会科学,199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5]杨伯俊.论语注释(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
[6]吉尔伯特.美学史[M].上海:上海释文出版社,1989:88.
[7]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
[8]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
[9]黄磊.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
2007,(8).
[10]郝现军,郝燕飞.解读先秦儒家生态思想[J].沧桑,2008,(5).
[11]张平.道家生态哲学思想评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周芬芬(1982-),女,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谢磊(1975-),男,湖南湘潭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环保专业大学生开放性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22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6-02
高等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拓展和充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四大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被实践反复证实了的科学真理。它是由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等构成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1.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教育
生态世界观是生态意识的基础。所谓生态世界观是指人们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根本观点。生态世界观的理论化被称为生态哲学。[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生态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批判资产阶级生态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应然”层面,即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理想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二是“实然”层面,即资本主义是如何现实地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的。在“实然”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资本的本性是造成现实世界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在“应然”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是最科学的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加强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
2.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所谓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态伦理关系的根本观点,包括生态价值取向、生态价值标准、生态价值意义等。在生态伦理价值观上,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在生态具有伦理价值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同认识。E·温克勤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对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各持不同的观点,对人和各种生物的道德地位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却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生态学是一种伦理学”。[2]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在马克思看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学科。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3]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以生态和谐为根本价值取向,既反对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不赞成片面的自然中心主义。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3.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观教育
生态美学是现代兴起的一门美学学科。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的主旨是揭示生态美的本质及规律。所谓“美”,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产生的审美感受。根据审美对象不同来分类,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其中,自然美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人们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界的生产过程中创造了“美”。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古今中外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标准,那就是“和谐即美”。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对自然美的模仿。“自然界喜欢矛盾,并且从矛盾中而不是从相似中逐步形成了和谐……显然,艺术在这一点上模仿了自然。”[6]人同自然的和谐协调,构成了“生态美”。所谓生态美,是指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有机统一,它是形成现代艺术美的前提。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审美情操。
二、现代生态科学教育
生态科学也叫环境科学,是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所谓“生态科学”,可以定义为:探索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海克尔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海克尔于1866年撰写出版的《普通有机体形式学》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7]20世纪50年代,随着系统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而推动生态科学趋向成熟。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斯坦勒强调指出:所谓生态系统,应当包括地球上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处的环境化学物理因素(土壤、河流、空气、气候等因素)。“它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因为它是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为基础的。”[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态环境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生态科学的专门学科。生态科学教育就是要把各种生态学科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使广大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科学的内容和方法,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奠定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现代生态科学是一门内含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环境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经济学以及数学等许多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生态科学又得到了新发展,形成了环境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以及文化生态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教育时,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将生态科学知识融入其所学专业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学习现代生态科学。
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必须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来教育大学生,丰富他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历史文化底蕴。
1.儒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儒家思想包含丰富的生态和谐理念。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关于“仁爱”、“中庸”等思想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周易》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确表明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观念。孔子在《中庸》一书中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儒家关于生态和谐的思想,从本质上看,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和谐。孔子强调,“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主张“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荀子则强调“不夭其生,不绝其长”,[10]等等,他们都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阐述了人类在物质生产中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达到人同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化渊源。因此,我们应当以儒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教育大学生。
2.道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道德经》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作,集中阐述了道家生态和谐理念。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是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基础。道家强调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道家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和谐共生的。在老子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庄子进一步强调,自然是世界万物的本质。自然既是万物的起源,又是万物的归宿。因此,人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如果把人与自然界分离开来只能是自取灭亡。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和支配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推崇生态和谐,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道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道家的生态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和谐文化的精华,为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因此,必须把道家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3.佛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佛家的生态文明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观。佛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主张“万物一体”。在佛家看来,生命作为世界的主体和生存环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产物,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自然界,那么生命就不可能生存。二是众生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在佛家看来,生命是人类和一切动物及植物所共有的,一切生命都是同样宝贵的,众生是完全平等的。人类因其具有意识和文化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人类不能因此而伤害其他生命。佛家认为,一切生命皆有佛性,世界上的生命在本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一切生命都应当值得人们尊重。三是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佛家不仅强调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且强调要关怀其他生命体。佛家甚至主张,在必要时应当放弃自己的利益,保护众生的利益。儒家认为,世界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应当善待众生,关爱生命,反对杀生。为此,佛家要求佛教徒素食、放生。佛家的上述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世界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因此,应当把佛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有选择性地纳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之中。
四、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而且需要严格的行为规范来约束,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来引导。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
1.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教育
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只有用这些生态文明道德规范教育广大公民特别是大学生,才能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伦理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使之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的社会公德,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人”。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提升生态道德素质,并外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教育
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包括两大类:一是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规范,二是生态文明法律行为规范。这两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各有其特点,前者具有自发性、软约束等特点,而后者具有强制性、硬约束性等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律行为规范教育,使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制度化,才能保障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因此,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法制教育主要涉及到国际、国内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自律精神,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包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美丽中国”的建设战略目标,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必须将党和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纳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之中,通过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使广大大学生深刻理会并自觉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和具体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现代生态科学教育、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其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是基础和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主线,全面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普遍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为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5.
[2]E·温克勤.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M].国外社会科学,199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5]杨伯俊.论语注释(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
[6]吉尔伯特.美学史[M].上海:上海释文出版社,1989:88.
[7]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
[8]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
[9]黄磊.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
2007,(8).
[10]郝现军,郝燕飞.解读先秦儒家生态思想[J].沧桑,2008,(5).
[11]张平.道家生态哲学思想评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