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事实上,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不感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小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农村小学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正确与否影响阅读效果的好坏。从平日里观察,不少同学在阅读的同时小动作也特别多。如:书往桌子上一放动动嘴巴,手解放出来做其他的事;目光呆滞地一个句子或词语反复读很多遍,还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只能使思维越来越迟钝。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1.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找那些能够吸引你并让你持续阅读的书。即使不是文学名著,让你对阅读充满欲望,这就是阅读的目的。一旦形成习惯,就是更艰深的内容你也会泰然处之。
2.要有严肃认真的阅读态度,精力集中,力求收获。指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尽量选择那些经典的书籍、文章,独具特色的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的优秀文章。
3.要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习惯是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绝对不行,每天至少抽出一点时间雷打不动的读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受影响。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使行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二、重视课外阅读和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这些阅读学困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阅读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让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阅读能力的强弱和知识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一方面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一定数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做基础的;另一方面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阅读就能多方联想,多方比较,多方思考,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和速度。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就会造成阅读的障碍。
1.针对个性特征,选择合适读物。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书也是如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课内阅读和课余谈话等多渠道进行观察,了解每个学困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最想知道的、最关心的事情,向他们介绍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书籍,鼓励他们在阅读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引导他们积极阅读,以拓展阅读的范围。
2.延伸課内阅读,寻求科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学生学会阅读,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学困生的自读能力较弱,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便无从下手,有了好书,也不知道如何去阅读,从不想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在指导学困生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同体裁、相近内容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辟阅读园地。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班级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開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全面的了解学困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长期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探索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终生受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事实上,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不感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小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农村小学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正确与否影响阅读效果的好坏。从平日里观察,不少同学在阅读的同时小动作也特别多。如:书往桌子上一放动动嘴巴,手解放出来做其他的事;目光呆滞地一个句子或词语反复读很多遍,还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只能使思维越来越迟钝。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1.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找那些能够吸引你并让你持续阅读的书。即使不是文学名著,让你对阅读充满欲望,这就是阅读的目的。一旦形成习惯,就是更艰深的内容你也会泰然处之。
2.要有严肃认真的阅读态度,精力集中,力求收获。指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尽量选择那些经典的书籍、文章,独具特色的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的优秀文章。
3.要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习惯是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绝对不行,每天至少抽出一点时间雷打不动的读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受影响。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使行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二、重视课外阅读和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这些阅读学困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阅读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让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阅读能力的强弱和知识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一方面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一定数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做基础的;另一方面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阅读就能多方联想,多方比较,多方思考,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和速度。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就会造成阅读的障碍。
1.针对个性特征,选择合适读物。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书也是如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课内阅读和课余谈话等多渠道进行观察,了解每个学困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最想知道的、最关心的事情,向他们介绍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书籍,鼓励他们在阅读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引导他们积极阅读,以拓展阅读的范围。
2.延伸課内阅读,寻求科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学生学会阅读,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学困生的自读能力较弱,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便无从下手,有了好书,也不知道如何去阅读,从不想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在指导学困生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同体裁、相近内容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辟阅读园地。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班级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開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全面的了解学困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长期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探索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终生受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