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文字碰撞的过程,是彼此生命痕迹交汇的过程。有人说,学生多写是法宝,教师批不批是其次的。对于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批阅作文带给笔者的莫大享受,是笔者职业生涯中值得回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批语很难收集整理,下面仅将笔者手头存留的部分评语简单分类,跟同行交流:
一、对细枝末节处的订正
广东省的简称是“粤”,很多人以为上面部分跟“奥”一样,其实“粤”上面部分还多一横。同样,江西省的简称“赣”字右上角并非“久”字。“冒”字上面是“冂”加“两横”,并非子曰的“曰”,与之相同的還有“帽”“冕”等字。
学生经常写错的,还有所谓“学字头”和“党字头”。“党”“堂”绝对跟“学”“觉”不一样。还有一种情况,是间架结构的错误,比如“满”是左右结构,有同学会写成上下结构;而“莲”是上下结构,却被有的同学写成左右结构。标点符号规范书写,引号前半部分不卸载一行末尾,等等。
这些小地方的及时指出可以体现出教师的严谨,对汉字的珍视,对学生也是一种习惯的引导,字写对、写好,文章才可能写好。
二、关键处做指导
文章要打动人,就要实实在在地展示人物、事件,多用场面、用动词、用形容词写细节。如写球类运动时,除了简单地罗列各种球,还应具体描述下某一种球类运动,将现场的感受写一下——汗流浃背,湿透后背,但成功救起一个高难度的来球;伸臂,扭头,挥拍,扣杀,其爽无比。这样写更具体可感,别人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你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抓耳挠腮,不知道如何表达。教师可结合写作的话题,在关键处引导学生怎么写,就会有一定的效果。如对用词的指导——语言须简,慎用、少用连词,尤其是“而”“而且”“所以”等无关紧要的字词。
三、写作理念的引导
写文章时一味抒情是苍白无力的;读者不曾在你打球的现场,读者也不知道你如何把穿蓝色T恤的老爸打得落花流水,读者更不知道橙色球拍白色球网黄色球鞋给你带来的享受,不知道你的威风、你的紧张。只有你去细致投入地描述,读者才能感同身受。
有的学生写作文时简单抒情,还有的学生开头段总要来个大而无当的环境描写,使得文章粗浅苍白,矫揉造作。这种写作初期的“大是大非”问题需要教师给出明确指示,他今后的写作路径才会慢慢转移。
在文风上,有的学生受部分青春杂志的影响,片面追求“文艺范儿”,然而每一个自以为是的比喻和它的本体之间,都有着一种无法缝合的裂痕。作者那种自以为是的狡黠在伟大文字背后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捉襟见肘和惨不忍睹。
初写评论文,有不少学生以为引用名言乃不二法门。可是名人那样说,名人那样做,朱熹、荀况、爱因斯坦的评价就能证明一个道理吗?这是不是用权威来吓唬人、叫人闭嘴?这正是所谓举名人例子以论证的软肋!怎么办呢?不如老老实实说理,一点一滴挖掘!如评述的是方仲永之例,结论是“不学何以成才”。
1.“父利其然也”,似乎确是“贪财”,但仅止于此吗?儿子是其发家致富之手段吗?似也未必,仅是小钱而已,主要收入还是“金溪民”“世隶耕”。那其父主要动机是什么?“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这是什么现象呢?父以子贵,是虚荣心是面子,作为监护人的面子。那么,今天的为父为母者有没有类似的“面子心理”呢?当然有,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的父母因面子而让孩子务必学、全面学、不停地学。可结果呢?孩子依然不快乐,依然难以得其所。你看,这就可以分析“仲永之父在仲永悲剧中的推动作用,及其在当今社会的警示意义”了!
2.“邑人”角度:众人有一种“天才崇拜”心理,神童崇拜,愿从心理和金钱上,甘心献上自己的崇仰之情。那么,试问,百姓真的是因仰慕而出钱买其作品吗?如果不是,那是何种心理?对了,亦是虚荣。神童作品在手,全家蓬荜生辉!由此可见,仲永之父虚荣,仲永之邻、之友亦虚荣。是这种全社会的风气毁了仲永,毁了爱诗爱字爱墨的“纯净仲永”。本是最天然的爱好、禀赋,却因成了他人虚荣之工具而变味,消泯。仲永“泯然众人”的确是悲剧,但全社会的这种功利虚荣之风的弥漫,是不是更大的悲剧呢?
3.“仲永”可否自我拯救?如何让“仲永式悲剧”少一些、再少一些?此题可有解?此悲剧可否谢幕?……
试想,作上述分析、写作,是否比简单地提出“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不学何以成才”更深入呢?
愿教师和学生可共享思维之乐,享受写作之乐。
一、对细枝末节处的订正
广东省的简称是“粤”,很多人以为上面部分跟“奥”一样,其实“粤”上面部分还多一横。同样,江西省的简称“赣”字右上角并非“久”字。“冒”字上面是“冂”加“两横”,并非子曰的“曰”,与之相同的還有“帽”“冕”等字。
学生经常写错的,还有所谓“学字头”和“党字头”。“党”“堂”绝对跟“学”“觉”不一样。还有一种情况,是间架结构的错误,比如“满”是左右结构,有同学会写成上下结构;而“莲”是上下结构,却被有的同学写成左右结构。标点符号规范书写,引号前半部分不卸载一行末尾,等等。
这些小地方的及时指出可以体现出教师的严谨,对汉字的珍视,对学生也是一种习惯的引导,字写对、写好,文章才可能写好。
二、关键处做指导
文章要打动人,就要实实在在地展示人物、事件,多用场面、用动词、用形容词写细节。如写球类运动时,除了简单地罗列各种球,还应具体描述下某一种球类运动,将现场的感受写一下——汗流浃背,湿透后背,但成功救起一个高难度的来球;伸臂,扭头,挥拍,扣杀,其爽无比。这样写更具体可感,别人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你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抓耳挠腮,不知道如何表达。教师可结合写作的话题,在关键处引导学生怎么写,就会有一定的效果。如对用词的指导——语言须简,慎用、少用连词,尤其是“而”“而且”“所以”等无关紧要的字词。
三、写作理念的引导
写文章时一味抒情是苍白无力的;读者不曾在你打球的现场,读者也不知道你如何把穿蓝色T恤的老爸打得落花流水,读者更不知道橙色球拍白色球网黄色球鞋给你带来的享受,不知道你的威风、你的紧张。只有你去细致投入地描述,读者才能感同身受。
有的学生写作文时简单抒情,还有的学生开头段总要来个大而无当的环境描写,使得文章粗浅苍白,矫揉造作。这种写作初期的“大是大非”问题需要教师给出明确指示,他今后的写作路径才会慢慢转移。
在文风上,有的学生受部分青春杂志的影响,片面追求“文艺范儿”,然而每一个自以为是的比喻和它的本体之间,都有着一种无法缝合的裂痕。作者那种自以为是的狡黠在伟大文字背后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捉襟见肘和惨不忍睹。
初写评论文,有不少学生以为引用名言乃不二法门。可是名人那样说,名人那样做,朱熹、荀况、爱因斯坦的评价就能证明一个道理吗?这是不是用权威来吓唬人、叫人闭嘴?这正是所谓举名人例子以论证的软肋!怎么办呢?不如老老实实说理,一点一滴挖掘!如评述的是方仲永之例,结论是“不学何以成才”。
1.“父利其然也”,似乎确是“贪财”,但仅止于此吗?儿子是其发家致富之手段吗?似也未必,仅是小钱而已,主要收入还是“金溪民”“世隶耕”。那其父主要动机是什么?“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这是什么现象呢?父以子贵,是虚荣心是面子,作为监护人的面子。那么,今天的为父为母者有没有类似的“面子心理”呢?当然有,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的父母因面子而让孩子务必学、全面学、不停地学。可结果呢?孩子依然不快乐,依然难以得其所。你看,这就可以分析“仲永之父在仲永悲剧中的推动作用,及其在当今社会的警示意义”了!
2.“邑人”角度:众人有一种“天才崇拜”心理,神童崇拜,愿从心理和金钱上,甘心献上自己的崇仰之情。那么,试问,百姓真的是因仰慕而出钱买其作品吗?如果不是,那是何种心理?对了,亦是虚荣。神童作品在手,全家蓬荜生辉!由此可见,仲永之父虚荣,仲永之邻、之友亦虚荣。是这种全社会的风气毁了仲永,毁了爱诗爱字爱墨的“纯净仲永”。本是最天然的爱好、禀赋,却因成了他人虚荣之工具而变味,消泯。仲永“泯然众人”的确是悲剧,但全社会的这种功利虚荣之风的弥漫,是不是更大的悲剧呢?
3.“仲永”可否自我拯救?如何让“仲永式悲剧”少一些、再少一些?此题可有解?此悲剧可否谢幕?……
试想,作上述分析、写作,是否比简单地提出“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不学何以成才”更深入呢?
愿教师和学生可共享思维之乐,享受写作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