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作业设计探索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rie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教好略读课文,我们应审视略读课程的功能。它的价值在于恰当地处理好讲读与自读的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读书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的自主阅读实践中,并设法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其巩固迁移和拓展应用的功能。笔者试着从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作业设计,发挥其课程功能。
  一、预习,指向促学
  略读教学更加强化学生主体的阅读实践活动,需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笔者设计的“预习作业”,不要求咬文嚼字,只从整体把握入手,除了常规的读、划、写、标等以外,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聊一聊。学生在预习中除了读通课文以外,还应依据导语和家长聊聊读后体会。因为它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本学习的重点地带。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一文的导语是:“让我们来读读下面这篇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笔者要求学生和家长交流读后心得,然后将交流意见带进课堂中,显然这是检测学生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的初步措施。
  排一排。有些略读课文具有十分明显的语言特色,笔者要求学生预习时列出本课词语并归类积累。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列出本课中的四字词语,并按要求排列。第一类按介绍的景点排列,抄写下来;第二类按词语的构词特点排列,并写几个类似的词语。这样的作业既检测了学生对词语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探究了词语的规律,积累了同类词语。
  查一查。略读教学是课内和课外学习的链接,因此略读课文的预习更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书等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的预习,笔者要求学生:上网浏览秦兵马俑图片,查找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并将重要信息作摘抄。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 “威武之师”的感受,又检测了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通过布置有效的预习作业来帮助学生自学略读课文,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让预习成为学习略读课文的起点。
  二、随堂,指向目标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重难点、知识点、思维点、语言点等设计随堂作业,以达到巩固知识、促进理解、拓展思维、检测能力的目的。
  (一)概括,“写了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笔者认为,在略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填一填。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鹿欣赏( ),抱怨( ),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 ),而美丽的角( )。
  这样的填空作业大大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渐渐提高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段的增高,这样的填空题的难度应逐渐加大。
  列一列。概括课文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列表也是整合课文内容、检测学生概括能力的好办法。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如果你想要从长课文中搜集到重要信息,可以学习做一张信息卡。
  通过这张信息卡,学生能较清晰完整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提高概括能力大有帮助。此外,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列提纲、取小标题等,这些方法都注重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布局谋篇特点来设计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作业。
  (二)体悟,“什么感受”
  要想提高略读教学的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试着通过模块整合,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以此来加深体悟。
  合一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和他凡人的情怀。笔者在前两篇文章精读的基础上,采取将两篇略读文章融合在一起教的“主题阅读法”。
  阅读第一步 研读文本:
  人物形象真实 毛主席的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
  阅读第二步 拓展文本:
  人物形象丰满 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比一比。比较异同,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在比较中强化体悟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比较阅读。既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主题不同作品、同一内容不同体裁、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等的比较。如《秦兵马俑》一文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凭借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然后选择一种兵马俑,谈感受、学方法、悟写法,进行小练笔。
  (三)语用,“哪些地方印象深刻”
  对印象深刻的地方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式。
  注一注。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文,在学生通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说说哪些描写母亲的句子最能打动你,边读边作批注,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交流时重点放在描写母亲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上,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一遍又一遍地研读“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这些母亲情感变化的过程,品味作者表达母爱写法上的精彩之处。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学生而言既是语言积累也是灵活运用。   述一述。对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复述是语言逐渐内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如《狮子和鹿》一文,笔者布置学生利用插图讲述故事,用上:小鹿气喘吁吁地跑到了小河边,它再次端详自己的角和腿,叹了口气,________说:“_________!两只美丽的角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条难看的腿啊,_____________________。”笔者巧妙地设计了“它再次端详自己的角和腿”这一个复现故事的环节。阅读后学生对“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有了自己正确的看法,一个“再端详”带出了学生尽情发挥、一吐为快的冲动。学生能利用前面朗读中的习得,用好“唉,啊”,很巧妙地运用了“我的角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这一“再端详”,让我们看到学生阅读后的情感渲染、阅读后的丰厚体悟。
  三、课后,指向整合
  略读课文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文本补白、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因此课后的作业设计应围绕运用和拓展整合训练。
  (一)运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适度拓展、延伸,使得略读课文成为单元教学主题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单元思想情感的深化。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教学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这则神话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请阅读书中故事的原文,并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篇古文的理解。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进行古文、现代文比较阅读,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了思维想象能力,又深化了神话的单元主题。
  (二)拓展
  课后拓展可以适当补充或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者是同一主题的书,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为广阔,对主题的认知进一步丰满与升华。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卡罗纳》一课,课前提示“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后又用“小泡泡”的形式出示“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再用”资料袋“的形式介绍《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提要。教材三次提到《爱的教育》,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引导师生通过一篇课文去阅读整本书,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略读课文是学生习得阅读本领后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略读课作业是检测知识、培养能力的桥梁,因此拓展应用功能当为第一要素。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324000)
其他文献
以由NaY分子筛制备的不同晶胞大小的USY为研究对象,利用固体NMR结合BET和XRD研究了其在水热老化过程中结构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晶胞大小对铝物种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理念。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的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实美。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随之而来的是,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扩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不再是一种奢望。    一、潜心会文,
针对退火炉内保洁层厚度均匀不一、炉外壳温度过高以及材料的过于浪费等问题,提出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有限元分析设计方法,对退火炉热传递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和退火炉内衬进行
目的:探讨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患者发生呕吐时,两种清理呼吸道的方法,并比较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1年10月~2014年10月诊治的意识障碍并放置口
通过单因素动力学实验和热力学实验研究了气浮法去除甘蔗汁中酚酸类物质的过程. 结果表明:在甘蔗汁锤度为 15.3 °Bx、絮凝剂量 1 mg/kg (m 絮凝剂/m 蔗汁)、pH 值 8.0、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