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自主导学 图文转换 高效课堂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jian20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教材插图为线索,创设一系列问题串式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自主导学;结合识图、析图、画图三图并用,通过“边学边看边画”达到思维碰撞,掌握核心知识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问题串 识图 析图 画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阶段,学生要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意识,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引导和发掘上,为此教师可从三方面突破:① 设计合理的、科学的导学案;②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探究,增强自信心;③ 在学习中,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渗透,教会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和经验,学会学习。本节课沿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生成—探究反思”这条核心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导学,图文转换渗透能力培养,以期达到高效课堂。
  1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抽象复杂,涉及的物质种类比较多。在教学中,笔者以教材插图为线索,把文字与图形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识图的角度学习抽象的物质和概念。从析图的角度,围绕转录翻译过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递进式”问题串,以问导学,强化核心知识。从画图的角度,增加“边学边看边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画出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简图,让学生脑海中重现所学知识内容,检测和巩固学习成果。
  在教学策略上,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合作学习完成学案,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提出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质疑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引导梳理核心知识点,提炼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识图、析图,掌握转录翻译的过程,构建知识的相关性。
  2.2 能力目标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展示及质疑,培养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识图看图,增强识图能力,为图形转换、图文转换奠定基础;通过画图,重现知识内容,提炼学习方法,巩固学习效果。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了由图析文、由文画图的知识归纳的成就感。
  3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的本质,知道了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结构特点。本章主要在此基础上解决基因是如何表达为性状的。在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可以自主学习完成课本中基础概念,但对微观层次上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理解起来还有些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借助形象的、易理解的图片材料以及多媒体动画演示加强学生的直观理解。本节内容抽象,概念多,信息量较大,学生会出现概念混淆、条理不清、理解不透等问题,需要教师对于复制、转录、翻译过程进行比较,对易混点、易错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图文转化的方法进行点拨。
  4 教学过程
  4.1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识图、辨图、析图,挖掘图中隐藏的知识点,掌握转录、翻译的过程。
  (2) 尝试画图,检测学习效果,巩固知识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转录、翻译的过程比较。
  自主学习:
  (1) RNA的结构和种类:
  ① 结构:与DNA相比,RNA在组成上的差异表现在:五碳糖是 ,碱基组成中没有T,而替换为 。
  ② 种类: 、tRNA和 三种。
  (2) 遗传信息的转录:
  ① 概念:在 中,以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的过程。
  ② 原料:4种游离的 。
  ③ 碱基配对: 、C-G、G-C、 。
  (3) 遗传信息的翻译:
  ① 翻译:
  a. 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
  为模板合成 的过程。
  b. 场所:细胞质中的 。
  c. 运载工具: 。
  d. 碱基配对: 、C-G、G-C。
  ② 密码子:遗传学上把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叫一个密码子。
  ③ 转运RNA:形状像三叶草的叶,一端是携带 的部分,另一端有三个碱基可与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为 。
  合作学习:
  探究一:根据教科书P63页图4-4,完成下列问题:
  (1) 该图中出现哪些物质、多少种碱基、多少种核苷酸、多少条核苷酸链?链和链之间碱基关系如何?
  (2) 转录过程与复制过程中用到的模板相同吗?转录过程中碱基的配对方式与复制过程中相同吗?转录用到的酶与复制中的酶相同吗?转录与复制用到的原料相同吗?
  (3) 转录步骤分为几步?
  (4) 画简图表示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mRNA完成信息的转换。
  探究二:根据教科书P66页图4-6完成下列问题:
  (1) 分析图中各物质和结构的作用。
  (2) 什么叫密码子,密码子种类有多少?所有的密码子都对应氨基酸吗?该RNA片段有多少个密码子?对应多少个氨基酸?
  (3) mRNA上碱基序列与氨基酸完成对应,需借助何物质?该RNA片段需要多少个tRNA搬运?
  (4) 核糖体沿着RNA移动读取遗传密码,从何位置开始移动,到何位置结束?移动方向如何判断?
  (5) 图示显示第1、2个氨基酸连接成肽链的过程,请画出第5个氨基酸连接到前4个氨基酸形成的肽链上的过程。   (6) 参照课本P65密码子表写出该RNA片段形成的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课后延伸:
  (1) 归纳核心简图,你能说出简图的内容吗?
  (2) 如果已知氨基酸顺序,能否写出确定的RNA序列?
  (3) 密码子简并性对生物体的生存发展有什么意义?
  (4) 原核生物遗传信息表达是否与真核生物相同?
  设计意图:学案导学把学生的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连成一个整体,起到引领思维导航、检测学习目标、保存学习成果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基础概念、物质结构的比较;。录与翻译过程抽象是本节课重点学习内容,以插图为线索,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思维得到碰撞,激发多角度思考,梳理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4.2 课堂教学过程
  4.2.1 导入:以图析文,激发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绘出细胞局部图(图1),表示出基因与蛋白质的分布位置,并提出问题①细胞核中DNA上基因能不能穿过核孔来到细胞质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②若DNA不能亲自来到细胞质,那只有通过媒介的力量完成信息的传递,什么物质充当媒介呢?③RNA结构与DNA结构不同之处在哪?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展示细胞局部结构,引导学生回顾细胞中物质合成的场所,从而推测信息从DNA→蛋白质需要媒介,引出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分为转录和翻译两步。教师板书学习总线索: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教师手绘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为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埋下伏笔。
  4.2.2 课堂:展示生成,质疑排疑
  学生活动:对于自主学习内容,由于难度不大,该内容不进行课堂展示,只需完成纠错即可。学生分组展示合作学习中的探究内容。
  教师活动:此环节为了保证课堂高效有序性,教师提前要有一定的规范加以约束。比如展的学生语言要精练,姿态要大方;听的学生要等对方讲完再提问,提问语言要规范礼貌等。学生展示时,教师也不是无事可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反馈。除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一条mRNA上为什么结合多个核糖体?它们合成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吗?这些问题可能成为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适时做好疏通,学生很多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创建学习金字塔显示: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讲,让学生提前交流合作探究,心中有底气,排除“因不会而不敢”的心理恐惧;其次对学生表达能力进行培训,如尽量让学生用简短精炼的生物学语言描述问题;借助教材、教参,或网络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事实依据;利用黑板、白板教具展示学习成果等;大胆质疑,任何疑问都值得探讨等。这样让学生真正地“学起来”。
  4.2.3 探究反思:思路梳理,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
  ① 对识图、析图、画图方法进行适时点拨,在黑板上展示图形结果。
  ② 抓核心图形,由图析文,理清思路,归纳核心知识。
  ③ 通过多媒体演示转录翻译的动画过程。
  ④ 列表比较转录、翻译和DNA复制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对复杂的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进行渗透。学生若没有一个规范的引导,则掌握不到要点,想画也不敢画,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的简图,即用简单的线条反映知识之间的联系,无需在结构的美观上花费精力。其次在归纳总结上,教师在黑板上按知识发展线索,把整个知识点融入到几幅图片中,围绕简图归纳核心知识,由图析文,图文转换。
  5 教学反思
  (1) 新课程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意指教师在教学上要围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合作交流的学生共同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生成—探究反思”成为贯穿本节课的核心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成学生讲、教师听;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培养。如:在转录过程是否需要解旋酶时,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一部分学生认为教科书插图没有画解旋酶,也没有提到解旋酶,因此转录过程不需要解旋酶;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根据必修1中学到酶具有专一性,RNA聚合酶也应只具有合成RNA作用,不应具有解旋作用,插图少画了解旋酶。矛盾引发了争论焦点。到底事实如何,教师不肯定,也不否定,留有疑问,引导课后继续探究,知识得以升华。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相反,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对授课内容思路清晰,还要预先预计学生的思维困惑点,对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不仅要点拨,更要演示,给学生一个规范的展示。
  (2) 以教科书插图为线索,巧设“问题串”,挖掘插图的隐含知识点。转录和翻译过程是本节重难点的内容,内容抽象,学生在微观的层次上理解抽象的过程有难度。如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仅靠教科书上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两者之间对应关系,通过以书本上的图4-6为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指导学生数密码子数量,找出对应的氨基酸数量和种类以及需要的搬运工数量,理清密码子、氨基酸、tRNA三者的数量关系。教师层层设问,把难度大的知识点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各个击破,从而使学生自主突破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识图过程中,要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识图首先从物体大小、形态、颜色分辨各种物质种类名称;其次根据箭头或物质间的结合位点或作用过程,描述物质间的作用关系,实现图文转化;最后,将所获得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和处理,以达到理解有关的生物学现象及规律的目的。由文画图,以图促学,由图析文,图文转化,既加强了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又实现了对知识理解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平.运用“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真学习”[J].中学生物学,2015(1):21-24.
其他文献
摘要:教材是辅助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和主要材料。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参考三个维度:教学应基于教材,取其精华,实现教材的最大价值;还应高于教材,匠心独运,灵活调整教学活动;更应反思教材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如何对其充分、有效、创造性地利用,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教材使用 一线教师  中图分类号:G
1 课例回放  片段回放一:小诗引入课题。  师朗诵:在浩瀚的原始海洋中/我聚天地之精华/成了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面对生命的诞生/我孤独/我恐惧/但/是你/为我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你/为我日夜守边防/是你/为我传信报安康/……  片段回放二:探究创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背景材料一: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亲水基团(头部),又有疏水基团(尾部)。  背景材料
1 发生背景  本部分选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教材的编写以抽象的生理功能为主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可促进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细胞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无法全面地掌握。更多学生倾向于死记硬背,忽略了理解记忆的方法。  2
摘 要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是肺炎双球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实验的重点部分。  关键词 细菌 外源DNA 细菌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文学翻译很难,诗歌翻译难上加难。诗歌的意象、节奏、风格和诗人的情感都是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尤金·奈达在1960年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两个法译文为例,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诗歌译文的欣赏,为译者进行诗歌翻译提供借鉴,以创作出更多质量上乘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功能对等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中图
在“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下,我国于1999年开展了影响深刻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其中校本课程是这次改革中一个全新的课程,它的开发即使学校将素质教育纵深推进,又有利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因此,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始广泛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学历案的简介  1.1 学历案的概念  在班级教学情境下,基于学生立场,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学历案是教师设计的、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就某一学习内容,呈现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完整历程;是通向学生目标达成的脚手架;是一种学校课程计划、学生的认知地图、可重复使
5E教学模式是自2002年美国建立21世纪核心技能框架体系后,由美国生物学课程(BSCS)研究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由5个阶段组成,分别是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精致( 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该模式被当今科技教育领域普遍认可,是一种促使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理性思维,发展探究能力实用型强的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学习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小组的建设,并始终把小组建设放在首位。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进行异质分组  教师将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加强学生间的横向联系。例如: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这一教学模式推广提供保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师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的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材料,大多5~10 min,从而达到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现场教授知识进行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合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