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鲁迅“孤独与自我”的生命本题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n_ac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小说主题多元,意蕴丰厚。反封建主题无疑是鲁迅文学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道风景,而孤独主题亦是不可忽视的一抹色彩。孤独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亦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抒情的话题。文章以《在酒楼上》为例,围绕一种气氛、两个故事、三种转变,探究鲁迅“孤独与自我”的生命本题,体会其散发着月光般寒气的孤独内心。
  关键词:鲁迅;孤独;自我
  在存在主义中,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创造不同的本质。那么,人类可以选择孤独这种生存状态,进而成为孤独的个体。正如萨特所说:“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个人;没有自我性,没有个人,就没有世界。”人之所以孤独,就在于他是人。从现代文学史来看,孤独主题在鲁迅小说中亦不可忽视。鲁迅的自我与孤独像是丛林里的两株藤蔓,一经相遇便缠绕不休,肆意生长。这体现为作者在描绘与刻画知识分子“孤独者”的形象时,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的影子,即孤独者那份难言的孤独,这孤独多多少少来源于鲁迅内心。
  一、一种气氛——“鲁迅气氛”
  周作人认为《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确实,《在酒楼上》所蕴含的惆怅和寂寥浓得化不开。不管是文中人物“我”和吕纬甫,还是文外人物鲁迅,仿佛都拥有一种心意相通般的孤独感。因此,本文着重以《在酒楼上》为例探寻鲁迅的“孤独与自我”。对于这篇小说,笔者认为可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种气氛、两个故事、三种转变。一种气氛即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中的展现。小说中的“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的影子,性格中包含着孤独、彷徨,亦包含着身处绝望仍不肯放弃的勇气。《在酒楼上》是一篇对话体的小说,这篇小说围绕“我”和吕纬甫的对话展开,以吕纬甫的叙说为主。在谈话中,他者的人生方式和生命体验关照了“我”的现实人生,逆转了“我”的彷徨,否定了“我”之前如吕纬甫般无乎不可的生活态度。鲁迅以吕纬甫这一知识分子形象,映射了五四时期大部分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当然,鲁迅对于《在酒楼上》的文本解剖具有双面性。吕纬甫是知识分子由觉醒到颓唐的代表形象,他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在屡遭挫折之后变得浑浑噩噩。前后形成巨大反差的吕纬甫,本该作为鲁迅控诉和鞭挞的对象,但读者熟读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鲁迅一方面批判吕纬甫的软弱和动摇,另一方面又对吕纬甫给予了深刻的同情。无论是给幼弟迁坟令母亲心安,抑或送顺姑年少时期盼的剪绒花,都不过是平凡人间的世俗小事,却在娓娓叙说中充满了对于人间温情的留恋。吕纬甫这个人物仿佛是鲁迅众多化身之一,他的孤独在一定意义上是鲁迅内心的孤独,他与“我”的对话则更像是鲁迅对自我生命的探寻。
  二、两个故事——迁坟与剪绒花
  两个故事中,其一,迁坟是对于死亡的关注,是对生命本质存在与否的一个疑问。迁坟的结果是“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这段描写令人觉得惊奇的同时又引发读者的深思,生命的本质是否本来便不存在?这份虚无性压倒了吕纬甫的个性,使他变成了无力解救自我的老夫子,最终沉沦在传统伦理情感里。吕纬甫是鲁迅众多化身中较为消极、黑暗的一个,是鲁迅表达对生命怀疑态度的一个缺口,也是鲁迅彷徨、犹豫的一个黑暗缩影。其二,山茶花、剪绒花、顺姑,这三者存在密切的联系。山茶作为景物描写,是一个意象。在那白皑皑的、无精打采的世界里,山茶独有一份明艳,“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山茶的明艳照亮了这个灰沉沉的世界,就像顺姑脸上“忍着的得意的笑容”,映照着吕纬甫空虚无聊的人生。这是吕纬甫温情的一面,亦是鲁迅温情的一面。当这个美好人物死亡之后,吕纬甫残存的理想也随之落幕。两个故事背后,读者可以发现隐藏在吕纬甫身上无处躲藏的乡情。无论是迁坟,抑或给顺姑送剪绒花,甚至包括“我”的回乡,都在阐述着同样的地点——故乡。故乡是精神的栖居之地,是灵魂的寄寓之所,它跟物质无关,只跟人的心灵和精神相关。
  三、三种转变——故乡、吕纬甫与“我”之变
  笔者所提的三种转变,首先是故乡之变。故乡人事已非,不仅新建了旅馆,学校也换了名称和模样。寻访旧同事,却一个也不在,不知散落在何方。连往日常去的一石居里,掌柜乃至堂倌竟没有一个熟人。这些变化令“我”意兴索然,也令读者唏嘘不已。无疑,故乡早已浸透在作者的欢欣与寂寞之中。但重回故乡,“我”感到的却是一阵悲凉。在原本温暖熟悉的家园里,那份寂寞孤独却像被放大了般地掩盖不住。不过,家乡的转变和废园的未变构成了一组强烈的对比,这一点着实耐人寻味。废园仿佛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老梅和山茶等在冰天雪地里傲然生长,与周遭的悲凉和死气沉沉格格不入。故乡已变,面目全非;废园未变,精神抖擞。废园之盎然,令人惊异亦令人欢喜。它仿佛是“我”心中那片净土,即使环境恶劣,也如战士般凌寒傲雪不曾屈服。其次是吕纬甫之变,他由清醒变得颓唐,由敏捷精悍变得迂缓,从前志得意满的少年慢慢丢掉了抱负,整日以教《女儿经》之类的诗书为生,敷衍度日。这一变化暗示了吕纬甫个人精神的缺失,泯然众人矣。其实,以吕纬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往往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艰难抉择。由于个人理想道路上横亘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困难,知识分子的脆弱性和软弱性也随之显现。最后便是“我”之变化,亦可言作者之变。作者在文末提到“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这份爽快,或许是“我”的人生有了答案,抑或鲁迅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独自”和“爽快”两个词语,恰恰印证了鲁迅由彷徨的自我到坚定的自我的转变,他在否定吕纬甫这个人物的同时,升华出一个崭新的自我。这是对精神的反思,亦是对过往的诀别。所以鲁迅没有留恋,反而爽快,即使孤独,也负重前行。
  四、结语
  “鲁迅气氛”的背后体现着鲁迅内心的孤独与挣扎,这也使得鲁迅逐渐形成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读者提到鲁迅,脑海中大抵都是一位踽踽独行的战士形象。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鲁迅的孤独?其一为客观原因,鲁迅年少时,家庭遭遇变故,周家由小康陷入困窘,他便饱尝着周围人的冷眼。此后他赴日留学,因“幻灯片”事件深為国民的麻木不仁而痛心,创办《新生》杂志也接连受挫,孤独感和失望感接踵而至。回国后情形并没有好转,兄弟失和、爱情困扰等矛盾接二连三地出现,鲁迅几乎被孤独所包围。其二为主观原因,鲁迅仿佛是田地里的一株生长茂盛的野草,甫一生成便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外部的环境容不得他成长,可他又不会轻易被打倒。在这种对抗之中,鲁迅的孤独与愤懑油然而生,这势必导致他内心有一种与社会脱节的孤独感,且这份孤独感并不会慢慢消失,而是愈演愈烈。鲁迅的孤独与自我是不可分离的。孤独是一根量尺,始终秉持着一个度;自我是一张白纸,虽然散漫自由却也拥有范围。孤独导致了自我,也成就了自我;自我体现着孤独,也时刻警醒着孤独。
  综上所述,孤独是鲁迅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主题。鲁迅小说的孤独意识,是一种小说氛围,更是一种小说精神。他笔下的人物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既是一种现实处境,更是一种严酷的命运。孤独的心灵,必然要面对孤独、享受孤独、倾诉孤独、表达孤独,并最终形成艺术的力量。诚然,鲁迅是为民族、时代而写作,他也始终不曾忘记自己是在为社会写作,是为了唤醒国民而写作。他的作品是五四文学的标杆,也是新文学大潮中的瑰宝。因为孤独,所以清醒,因为清醒,所以才能实现超越。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4]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黄健.论鲁迅的孤独意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87-93.
  [6]刘雅萌.孤独的先觉者:试比较郁达夫的《沉沦》与鲁迅的《孤独者》[J].学理论,2010(34):195-197.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的表演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指导和反馈是很重要的。游戏训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好地沟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戏剧的魅力,感受表演的情绪,丰富自我的想象力,等等。文章分析了戏剧游戏训练的作用,阐述了戏剧游戏的实操训练方法以及教师在戏剧游戏中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创作的具体步骤,以实现更好的表演教学。  关键词:戏剧游戏;游戏训练;表演教学  彼得·布鲁克曾提到,“完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音乐类实践课程线上教学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指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对于音乐实践课程的意义,对音乐类实践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音乐;实践课程;线上教学  注:本文系2018宁夏教育厅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音乐专业实践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改革——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NXBJG2018078)阶段性成果。  一、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更加重视体育事业,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更是印证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文章以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为例,依托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剖析冬奥会结束后与冬奥会有关的文化遺产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探讨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从六个方面提出保护和传承张家口文化遗产的实施策
期刊
摘 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认识到美育素质教育理论实践的必要性,并付诸行动。鉴于此,文章对高校美育素质教育进行概述,分析了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实践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高校美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H1
期刊
摘 要: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中之重。但是,当代大学的艺术素质教育仍面临若干问题,如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认知不足、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模式滞后等,这些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等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素质;素质教育  注: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
期刊
摘 要: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自己特定智力成果、商誉和其他特定相关客体等享有的权利。传统知识产权一般分为两大类:自成一体的著作权和由专利权、商标权组成的工业产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新型知识产权被纳入了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畴,如科技成果财产权、地理标志权。文章所提及的以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其保护、开发、创造及生产这一系列的行为不仅涉及与财产权息息相关的工业产权,还与新型的知识产
期刊
摘 要: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艺术,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其承载的艺术审美与人文精神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相关产业,各个高等院校相继开设陶艺专业或在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开设民族陶艺课程。文章立足于以坭兴陶为载体的民族陶艺课程,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改革课程的教学理念,阐述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以促进高职艺术类课
期刊
摘 要:构图学是美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如何构图是美术创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作品创研的重要部分和专门学问。构图学课程主要讲授美术作品构图的基础知识、典型作品的构图原理和作品创作的構图方法。该课程适用于美术专业及美术相关课程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者通过单元式在线视频课程学习,可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文章从学科基础性、课程适用广泛性和在线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三方面分析构图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都逐步走向多元融合发展的道路,经济领域尤为明显,文化更是如此。文化交流往往要扎根于时代背景和地域民族,因而文化往往带有相当大的差异性,这一点在音乐方面体现得也比较明显。在开展音乐研究时,要注意到多元性在音乐文化中的地位,要考虑到诸多的影响因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不同的文化又是共通的。因此,研究音乐文化以及教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多元文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艺术歌曲的特点,论述了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关系,即在情绪、旋律、意境方面的相辅相成关系以及在节奏、音色、音量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以期促进艺术歌曲的创作、演绎发展,保证艺术歌曲质量。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演唱;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和声乐演唱都是艺术歌曲的重要部分,想要保证艺术歌曲的质量需要将这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提升其配合度,避免走入“独立论”和“模式论”的误区。用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