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强调:“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深入文本,加深理解,进而获得文化熏陶和审美体验。”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的阅讀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体验式阅读教学指的是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强调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改变学生的被动阅读状态,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语文课文中获得一些人生道理并理解文章蕴含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语文;体悟式阅读
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叙述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悟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它是师生在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生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特别是体悟式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向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教师的阅读体验都能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两种阅读体验就会进行很好的碰撞、融汇以及回应,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争鸣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从而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的实施。例如,在教授《我与地坛》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坛的景观让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地坛和残疾的作者形成了怎样的默契?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作者描写了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玉砌雕栏,……到处的野草荒藤。这些都说明了作者认为地坛的景观让人感到荒芜、衰败。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于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段话:“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作者描写的情境,从中体验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地坛的景观荒芜,但是并不衰败。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感知深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二、模式尝试体悟式阅读教学的两种模式尝试。
(1)对话。在品味语言把握思路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生活经验与作者对话:即“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阅读的重点应是:
①对“月亮”和“荷花”的印象。(导课)
②月色下的荷塘如何。(感知文本)
③荷塘上的月色怎样。(感知文本)
④作者有哪些感受。(感知、研读文本)
⑤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研读文本)
⑥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受。(感悟——文本生命和自我燃烧)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尽的宝库。体悟文本中生命是基础,感悟生命的意义是目的。从感知、研读文本到学生的独特感悟,文本中的和学生自我生命发生燃烧,从而产生出人文的结晶。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及同学的对话中,语文课“工具性”(感知、积累和研读)和“人文性”(感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自我角色化。与文本中人物一起经历、体悟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即“自我角色化”。在美国的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与作品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自我角色化”的过程中,文本生命和自我生命融化,会起到真正有效的人文教育。学习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实际上,这是学习主体心理上的角色认同和情感迁移,即在体验中,“角色”与“我”的心理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或“主人公即我,我即主人公”的境界。这种把自我移入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这一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缩短,甚至接近于“零距离”,既能直接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进行体悟,又能间接地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检验和知识。语文课本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三.方法尝试
创设情境,激活生命。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引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堂之始初步构建注意体悟的学习情境。出于这个环节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所以它也正是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能使文本生命和学生学习生命都得以激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抓住了引入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学生如果能通过引入的环节,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气氛,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生命得以激发。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缺失了学生对文本的参与,语文阅读教学也就丧失了本真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体悟式阅读
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叙述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悟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它是师生在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生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特别是体悟式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向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教师的阅读体验都能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两种阅读体验就会进行很好的碰撞、融汇以及回应,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争鸣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从而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的实施。例如,在教授《我与地坛》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坛的景观让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地坛和残疾的作者形成了怎样的默契?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作者描写了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玉砌雕栏,……到处的野草荒藤。这些都说明了作者认为地坛的景观让人感到荒芜、衰败。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于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段话:“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作者描写的情境,从中体验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地坛的景观荒芜,但是并不衰败。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感知深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二、模式尝试体悟式阅读教学的两种模式尝试。
(1)对话。在品味语言把握思路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生活经验与作者对话:即“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阅读的重点应是:
①对“月亮”和“荷花”的印象。(导课)
②月色下的荷塘如何。(感知文本)
③荷塘上的月色怎样。(感知文本)
④作者有哪些感受。(感知、研读文本)
⑤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研读文本)
⑥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受。(感悟——文本生命和自我燃烧)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尽的宝库。体悟文本中生命是基础,感悟生命的意义是目的。从感知、研读文本到学生的独特感悟,文本中的和学生自我生命发生燃烧,从而产生出人文的结晶。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及同学的对话中,语文课“工具性”(感知、积累和研读)和“人文性”(感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自我角色化。与文本中人物一起经历、体悟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即“自我角色化”。在美国的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与作品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自我角色化”的过程中,文本生命和自我生命融化,会起到真正有效的人文教育。学习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实际上,这是学习主体心理上的角色认同和情感迁移,即在体验中,“角色”与“我”的心理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或“主人公即我,我即主人公”的境界。这种把自我移入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这一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缩短,甚至接近于“零距离”,既能直接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进行体悟,又能间接地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检验和知识。语文课本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三.方法尝试
创设情境,激活生命。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引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堂之始初步构建注意体悟的学习情境。出于这个环节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所以它也正是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能使文本生命和学生学习生命都得以激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抓住了引入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学生如果能通过引入的环节,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气氛,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生命得以激发。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缺失了学生对文本的参与,语文阅读教学也就丧失了本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