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部县城关二小地处川北地区一所小县城。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在校学生近4000人。面积狭小、人数众多、科学课所需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配备远远不够。长期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和思维。学生长期只能在黑板上“学科学”,并对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难以引起兴趣;教师科学素养缺失令人难以置信。为此,二小老师与县教研室相关领导群策群力,另辟蹊径准备开设一条适合二小的科教之路。
一、运用“五有”策略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学会劳动是廉价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智力开发方式。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是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并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让二小老师找到了科学课教育目前真正存在的问题:内容与实施途径,而且必须注入活动与技术的元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五有”课堂教学策略(有正确的科技教育思想;有可见的科学探究元素;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有表达自己科技作品的载体;有可行的科技实验实践的“小活动”)以提高科学课的科技含量。于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了一部分教师开发了科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创造类课程。同时创新小学科技教育的途径。
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三类课程
1.科普类课程
科普类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习得科普常识、形成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社会思想。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转播,使之为大众所了解。学校按照科普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围绕问题交流信息——围绕问题建构知识——围绕问题提出新问题——问题解决建议对学生引导、科普读物推荐、教师传播、学生阅读、家长协助、参与社会;还通过科学手抄报、在教室内开辟科普知识专栏、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渗透等途径实施科普课程。以学生自主地收集科普信息,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影视,参观科技馆,丰富科普常识,具有科学精神等为参照进行评价。
2.实践类课程
我们认为,没有实践类课程是残缺的课程。是改变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思维和学校科技教育现状的。时间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历科技活动的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做”的乐趣和成功感。我校根据:确定选题——查阅文献——设计程序——实践操作——成果表达与交流这一基本教学模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后,把实践类课程的内容界定为:喂养小动物(蚯蚓、观赏鱼、彩色兔 、鸽子、毛毛虫、春蚕);栽种小植物(草莓、葫芦、南瓜、火棘果、浮萍、水葫芦、香薷草、黄菊花、番茄树、菌灵芝、紫甜菜、洋姜、富贵球和睡莲);小制作;傩戏等工艺品制作;动植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建设符合小学生需要的科技活动基地,是保证小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做科学、创科学的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004年初,学校在校外租赁200平方土地,进行了向日葵、香薷草、宝葫芦的种植活动。由五年级的一个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平地、拌肥、播种、分苗等过程。然后将3500株向日葵苗分到全校每一位学生手中种植。因此,2004年4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以“种植向日葵”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由于科技实践基地离校较远,不利于学生经常性的参与观察等活动,浪费了大量时间。于是在2005年初,我们创造性的提出“利用闲置的教学楼顶建设生物科技园”。我们将生物科技园分为种植、养殖两大区域。种植区域栽种草莓、宝葫芦、各种南瓜、甜紫菜、洋姜、向日葵、辣椒、彩色茄子、番茄树等。养殖区喂养有鸽子、观赏鱼、彩色兔等。并将整个科技园交与学生管理。低段:在科技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辅导员指导下进行广场鸽、珍珠兔的喂养,并作绘画日记。中段:三年级(1—4班)种植草莓,(5—8班)种植向日葵;四年级(1—4班)种植观赏南瓜,(5—6班)种植菌灵芝,(7—8班)种植葫芦。活动全部分包到班,各班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及闲暇时间到楼顶生物科技园进行种植、管理,根据培育植物经验的体会,写观察日记,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科技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高段:分班种植、养殖。五年级1班学生种植太空南瓜;2班学生种植番茄树;3、4班学生种植盆栽蔬菜;5、6班学生种植盆栽火棘果;7、8班学生养蚕。六年级1、2班学生进行循环养殖(芽叶—蚯蚓—鳝鱼—池泥—种菜)、(菜叶—蚯蚓—喂鸽子—鸽粪—种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了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素养。
3.创造类课程
科学离不开创造,创造改变生活。对小学生个人而言,表现出独特的体验、见解、做法就是创造。我们将含有这些创造元素的活动课程,称为“创造类课程”。在发现问题——问题归因——确定“创造点”——实验探究——形成观点或产品的创造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的导向下,学校通过举办校园科技节;小发明、金点子、科技小论文、科幻画等比赛;参加省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省市县劳技课作品创新大赛等途径实施创造类课程。科技制作室是学生学科学、做科学、创科学的重要场所。学校根据活动内容购置了基本的制作工具。如手工刀、虎口钳、电烙铁、锯子、刨床、螺丝刀等。科技制作室的建立,不仅很好的开展了学生手工制作探究活动,还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历时几年,我校学生的小发明层出不穷:老人指甲剪、方便墨汁瓶、伸缩黑板檫、夜光拖鞋、带温度计的儿童筷、多功能拐杖、带手罩锅铲、一次性吸尘鞋垫粘纸、折叠式洗衣槽……学校科技展室里的学生作品琳琅满目,手工艺品、科幻画、手抄报、葫芦工艺品、发明创造作品……
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下,我校的科技教育正在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运用“五有”策略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学会劳动是廉价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智力开发方式。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是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并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让二小老师找到了科学课教育目前真正存在的问题:内容与实施途径,而且必须注入活动与技术的元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五有”课堂教学策略(有正确的科技教育思想;有可见的科学探究元素;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有表达自己科技作品的载体;有可行的科技实验实践的“小活动”)以提高科学课的科技含量。于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了一部分教师开发了科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创造类课程。同时创新小学科技教育的途径。
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三类课程
1.科普类课程
科普类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习得科普常识、形成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社会思想。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转播,使之为大众所了解。学校按照科普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围绕问题交流信息——围绕问题建构知识——围绕问题提出新问题——问题解决建议对学生引导、科普读物推荐、教师传播、学生阅读、家长协助、参与社会;还通过科学手抄报、在教室内开辟科普知识专栏、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渗透等途径实施科普课程。以学生自主地收集科普信息,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影视,参观科技馆,丰富科普常识,具有科学精神等为参照进行评价。
2.实践类课程
我们认为,没有实践类课程是残缺的课程。是改变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思维和学校科技教育现状的。时间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历科技活动的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做”的乐趣和成功感。我校根据:确定选题——查阅文献——设计程序——实践操作——成果表达与交流这一基本教学模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后,把实践类课程的内容界定为:喂养小动物(蚯蚓、观赏鱼、彩色兔 、鸽子、毛毛虫、春蚕);栽种小植物(草莓、葫芦、南瓜、火棘果、浮萍、水葫芦、香薷草、黄菊花、番茄树、菌灵芝、紫甜菜、洋姜、富贵球和睡莲);小制作;傩戏等工艺品制作;动植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建设符合小学生需要的科技活动基地,是保证小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做科学、创科学的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004年初,学校在校外租赁200平方土地,进行了向日葵、香薷草、宝葫芦的种植活动。由五年级的一个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平地、拌肥、播种、分苗等过程。然后将3500株向日葵苗分到全校每一位学生手中种植。因此,2004年4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以“种植向日葵”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由于科技实践基地离校较远,不利于学生经常性的参与观察等活动,浪费了大量时间。于是在2005年初,我们创造性的提出“利用闲置的教学楼顶建设生物科技园”。我们将生物科技园分为种植、养殖两大区域。种植区域栽种草莓、宝葫芦、各种南瓜、甜紫菜、洋姜、向日葵、辣椒、彩色茄子、番茄树等。养殖区喂养有鸽子、观赏鱼、彩色兔等。并将整个科技园交与学生管理。低段:在科技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辅导员指导下进行广场鸽、珍珠兔的喂养,并作绘画日记。中段:三年级(1—4班)种植草莓,(5—8班)种植向日葵;四年级(1—4班)种植观赏南瓜,(5—6班)种植菌灵芝,(7—8班)种植葫芦。活动全部分包到班,各班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及闲暇时间到楼顶生物科技园进行种植、管理,根据培育植物经验的体会,写观察日记,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科技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高段:分班种植、养殖。五年级1班学生种植太空南瓜;2班学生种植番茄树;3、4班学生种植盆栽蔬菜;5、6班学生种植盆栽火棘果;7、8班学生养蚕。六年级1、2班学生进行循环养殖(芽叶—蚯蚓—鳝鱼—池泥—种菜)、(菜叶—蚯蚓—喂鸽子—鸽粪—种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了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素养。
3.创造类课程
科学离不开创造,创造改变生活。对小学生个人而言,表现出独特的体验、见解、做法就是创造。我们将含有这些创造元素的活动课程,称为“创造类课程”。在发现问题——问题归因——确定“创造点”——实验探究——形成观点或产品的创造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的导向下,学校通过举办校园科技节;小发明、金点子、科技小论文、科幻画等比赛;参加省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省市县劳技课作品创新大赛等途径实施创造类课程。科技制作室是学生学科学、做科学、创科学的重要场所。学校根据活动内容购置了基本的制作工具。如手工刀、虎口钳、电烙铁、锯子、刨床、螺丝刀等。科技制作室的建立,不仅很好的开展了学生手工制作探究活动,还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历时几年,我校学生的小发明层出不穷:老人指甲剪、方便墨汁瓶、伸缩黑板檫、夜光拖鞋、带温度计的儿童筷、多功能拐杖、带手罩锅铲、一次性吸尘鞋垫粘纸、折叠式洗衣槽……学校科技展室里的学生作品琳琅满目,手工艺品、科幻画、手抄报、葫芦工艺品、发明创造作品……
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下,我校的科技教育正在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