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东归英雄》以东归这一历史史实为主题,表现了清代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对自由的追求,历经千辛万苦的土尔扈特人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勇敢拼搏、浴血奋战,最终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舞蹈以壮阔的画面、悲壮的史诗气质,歌颂了英雄们完成东归大业的伟大壮举。本文主要对其作品在题材、动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解舞蹈《东归英雄》其中的蕴意所在和美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展现舞蹈作品。
关键词:题材历史背景;动作特点;构图;结构;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78-1
一、舞蹈题材的历史背景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开拓家园。公元1771年,不堪忍受俄国沙皇政府日益加重的民族压迫,为求民族生存,历尽千难万险的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舞蹈《东归英雄》正是基于这一史实进行创作的。
二、舞蹈动作特点
动作是构成舞蹈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动作选材上,《东归英雄》并没有将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动作素材和教学中动作元素的民间舞蹈语汇直接搬到舞台上,因为这些动作与作品的主题并没有完美地吻合对位,为此在创作过程中对民间舞蹈语汇的使用是根据作品自身的主体特征,进一步将传统蒙古族民间舞精华的动作语汇加以提炼、夸张、发展和变化,动作语言的设计从人物性格出发,使动作符合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气质个性。
(一)母亲形象的动作设计
母亲的动作设计上就有许多的创新,不仅在动作幅度上进行缩小,而且在保持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基础上,在步伐、体态上大胆地加上了富有老人特点的动态。如舞蹈开始,母亲向远处眺望征战杀场的孩子们的舞姿,左手放在前额,右手扶住后腰,抠胸并配以蹒跚的步伐。万马在奔腾,激烈战争正在进行,而母亲则以蹒跚的步伐,在万马簇拥的战场上缓慢前进,这种形象设计一出场就给观众以典型的视觉交待。
(二)勇士的动作设计
在蒙古族男子的舞蹈动作上也有新的突破,如在舞蹈尾声时的勒马式舞姿加以甩手这一动作,既保持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又富有冲击力,使动作的想象空间加大,仿佛征战沙场的勇士们骑着奔腾着的战马,手中挥舞着战刀为了民族的生存勇往直前;其次,在一些典型的动作基础上加以变形,融入了许多技巧性动作在其中,如勒马式舞姿与摆莲跳的结合、拉背与吊腰、单腿飞脚与勒马式舞姿的结合等等,不仅在动作难度上有所提高和创新,而且使这种战斗的气氛与动作刚健的风格相结合映衬,演员的肢体动作中处处体现蒙古族勇士的内在力量,使得舞蹈更富有视觉的冲击力。
三、舞蹈构图
舞蹈的构图是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时间、空间中的动态结构,舞蹈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运动线和画面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在这个作品中,舞蹈构图表现得非常丰富,舞台空间的对比、流动,点、线、面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进行了有机的排列组合。例如:开场的四组造型就是四个高低不同的点;第一段中的斜线运用,在二点和六点的这一斜线上用两排演员,配以一套快速跳跃动作,给人以强有力的冲击感;舞蹈第二段的半圆形运用,使得作品进入到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园,仿佛是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母亲在蒙古包里抚摩着每一个孩子,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作品第三段中的三角形运用,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犹如一支无坚不摧的战队勇往直前等等。舞蹈队形既有聚又有散,既有行又有止,整个舞蹈的气氛在这种构图的变化中被渲染得既宏伟壮观,同时又与剧情的推进息息相关。
四、舞蹈结构
《东归英雄》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作品,第一段主要表现土尔扈特勇士们在战场上保卫自己亲人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而激烈战斗的情景,音乐与舞蹈结合紧密,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连接紧凑,主要以跳跃为主要动作,特别是编导在此处运用了人物之间对比的手法———母亲与儿子的形象动作设计,更好地体现出本段强烈的情感碰撞。
第二段则以抒情为主,马头琴声响起,那悠扬绵长的歌声飘荡在辽阔美丽的草原上,歌声中衬托出蒙古族人们勇敢、开朗、乐观的民族特质,形成了一种视觉的想象空间与情感冲击力,人物的情感与音乐的流动起伏紧密相连。本段主要表现土尔扈特人在美丽的大草原生活的情景,慈爱的母亲在蒙古包里爱抚着每一个孩子,孩子幸福甜美地、慢慢地滚向母亲那温暖的怀抱,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翩翩起舞,亲吻着大地,表现出土尔扈特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第三段舞蹈又转回到战斗场面,但与第一段不同的是,在战斗的同时出现了母亲。在万马奔腾的战斗场面下,母亲以沉稳的步伐在万马簇拥下缓慢地前进,在这风驰电掣的气氛中,动与静、快与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英雄母亲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结尾在急促的鼓点声中,出现了幅度大而激烈的动作———勒马式舞姿加以甩手,母亲则配以急速的旋转,诸多强烈的舞蹈动作营造出强烈的感情宣泄。
蒙古族男子群舞《东归英雄》作为教学剧目,不仅具有较好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而且舞蹈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在舞蹈动作、舞蹈构图、舞蹈结构等方面的精心编排,对于学生有着很好的训练意义,从而使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
[2]徐小平.中国民族舞蹈编创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7.
[3][法]卡琳娜·伐纳著,郑慧慧译.舞蹈创作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
作者简介:
马亮亮,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关键词:题材历史背景;动作特点;构图;结构;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78-1
一、舞蹈题材的历史背景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开拓家园。公元1771年,不堪忍受俄国沙皇政府日益加重的民族压迫,为求民族生存,历尽千难万险的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舞蹈《东归英雄》正是基于这一史实进行创作的。
二、舞蹈动作特点
动作是构成舞蹈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动作选材上,《东归英雄》并没有将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动作素材和教学中动作元素的民间舞蹈语汇直接搬到舞台上,因为这些动作与作品的主题并没有完美地吻合对位,为此在创作过程中对民间舞蹈语汇的使用是根据作品自身的主体特征,进一步将传统蒙古族民间舞精华的动作语汇加以提炼、夸张、发展和变化,动作语言的设计从人物性格出发,使动作符合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气质个性。
(一)母亲形象的动作设计
母亲的动作设计上就有许多的创新,不仅在动作幅度上进行缩小,而且在保持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基础上,在步伐、体态上大胆地加上了富有老人特点的动态。如舞蹈开始,母亲向远处眺望征战杀场的孩子们的舞姿,左手放在前额,右手扶住后腰,抠胸并配以蹒跚的步伐。万马在奔腾,激烈战争正在进行,而母亲则以蹒跚的步伐,在万马簇拥的战场上缓慢前进,这种形象设计一出场就给观众以典型的视觉交待。
(二)勇士的动作设计
在蒙古族男子的舞蹈动作上也有新的突破,如在舞蹈尾声时的勒马式舞姿加以甩手这一动作,既保持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又富有冲击力,使动作的想象空间加大,仿佛征战沙场的勇士们骑着奔腾着的战马,手中挥舞着战刀为了民族的生存勇往直前;其次,在一些典型的动作基础上加以变形,融入了许多技巧性动作在其中,如勒马式舞姿与摆莲跳的结合、拉背与吊腰、单腿飞脚与勒马式舞姿的结合等等,不仅在动作难度上有所提高和创新,而且使这种战斗的气氛与动作刚健的风格相结合映衬,演员的肢体动作中处处体现蒙古族勇士的内在力量,使得舞蹈更富有视觉的冲击力。
三、舞蹈构图
舞蹈的构图是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时间、空间中的动态结构,舞蹈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运动线和画面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在这个作品中,舞蹈构图表现得非常丰富,舞台空间的对比、流动,点、线、面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进行了有机的排列组合。例如:开场的四组造型就是四个高低不同的点;第一段中的斜线运用,在二点和六点的这一斜线上用两排演员,配以一套快速跳跃动作,给人以强有力的冲击感;舞蹈第二段的半圆形运用,使得作品进入到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园,仿佛是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母亲在蒙古包里抚摩着每一个孩子,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作品第三段中的三角形运用,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犹如一支无坚不摧的战队勇往直前等等。舞蹈队形既有聚又有散,既有行又有止,整个舞蹈的气氛在这种构图的变化中被渲染得既宏伟壮观,同时又与剧情的推进息息相关。
四、舞蹈结构
《东归英雄》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作品,第一段主要表现土尔扈特勇士们在战场上保卫自己亲人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而激烈战斗的情景,音乐与舞蹈结合紧密,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连接紧凑,主要以跳跃为主要动作,特别是编导在此处运用了人物之间对比的手法———母亲与儿子的形象动作设计,更好地体现出本段强烈的情感碰撞。
第二段则以抒情为主,马头琴声响起,那悠扬绵长的歌声飘荡在辽阔美丽的草原上,歌声中衬托出蒙古族人们勇敢、开朗、乐观的民族特质,形成了一种视觉的想象空间与情感冲击力,人物的情感与音乐的流动起伏紧密相连。本段主要表现土尔扈特人在美丽的大草原生活的情景,慈爱的母亲在蒙古包里爱抚着每一个孩子,孩子幸福甜美地、慢慢地滚向母亲那温暖的怀抱,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翩翩起舞,亲吻着大地,表现出土尔扈特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第三段舞蹈又转回到战斗场面,但与第一段不同的是,在战斗的同时出现了母亲。在万马奔腾的战斗场面下,母亲以沉稳的步伐在万马簇拥下缓慢地前进,在这风驰电掣的气氛中,动与静、快与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英雄母亲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结尾在急促的鼓点声中,出现了幅度大而激烈的动作———勒马式舞姿加以甩手,母亲则配以急速的旋转,诸多强烈的舞蹈动作营造出强烈的感情宣泄。
蒙古族男子群舞《东归英雄》作为教学剧目,不仅具有较好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而且舞蹈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在舞蹈动作、舞蹈构图、舞蹈结构等方面的精心编排,对于学生有着很好的训练意义,从而使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
[2]徐小平.中国民族舞蹈编创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7.
[3][法]卡琳娜·伐纳著,郑慧慧译.舞蹈创作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
作者简介:
马亮亮,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