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类社会教育机构,儿童博物馆积极开展基于艺术教育理念下的艺术教育,如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独特性。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的这一实践,对今日国内注重“技巧”且带有功利性、应试导向的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儿童博物馆;艺术教育;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24-2
儿童博物馆是一类主要面向儿童、次要面向家长、研究人员、学校教学人员及其他关心儿童成长人士的以儿童早期智能开发为目的,采用展览与活动项目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育,重视儿童之间或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互动、游戏与亲子体验的一个纯粹富含教育意义空间的非营利性主导的社会教育机构,也即以儿童教育为目的的校外物理空间。[1]第一家儿童博物馆是1899年成立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随后全世界其它近二十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儿童博物馆。
在儿童博物馆里面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与展览里,渗透着教育涉及各个领域的如数学、科学、艺术、历史等学科。本文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对儿童博物馆里面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做简要的介绍。同时,管中窥豹,虽未能见全豹,但也会留给我们一个思考全局的基点以及基于此基点上的思考。
一、几家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一)在奥克兰的儿童艺术博物馆[2],开辟了“艺术阁楼”。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六的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星期日的上午十二点到下午四点(会员在上午十一点到十二点间也开放)面向4-10岁儿童开放,开设内容涉及素描、油画、版画复制、拼贴画、雕塑。奥克兰儿童艺术博物馆的该出色项目赢得了地区与全国的认可,分别获得了如下奖项:1996年海伦克劳克·拉塞尔奖、1998年社区艺术触发奖、2003年杰出艺术组织机构奖与成就奖、2006年杰出艺术教育奖、2007年儿童艺术最佳体验场所奖、2008年东湾家庭最喜爱场所奖、2009年最佳艺术家启蒙场所奖。一位参观过该馆的父母说:“奥克兰儿童艺术博物馆扩张了我女儿对艺术的热爱,她说她想成为一名画家,像弗里达·卡洛那样。”
(二)在伯克利的Habitot儿童博物馆[3]开展有“亲自动手艺术项目”。过去九年间,有超过60万的人参观了该馆的随意艺术工作室中的项目,并亲自动手做了一些艺术品。从用黏土制作“工艺品”到在耐洗的墙上绘画,数以百计的家庭参与了家庭艺术日或父母工作间。该馆提供当天的艺术活动和季节性的艺术活动或多元文化艺术工程,每个工作间都有全职的艺术教育人员为前来参与的父母与儿童做指导。工作室允许儿童卷起自己的袖子,用一些可回收且耐用的材料,涉及颜料、泥土、纸张、木材、自然艺术品以及积木等随意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在这里发展了眼手协调能力,形状、符号、图案的认知能力、色彩辨认能力,动作控制力,甚至创造力与自我表达能力。正如一位两岁儿童的父母所说,“艺术从Habitot儿童博物馆开始”。
(三)兰乔米拉奇的沙漠儿童发现博物馆[4]开办有艺术课堂,于每周星期二下午4~6点为5岁以上儿童开展绘画课程,会员每月收费60美元,非会员每月收费80美元。在这个非竞争性的学习环境中,工作人员对儿童的绘画技艺没有多大的要求,他们认为绘画是一门任何人都可以掌握且能成功的艺术活动。工作人员鼓励儿童在这里能够随自己的想象以及自己对艺术表达的理解而随意使用工具与材料,随意“涂鸦”。艺术课堂的创办者认为,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通过集中注意力能够很好地建立起自信与自尊,从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进而创造美。
当然,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是基于创办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对艺术在儿童发展中的正确认识。如奥克兰儿童艺术博物馆[5]总结了艺术对儿童发展所起的作用有:1、促进想象力、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艺术帮助儿童想象,形成新的观点,并发展新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艺术激发儿童潜在的天赋,帮助儿童寻找新的方法,理解抽象概念,并使想象成为现实。2、为学习过程提供多元切入点。艺术为儿童提供新的吸收信息的方式。正因为这个特点,艺术为那些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并能改进他们的注意力。3、促进灵活思考与冒险的能力。艺术工作室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在这里儿童可以进行实验与探索。当儿童看到在艺术里面没有“对”与“错”之分时,就会为他们解决问题打开新的视野。4、建立解决问题的技能。艺术活动能够告诉儿童,处理困境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种。当一位儿童在面对是画一条粗线还是细线、是把帆布绘成绿色还是橘黄色、怎样把线系在木头上的时候,他是在独自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艺术活动还为儿童展示了不同的方法将产生不同结果的这一过程,这些,让儿童了解到很多时候或许没有哪种结果是对的,而只是结果的性质不同而已。5、消除分歧。在艺术创造中,每位儿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与思考。艺术为儿童之间创造彼此分享与欣赏观点的机会,并扩大儿童对不同文化与传统的了解。6、帮助儿童表达一系列的观点与情感。把感情表达成文字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对于成人。艺术能够给予儿童一种直观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方式,而这通过其他的方式或许做不到。颜色、形状、结构、质地、风格是交流的工具,而且艺术创作能够创造一种安全与培育的环境。兰乔米拉奇的沙漠儿童发现博物馆[6]认为:视觉艺术通过提高儿童的感知、智力、文化及精神,促进儿童对其他人或世界其他事物的理解与相关性的认识。在艺术制作过程中,儿童通过创造、想象与情感,促进了自身的心智发展,而这一点是其它的学科无法达到的。儿童在艺术中所获得的能力能够促进他们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如科学、数学。
二、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的特点
我们通过对美国近百家儿童博物馆网站上的艺术教育项目或涉及艺术教育内容的活动与展览进行考察,发现具有如下特点:1、注重为儿童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2、注重儿童在父母的陪伴下与教育人员一起学习艺术;3、注重儿童对各种艺术形式无“功利”地参与、亲身体验;4、注重儿童在游戏的环境下接触艺术;5、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注重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与保存;6、非营利性以及志愿者的参与使得收费比较低。 三、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儿童博物馆里面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给今日中国儿童阶段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实践带来了一些思考。
长期以来,国内应试主义文化在各阶段教育中渗透,甚至低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的且处于“边缘地带”的艺术教育也难逃离“毒害”。家长与教育人员对儿童所接受的艺术教育过多地以“功利”的心态看待,一心只为追求增加短期“升学”的筹码,一心只是在儿童身上灌满“套装知识”以缩短“子成龙、女成凤”的时间,而忘却了儿童艺术教育的长期性、无功利性、无过多外在目的性的应然追求。从相关的教育事业单位工作报告中,如各省市儿童少年宫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出,在阐述这些机构的成就时,他们对曾在这些机构参与培训的儿童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大肆渲染”,并视为自己的政绩,却未曾想到儿童所接受教育的效果存在潜移默化性与长期性,并将切身从儿童的角度开展活动作为工作目标。于是,就有学者[7]指出国内儿童艺术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装饰,表面工作)、“尖子化”、“庸俗化”等异化现象。处于这样实践状态下的儿童,实则已经失去了自己作为艺术“工作者”应有的“主体性”,个体逐渐被“工具化”。
同时,在追逐“功利性”的艺术教育实践下,民间传统艺术教育也渐渐失去了继承的土壤。如皮影,这一相传缘起于殷商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大致需要七个步骤:制皮、描样、雕镂、着色、熨平、上油、订缀,工序繁复,耐心与精心不可或缺,而要出色地玩耍它,则要皮影人有一定时期的训练以及一定文化的积淀,才能“演绎”出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8]而这些,在今日功利化的艺术教育氛围中,一则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二则因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而难以继承。有学者[9]就指出,我国儿童民间艺术教育文化性存在着如下问题:(1)儿童民间艺术教育被等同于纯粹民间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过程;(2)儿童民间艺术教育文化功能被等同于纯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3)儿童民间艺术教育中感知与体验的弱化甚至缺失;(4)儿童民间艺术教育中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处于边界状态,并提出要“实现民间艺术教育文化性的回归,感知和体验要放在基础地位”。
儿童对艺术的追求,应该把儿童自己的体验作为首要,而不是在“预设”的一个功利性目标下迷失在对“技巧”的追求中。美国作家科波在《儿童想象生态学》中指出:“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周围并没有分离为自然与人为。他的环境是由他的身体对环境刺激的反馈得来的知识所组成的。这种“刺激—反馈”的应答包括了儿童作为功能性的有机体所具有的各个层面。生活是儿童自身与他的环境相互的功能性的反应和相互影响,这种相互性对于儿童的生活,对他的身体及大脑的形成既富有营养又富有成效。儿童对于自然的那种连续性的生态学的感受,并不像人们通常知道的那样,很神秘。我相信,这在根本上是审美的,它使儿童具备了一种既了解又可以化身进入的力量而充满欢乐。同时,它也是对自己创造性力量的感觉。”[10]多元智能创立者加德纳在对中美儿童艺术教育进行对比时发现,“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技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建立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美国更强调儿童在艺术教育中的本能反应,强调儿童出自本能创作的独特的作品。美国技巧训练晚于概念的创新,而在中国技巧训练领先”[11]。
儿童博物馆在艺术教育(包含民间艺术教育)上的努力,给国内教育工作者与父母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上带来的思考是:艺术教育的本真状态应是什么?我们在艺术教育这条道路上是否迷失了方向?
期待儿童博物馆对艺术教育本真与应然状态的追求,给国内艺术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普天下父母倒入一掊“冷水”,冷却他们那颗“盲目与燥热”的心,并随后带着谨慎、细心、不躁动的心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艺术教育环境,进而让儿童追求艺术教育的本真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基于教育学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5]http://mocha.org/about/.
[3]http://www.habitot.org/hab/hands_on_art.htm.
[4]http://www.cdmod.org/specialprograms/spcpgms.php?id=59.
[6]http://www.cdm.org/viewPage.asp?mlid=208.
[7]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J].中国教育学刊,2003,(02).
[8] 郑国明编著.正在消逝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65.
[9]庞丽娟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26-332.
[10][挪威]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王毅译.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7.
[11]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1-162.
作者简介:
张海水,湖南岳阳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届硕士,研究方向:儿童博物馆、教育政策。
关键词:儿童博物馆;艺术教育;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24-2
儿童博物馆是一类主要面向儿童、次要面向家长、研究人员、学校教学人员及其他关心儿童成长人士的以儿童早期智能开发为目的,采用展览与活动项目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育,重视儿童之间或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互动、游戏与亲子体验的一个纯粹富含教育意义空间的非营利性主导的社会教育机构,也即以儿童教育为目的的校外物理空间。[1]第一家儿童博物馆是1899年成立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随后全世界其它近二十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儿童博物馆。
在儿童博物馆里面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与展览里,渗透着教育涉及各个领域的如数学、科学、艺术、历史等学科。本文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对儿童博物馆里面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做简要的介绍。同时,管中窥豹,虽未能见全豹,但也会留给我们一个思考全局的基点以及基于此基点上的思考。
一、几家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一)在奥克兰的儿童艺术博物馆[2],开辟了“艺术阁楼”。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六的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星期日的上午十二点到下午四点(会员在上午十一点到十二点间也开放)面向4-10岁儿童开放,开设内容涉及素描、油画、版画复制、拼贴画、雕塑。奥克兰儿童艺术博物馆的该出色项目赢得了地区与全国的认可,分别获得了如下奖项:1996年海伦克劳克·拉塞尔奖、1998年社区艺术触发奖、2003年杰出艺术组织机构奖与成就奖、2006年杰出艺术教育奖、2007年儿童艺术最佳体验场所奖、2008年东湾家庭最喜爱场所奖、2009年最佳艺术家启蒙场所奖。一位参观过该馆的父母说:“奥克兰儿童艺术博物馆扩张了我女儿对艺术的热爱,她说她想成为一名画家,像弗里达·卡洛那样。”
(二)在伯克利的Habitot儿童博物馆[3]开展有“亲自动手艺术项目”。过去九年间,有超过60万的人参观了该馆的随意艺术工作室中的项目,并亲自动手做了一些艺术品。从用黏土制作“工艺品”到在耐洗的墙上绘画,数以百计的家庭参与了家庭艺术日或父母工作间。该馆提供当天的艺术活动和季节性的艺术活动或多元文化艺术工程,每个工作间都有全职的艺术教育人员为前来参与的父母与儿童做指导。工作室允许儿童卷起自己的袖子,用一些可回收且耐用的材料,涉及颜料、泥土、纸张、木材、自然艺术品以及积木等随意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在这里发展了眼手协调能力,形状、符号、图案的认知能力、色彩辨认能力,动作控制力,甚至创造力与自我表达能力。正如一位两岁儿童的父母所说,“艺术从Habitot儿童博物馆开始”。
(三)兰乔米拉奇的沙漠儿童发现博物馆[4]开办有艺术课堂,于每周星期二下午4~6点为5岁以上儿童开展绘画课程,会员每月收费60美元,非会员每月收费80美元。在这个非竞争性的学习环境中,工作人员对儿童的绘画技艺没有多大的要求,他们认为绘画是一门任何人都可以掌握且能成功的艺术活动。工作人员鼓励儿童在这里能够随自己的想象以及自己对艺术表达的理解而随意使用工具与材料,随意“涂鸦”。艺术课堂的创办者认为,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通过集中注意力能够很好地建立起自信与自尊,从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进而创造美。
当然,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是基于创办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对艺术在儿童发展中的正确认识。如奥克兰儿童艺术博物馆[5]总结了艺术对儿童发展所起的作用有:1、促进想象力、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艺术帮助儿童想象,形成新的观点,并发展新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艺术激发儿童潜在的天赋,帮助儿童寻找新的方法,理解抽象概念,并使想象成为现实。2、为学习过程提供多元切入点。艺术为儿童提供新的吸收信息的方式。正因为这个特点,艺术为那些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并能改进他们的注意力。3、促进灵活思考与冒险的能力。艺术工作室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在这里儿童可以进行实验与探索。当儿童看到在艺术里面没有“对”与“错”之分时,就会为他们解决问题打开新的视野。4、建立解决问题的技能。艺术活动能够告诉儿童,处理困境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种。当一位儿童在面对是画一条粗线还是细线、是把帆布绘成绿色还是橘黄色、怎样把线系在木头上的时候,他是在独自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艺术活动还为儿童展示了不同的方法将产生不同结果的这一过程,这些,让儿童了解到很多时候或许没有哪种结果是对的,而只是结果的性质不同而已。5、消除分歧。在艺术创造中,每位儿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与思考。艺术为儿童之间创造彼此分享与欣赏观点的机会,并扩大儿童对不同文化与传统的了解。6、帮助儿童表达一系列的观点与情感。把感情表达成文字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对于成人。艺术能够给予儿童一种直观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方式,而这通过其他的方式或许做不到。颜色、形状、结构、质地、风格是交流的工具,而且艺术创作能够创造一种安全与培育的环境。兰乔米拉奇的沙漠儿童发现博物馆[6]认为:视觉艺术通过提高儿童的感知、智力、文化及精神,促进儿童对其他人或世界其他事物的理解与相关性的认识。在艺术制作过程中,儿童通过创造、想象与情感,促进了自身的心智发展,而这一点是其它的学科无法达到的。儿童在艺术中所获得的能力能够促进他们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如科学、数学。
二、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的特点
我们通过对美国近百家儿童博物馆网站上的艺术教育项目或涉及艺术教育内容的活动与展览进行考察,发现具有如下特点:1、注重为儿童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2、注重儿童在父母的陪伴下与教育人员一起学习艺术;3、注重儿童对各种艺术形式无“功利”地参与、亲身体验;4、注重儿童在游戏的环境下接触艺术;5、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注重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与保存;6、非营利性以及志愿者的参与使得收费比较低。 三、儿童博物馆开展艺术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儿童博物馆里面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给今日中国儿童阶段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实践带来了一些思考。
长期以来,国内应试主义文化在各阶段教育中渗透,甚至低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的且处于“边缘地带”的艺术教育也难逃离“毒害”。家长与教育人员对儿童所接受的艺术教育过多地以“功利”的心态看待,一心只为追求增加短期“升学”的筹码,一心只是在儿童身上灌满“套装知识”以缩短“子成龙、女成凤”的时间,而忘却了儿童艺术教育的长期性、无功利性、无过多外在目的性的应然追求。从相关的教育事业单位工作报告中,如各省市儿童少年宫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出,在阐述这些机构的成就时,他们对曾在这些机构参与培训的儿童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大肆渲染”,并视为自己的政绩,却未曾想到儿童所接受教育的效果存在潜移默化性与长期性,并将切身从儿童的角度开展活动作为工作目标。于是,就有学者[7]指出国内儿童艺术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装饰,表面工作)、“尖子化”、“庸俗化”等异化现象。处于这样实践状态下的儿童,实则已经失去了自己作为艺术“工作者”应有的“主体性”,个体逐渐被“工具化”。
同时,在追逐“功利性”的艺术教育实践下,民间传统艺术教育也渐渐失去了继承的土壤。如皮影,这一相传缘起于殷商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大致需要七个步骤:制皮、描样、雕镂、着色、熨平、上油、订缀,工序繁复,耐心与精心不可或缺,而要出色地玩耍它,则要皮影人有一定时期的训练以及一定文化的积淀,才能“演绎”出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8]而这些,在今日功利化的艺术教育氛围中,一则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二则因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而难以继承。有学者[9]就指出,我国儿童民间艺术教育文化性存在着如下问题:(1)儿童民间艺术教育被等同于纯粹民间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过程;(2)儿童民间艺术教育文化功能被等同于纯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3)儿童民间艺术教育中感知与体验的弱化甚至缺失;(4)儿童民间艺术教育中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处于边界状态,并提出要“实现民间艺术教育文化性的回归,感知和体验要放在基础地位”。
儿童对艺术的追求,应该把儿童自己的体验作为首要,而不是在“预设”的一个功利性目标下迷失在对“技巧”的追求中。美国作家科波在《儿童想象生态学》中指出:“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周围并没有分离为自然与人为。他的环境是由他的身体对环境刺激的反馈得来的知识所组成的。这种“刺激—反馈”的应答包括了儿童作为功能性的有机体所具有的各个层面。生活是儿童自身与他的环境相互的功能性的反应和相互影响,这种相互性对于儿童的生活,对他的身体及大脑的形成既富有营养又富有成效。儿童对于自然的那种连续性的生态学的感受,并不像人们通常知道的那样,很神秘。我相信,这在根本上是审美的,它使儿童具备了一种既了解又可以化身进入的力量而充满欢乐。同时,它也是对自己创造性力量的感觉。”[10]多元智能创立者加德纳在对中美儿童艺术教育进行对比时发现,“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技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建立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美国更强调儿童在艺术教育中的本能反应,强调儿童出自本能创作的独特的作品。美国技巧训练晚于概念的创新,而在中国技巧训练领先”[11]。
儿童博物馆在艺术教育(包含民间艺术教育)上的努力,给国内教育工作者与父母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上带来的思考是:艺术教育的本真状态应是什么?我们在艺术教育这条道路上是否迷失了方向?
期待儿童博物馆对艺术教育本真与应然状态的追求,给国内艺术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普天下父母倒入一掊“冷水”,冷却他们那颗“盲目与燥热”的心,并随后带着谨慎、细心、不躁动的心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艺术教育环境,进而让儿童追求艺术教育的本真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基于教育学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5]http://mocha.org/about/.
[3]http://www.habitot.org/hab/hands_on_art.htm.
[4]http://www.cdmod.org/specialprograms/spcpgms.php?id=59.
[6]http://www.cdm.org/viewPage.asp?mlid=208.
[7]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J].中国教育学刊,2003,(02).
[8] 郑国明编著.正在消逝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65.
[9]庞丽娟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26-332.
[10][挪威]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王毅译.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7.
[11]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1-162.
作者简介:
张海水,湖南岳阳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届硕士,研究方向:儿童博物馆、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