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策略的探究

来源 :天津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策略是:明确教学立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乡土资源、借助主题活动。
  一、明确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是“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教学立意影响历史教育价值旨归。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应首先考虑这节课的育人价值,凝练有深度的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这是家国情怀教育落地的前提。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教学,首先需要明确教材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的价值主线分别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这三条价值主线是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教育的着眼点,也是把握单元教学主题、确定每节课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其主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因此确定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第一单元主题下确定课魂(课的主题),如第1课关于中华文明从产生到早期国家,课魂是统一的文化和心理认同。
  基于上述中国古代史的价值主线、单元主题、课魂进行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强大的重要基石,进而形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可见,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对于落实家国情怀至关重要。
  二、创设教学情境,浸润家国情怀
  历史具有过去性、久远性特点,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却又需要“传达给人以对于人物或事件的某些具体感受”,高中生在触摸、走进历史时,对年代久远的人和事难免会产生距离感。“历史情境可以打破历史学习时空界限,使学生置身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历史情境,架起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拉近学生与所学历史事件、人物的距离。
  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播放林觉民《与妻书》的朗诵音频,提出问题:《与妻书》包含了林觉民的哪些情感?林觉民的抉择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包含了林觉民对妻子的爱,体现了他为家国大义舍小家的高尚情操。)其次,出示革命志士林觉民、邹容、徐锡麟、秋瑾牺牲时的年龄、学历、家庭和职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从年龄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青年。)问题2:从家庭和职业生涯来看,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知识分子和官员群体,出身富贵。) 问题3:出身富贵,正值青春年华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为什么慷慨赴死?(民族危机加深,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面对民族危机,年轻、生活富足的他们,舍家卫国、舍生取义,将“小我”奉献给民族的“大我”。学生在大爱浓厚的历史情境中穿行,自己心底的“家国情怀”之弦被拨动,于无声之中得到“家国情怀”的浸润。
  三、运用乡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乡土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具有真实感、亲切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切入乡土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既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时空上的距离,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中,插入了“1900年6月18日义和团众与清军打击八国联军并击毙击伤敌军30余人的杨村战役”。在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插入武清武工队在河西务、崔黄口、大良一带进行抗日斗争,武清河西务镇上刘庄村抗日英雄韩斌奎写给爱人的遗书。学生听到自己家乡的抗争历史和英雄事迹,感觉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仿佛就在身边。抗日英雄韩斌奎的事迹,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为大家舍小家,舍己卫国是他对“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由此深化了学生对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也利于激发他们为家乡和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土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切合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学中充分挖掘整合这些资源,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
  四、借助主题活动,涵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相关主题的历史活动课,可以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1.利用节庆活动,强化家国情怀。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民族精神,红色纪念日蕴含着红色基因,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五四、七一、八一等红色纪念日。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节庆日,组织学生举办板报设计、演讲比赛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坚守民族传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我们举办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致敬抗日民族英雄”和“品读红色家书,传承家国情怀”活动。在重温先烈家书和学习抗日民族英雄事迹中,先烈们为民众幸福和国家独立富强的无私大爱,使学生们受到生动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也激发了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唤醒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担当意识。
  2.探寻身边历史,培养家国情怀。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校历史学科组利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开展了“发现身边的历史——家中的那些老物件”的主题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搜集家中的老物件(与日常生活生产相关的工具、老证件、老照片等)。其次,通过“查一查”历史资料、“访一访”长辈,了解、写出老物件及其背后故事。再次,“讲一讲”老物件体现的家国变迁。将证件和物件从横纵两个角度进行组合,通过横向组合完整地展示时代风貌;从纵向发展角度的解读、梳理来再现时代变迁,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从而实现老物件与时代历史的对接。最后,由学生来分享在活动中收获和认识。
  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通过搜集家中的老物件以及挖掘背后的故事,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在长辈们的青春回忆中构建起了时代记忆;学生通过对老物件变化的梳理,感受时代变迁和国家发展,并进一步把家庭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联系起来,认识到个体、家庭都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倾听与交流中,不但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还有自己对历史的感悟。现摘录部分学生的历史感悟来看通过“发现身边的历史——家中的那些老物件”活动,家国情怀核心教育得以落地。
  学生甲:“在这次活动前,我感觉历史有些遥不可及,这次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到历史其实就发生在我身边,只是我没有留意和记录罢了。我以后要更多地关注历史,记录历史,特别是我身边的历史。”
  学生乙:“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物质生活虽然拮据,但他们似乎更有信念。他们肯吃苦肯奋斗,不怕困难。我除了对老一辈的敬仰,还要把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发扬下去!”
  学生丙:“老物件带我们回到以前的年代。那些带着记忆、蕴含着情感的老物件,让我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迁,感受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回顾那些年代老辈人的生活点滴,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祖国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繁荣富强,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努力学习,修身立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以上部分学生的感悟看,学生通过对身边历史的探寻,不但对历史本身有更深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家、对家乡、对国家有了更理性的认知,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说明这次活动使他们受到了家国情怀的滋养。
  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一、元认知策略概述  元认知策略是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为实现某一目的而使用的知识,可分为计划、选择性注意、监控和评价四个子类。“计划”策略是在任务行动之前进行,包括行动者的自我管理、提前组织和功能性计划。“选择性注意”策略和“监控”策略是在任务开展过程中,“选择性注意”策略是指预览学习材料的主旨、主要概念,通常通过快速浏览完成;“监控”策略,指的是自我监控,在听或读的过程中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同时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其中,推动教师研训,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新模式是重点内容。  当前,教师在日常工
“双生课堂”就是将生命与生态课堂有机整合的课堂,它既注重内在生命性,又注重外在生态性,在关注知识基础上,更注重发展智能、尊重生命,不光为生存而教,更要为发展而教,为享受而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分、高能、高情商”的人。  生物是自然科学,需要理性思维,但又有文科课程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概念和事实性的知识繁多,繁杂琐碎。传统概念教学中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反感,不利于进行“双生课堂”的建设;其次,死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黄远振在《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书中提到了“文本语境复习法”及其简要流程。这一复习策略与笔者连续五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有不少吻合之处,现就“文本语境复习法”在高三复习阶段的实践加以阐释、例证与反思。  一、对“文本语境复习法”的基本认知  文本语境复习法是在高三年级复习阶段,以教材语篇或模块群文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有效复习策略。文本语境复习法指向学
班级文化是学生在一个班级中所形成的对于价值理想、价值决策、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群众性和社会舆论等多种意识而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学校传统与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内涵和基础,又是学校传统与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班级文化反映的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及其行为准则。和谐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基因,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发扬这种文化基因,为此,我校选择了“从课程出发,以课程为支点,传承传统文化,撬动学校文化建设”,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高中智慧课堂是指以智慧心理学为基础,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师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对话为主要途径,以师生智慧共同生成为主要目标的课堂。纵观传统课堂的优弊,高中智慧课堂的搭建更符合倡导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启智增知,让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成就满满,师生共同进步。新时代教育理念呼吁智慧课堂的生成,减负增知、有效教学是社会共同的期待,智慧课堂也是高中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十三五”期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塘沽区域“读书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塘沽区域学校图书室配套日益完备,读书活动广泛开展,读书沙龙、朗读、演讲、辩论比赛有声有色。图书推介、图书漂流、班级图书角建设使更多学生有了亲近优秀书籍的机会。区域内阅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读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师生读书工程建设初见成效。为深入了解区域内学生阅读状况,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