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策略是:明确教学立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乡土资源、借助主题活动。
一、明确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是“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教学立意影响历史教育价值旨归。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应首先考虑这节课的育人价值,凝练有深度的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这是家国情怀教育落地的前提。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教学,首先需要明确教材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的价值主线分别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这三条价值主线是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教育的着眼点,也是把握单元教学主题、确定每节课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其主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因此确定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第一单元主题下确定课魂(课的主题),如第1课关于中华文明从产生到早期国家,课魂是统一的文化和心理认同。
基于上述中国古代史的价值主线、单元主题、课魂进行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强大的重要基石,进而形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可见,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对于落实家国情怀至关重要。
二、创设教学情境,浸润家国情怀
历史具有过去性、久远性特点,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却又需要“传达给人以对于人物或事件的某些具体感受”,高中生在触摸、走进历史时,对年代久远的人和事难免会产生距离感。“历史情境可以打破历史学习时空界限,使学生置身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历史情境,架起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拉近学生与所学历史事件、人物的距离。
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播放林觉民《与妻书》的朗诵音频,提出问题:《与妻书》包含了林觉民的哪些情感?林觉民的抉择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包含了林觉民对妻子的爱,体现了他为家国大义舍小家的高尚情操。)其次,出示革命志士林觉民、邹容、徐锡麟、秋瑾牺牲时的年龄、学历、家庭和职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从年龄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青年。)问题2:从家庭和职业生涯来看,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知识分子和官员群体,出身富贵。) 问题3:出身富贵,正值青春年华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为什么慷慨赴死?(民族危机加深,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面对民族危机,年轻、生活富足的他们,舍家卫国、舍生取义,将“小我”奉献给民族的“大我”。学生在大爱浓厚的历史情境中穿行,自己心底的“家国情怀”之弦被拨动,于无声之中得到“家国情怀”的浸润。
三、运用乡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乡土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具有真实感、亲切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切入乡土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既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时空上的距离,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中,插入了“1900年6月18日义和团众与清军打击八国联军并击毙击伤敌军30余人的杨村战役”。在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插入武清武工队在河西务、崔黄口、大良一带进行抗日斗争,武清河西务镇上刘庄村抗日英雄韩斌奎写给爱人的遗书。学生听到自己家乡的抗争历史和英雄事迹,感觉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仿佛就在身边。抗日英雄韩斌奎的事迹,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为大家舍小家,舍己卫国是他对“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由此深化了学生对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也利于激发他们为家乡和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土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切合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学中充分挖掘整合这些资源,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
四、借助主题活动,涵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相关主题的历史活动课,可以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1.利用节庆活动,强化家国情怀。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民族精神,红色纪念日蕴含着红色基因,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五四、七一、八一等红色纪念日。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节庆日,组织学生举办板报设计、演讲比赛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坚守民族传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我们举办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致敬抗日民族英雄”和“品读红色家书,传承家国情怀”活动。在重温先烈家书和学习抗日民族英雄事迹中,先烈们为民众幸福和国家独立富强的无私大爱,使学生们受到生动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也激发了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唤醒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担当意识。
2.探寻身边历史,培养家国情怀。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校历史学科组利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开展了“发现身边的历史——家中的那些老物件”的主题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搜集家中的老物件(与日常生活生产相关的工具、老证件、老照片等)。其次,通过“查一查”历史资料、“访一访”长辈,了解、写出老物件及其背后故事。再次,“讲一讲”老物件体现的家国变迁。将证件和物件从横纵两个角度进行组合,通过横向组合完整地展示时代风貌;从纵向发展角度的解读、梳理来再现时代变迁,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从而实现老物件与时代历史的对接。最后,由学生来分享在活动中收获和认识。
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通过搜集家中的老物件以及挖掘背后的故事,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在长辈们的青春回忆中构建起了时代记忆;学生通过对老物件变化的梳理,感受时代变迁和国家发展,并进一步把家庭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联系起来,认识到个体、家庭都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倾听与交流中,不但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还有自己对历史的感悟。现摘录部分学生的历史感悟来看通过“发现身边的历史——家中的那些老物件”活动,家国情怀核心教育得以落地。
学生甲:“在这次活动前,我感觉历史有些遥不可及,这次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到历史其实就发生在我身边,只是我没有留意和记录罢了。我以后要更多地关注历史,记录历史,特别是我身边的历史。”
学生乙:“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物质生活虽然拮据,但他们似乎更有信念。他们肯吃苦肯奋斗,不怕困难。我除了对老一辈的敬仰,还要把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发扬下去!”
学生丙:“老物件带我们回到以前的年代。那些带着记忆、蕴含着情感的老物件,让我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迁,感受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回顾那些年代老辈人的生活点滴,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祖国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繁荣富强,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努力学习,修身立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以上部分学生的感悟看,学生通过对身边历史的探寻,不但对历史本身有更深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家、对家乡、对国家有了更理性的认知,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说明这次活动使他们受到了家国情怀的滋养。
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
(责任编辑
一、明确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是“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教学立意影响历史教育价值旨归。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应首先考虑这节课的育人价值,凝练有深度的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这是家国情怀教育落地的前提。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教学,首先需要明确教材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的价值主线分别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这三条价值主线是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教育的着眼点,也是把握单元教学主题、确定每节课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其主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因此确定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第一单元主题下确定课魂(课的主题),如第1课关于中华文明从产生到早期国家,课魂是统一的文化和心理认同。
基于上述中国古代史的价值主线、单元主题、课魂进行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强大的重要基石,进而形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可见,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对于落实家国情怀至关重要。
二、创设教学情境,浸润家国情怀
历史具有过去性、久远性特点,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却又需要“传达给人以对于人物或事件的某些具体感受”,高中生在触摸、走进历史时,对年代久远的人和事难免会产生距离感。“历史情境可以打破历史学习时空界限,使学生置身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历史情境,架起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拉近学生与所学历史事件、人物的距离。
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播放林觉民《与妻书》的朗诵音频,提出问题:《与妻书》包含了林觉民的哪些情感?林觉民的抉择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包含了林觉民对妻子的爱,体现了他为家国大义舍小家的高尚情操。)其次,出示革命志士林觉民、邹容、徐锡麟、秋瑾牺牲时的年龄、学历、家庭和职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从年龄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青年。)问题2:从家庭和职业生涯来看,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知识分子和官员群体,出身富贵。) 问题3:出身富贵,正值青春年华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为什么慷慨赴死?(民族危机加深,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面对民族危机,年轻、生活富足的他们,舍家卫国、舍生取义,将“小我”奉献给民族的“大我”。学生在大爱浓厚的历史情境中穿行,自己心底的“家国情怀”之弦被拨动,于无声之中得到“家国情怀”的浸润。
三、运用乡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乡土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具有真实感、亲切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切入乡土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既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时空上的距离,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中,插入了“1900年6月18日义和团众与清军打击八国联军并击毙击伤敌军30余人的杨村战役”。在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插入武清武工队在河西务、崔黄口、大良一带进行抗日斗争,武清河西务镇上刘庄村抗日英雄韩斌奎写给爱人的遗书。学生听到自己家乡的抗争历史和英雄事迹,感觉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仿佛就在身边。抗日英雄韩斌奎的事迹,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为大家舍小家,舍己卫国是他对“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由此深化了学生对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也利于激发他们为家乡和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土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切合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学中充分挖掘整合这些资源,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
四、借助主题活动,涵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相关主题的历史活动课,可以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1.利用节庆活动,强化家国情怀。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民族精神,红色纪念日蕴含着红色基因,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五四、七一、八一等红色纪念日。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节庆日,组织学生举办板报设计、演讲比赛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坚守民族传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我们举办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致敬抗日民族英雄”和“品读红色家书,传承家国情怀”活动。在重温先烈家书和学习抗日民族英雄事迹中,先烈们为民众幸福和国家独立富强的无私大爱,使学生们受到生动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也激发了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唤醒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担当意识。
2.探寻身边历史,培养家国情怀。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校历史学科组利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开展了“发现身边的历史——家中的那些老物件”的主题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搜集家中的老物件(与日常生活生产相关的工具、老证件、老照片等)。其次,通过“查一查”历史资料、“访一访”长辈,了解、写出老物件及其背后故事。再次,“讲一讲”老物件体现的家国变迁。将证件和物件从横纵两个角度进行组合,通过横向组合完整地展示时代风貌;从纵向发展角度的解读、梳理来再现时代变迁,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社会变迁,从而实现老物件与时代历史的对接。最后,由学生来分享在活动中收获和认识。
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通过搜集家中的老物件以及挖掘背后的故事,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在长辈们的青春回忆中构建起了时代记忆;学生通过对老物件变化的梳理,感受时代变迁和国家发展,并进一步把家庭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联系起来,认识到个体、家庭都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倾听与交流中,不但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还有自己对历史的感悟。现摘录部分学生的历史感悟来看通过“发现身边的历史——家中的那些老物件”活动,家国情怀核心教育得以落地。
学生甲:“在这次活动前,我感觉历史有些遥不可及,这次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到历史其实就发生在我身边,只是我没有留意和记录罢了。我以后要更多地关注历史,记录历史,特别是我身边的历史。”
学生乙:“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物质生活虽然拮据,但他们似乎更有信念。他们肯吃苦肯奋斗,不怕困难。我除了对老一辈的敬仰,还要把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发扬下去!”
学生丙:“老物件带我们回到以前的年代。那些带着记忆、蕴含着情感的老物件,让我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迁,感受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强大。回顾那些年代老辈人的生活点滴,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祖国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繁荣富强,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努力学习,修身立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以上部分学生的感悟看,学生通过对身边历史的探寻,不但对历史本身有更深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家、对家乡、对国家有了更理性的认知,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说明这次活动使他们受到了家国情怀的滋养。
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