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斡旋受贿罪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贿赂之风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斡旋受贿犯罪更甚。为有效遏制此类犯罪,就须认真剖析斡旋受贿的成因、条件等,因此研究斡旋受贿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斡旋受贿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一)斡旋受贿罪的概念
  我国现行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枪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论处。这就是我国刑法关于斡旋受贿罪的规定,它是“九七刑法”界定的新罪名,学术界有的将这种受贿称为间接受贿或者居间受贿。
  (二)斡旋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依据刑法第388条的规定,可以明确斡旋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1、斡旋受贿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以及国家的威信。
  2、斡旋受贿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本人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接受请托人的请托,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而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
  3、斡旋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4、斡旋受贿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二、斡旋受贿罪的司法争议
  自新刑法设立斡旋受贿罪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关于斡旋受贿罪的罪名独立化、客观方面“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理解以及“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都存在着不少的争议。
  三、斡旋受贿罪的探索性观点
  由于实践时间较短,相关部门和司法工作人员缺乏经验,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法律规定,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均存在较大分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刑法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针对目前司法界存在的不同观点,笔者在参阅了有关文献后在此提出个人观点。
  (一)斡旋受贿罪具有独立性,应将其独立罪名
  在学界对于斡旋受贿罪是否成立独立罪名的问题,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斡旋受贿罪不应当成立独立罪名,而只是一般受贿罪表现形式的一种补充。其主要理由是在我国刑法的立法第388条本是将斡旋受贿罪规定在一般受贿罪条文之中的,由此认定斡旋受贿罪没有独立性,没有必要将其独立罪名。而条文中将斡旋受贿罪包括在一般受贿罪的条文中,也有利于统一对受贿犯罪的打击。其二是认为斡旋受贿罪具有独立性,因其社会危害性和刑罚的轻重与普通受贿罪理当存在很大差别,将其与普通受贿罪作为同一罪名,在罪状设计和配刑方面引起诸多不便。因此将斡旋受贿罪独立罪名是必需的。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尽管斡旋受贿罪在其所侵害的客体、犯罪的主体以及犯罪性质上与一般的受贿罪相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斡旋受贿罪与一般的受贿罪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斡旋受贿罪的客观方面上,“利用本人的职权或者地位所形成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两点都是与之截然不同的:在一般的受贿罪中,行为人利用的是行为人本身的职权而为请托人谋利,而在斡旋受贿罪中,行为人利用的是本人的职权或者地位所形成的便利,这与一般受贿罪中的“利用本人的职权”是有重大区分的;而在一般的受贿罪中,并不要求行为人为请托人谋取的利益是不正当利益,无论是否正当、合法,都可以构成一般的受贿罪,在斡旋受贿罪中则要求行为人为请托人谋取的必须是不正当的利益。因此,如将斡旋受贿罪规定在一般的受贿罪条文中,往往会在司法实践中对斡旋受贿罪的认定上,导致与一般的受贿罪相混淆而出错。
  其次,关于斡旋受贿罪的规定是在九七刑法的修订之时出现的,应当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主要是参照了日本等各国的立法。然而不同的是,我国只将其规定在一般的受贿罪的条文中,而没有独立罪名。然而参照了各国的立法后,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斡旋受贿罪应独立而存在。新加坡贿赂犯罪立法《防止贿赂法》中共有十五类罪名;日本贿赂犯罪立法《刑法》中的贿赂罪有八种类型,按主体不同或客观手段不同而规定不同的罪名,立法极其缜密。我国关于受贿罪的规定较其他各国而言是比较简略的,为了增强对受贿罪的打击力度,以及从对犯罪的预防角度出发,将斡旋受贿罪独立罪名是十分有益的,并且也符合国际上在受贿罪方面的立法趋势。
  再次,界定某一分则条文是否为独立罪名主要看它有无独立的罪状。罪名的确定的根据是刑法基本罪状。所以,根据斡旋受贿罪与一般的受贿罪的较大差异,行为特征的明显差别,斡旋受贿罪在刑法第388条的规定中已具备了独立的罪状的特征,应将其独立罪名。
  (二)将“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进行立法明确化
  从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斡旋受贿罪之中“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规定和不断地解释,旨在与一般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区分。对于什么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作了如下解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而在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指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指行为人与被其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在职务上,虽然没有隶属、制约关系,但是行为人利用了本人职权或者地位产生的影响和一定的工作联系,如单位内不同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上下级没有职务上隶属、制约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不同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等。”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制约论所描述的情况,就是一般受贿罪中所指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非制约论即利用行为人职务对第三者具有非制约性的影响作用。如果行为人职务对第三者具有制约作用,那么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通过第三者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况就属于直接受贿,而不构成斡旋受贿。之所以得到众多的肯定,也是由于其与一般受贿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作出了区分。
  (三)应将“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条件取消
  对于如何正确认定“不正当利益”,学界尚存在不少的争议,在立法上,笔者认为,完全可以规避对“不正当利益”进行认定,在条文中索性将“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条件取消。理由如下:
  首先,在我国古代刑法中,对行贿、受贿这一类犯罪,并没有规定必须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构成要件,而是将是否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作为量刑轻重的情节。
  其次,纵观现代别国的立法中,比较注意受贿与行贿的对应关系,根据贿的不同情况,对受贿也作不同情况的规定,
  再次,有学者认为法律的这种规定为受贿人收受贿赂留下了空隙,将导致现实中大量规避法律的现象发生,使法律的一般预防目的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因为,既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不构成斡旋受贿犯罪,而利用自己职务上的行为他人谋取正当利益却构成受贿犯罪,必然会出现大量国家工作人员通过这种行为来受贿的现象。
  最后,若将斡旋受贿罪中“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条件取消,也有利于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统一。在认定斡旋受贿罪之时,再也不必为行为人为请托人谋取的是否是不正当利益而查寻证据。
  因此,笔者主张将斡旋受贿罪中“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该条件取消。
  四、结语
  我国刑法第388条中关于“斡旋受贿罪”的规定,自九七年刑法修订实施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存在着众多的争议,也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司法解释的出台,旨在统一实践中对该罪的法律适用。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刑法关于受贿罪的立法规定,相较其他国家而言是比较简陋的,在法律效力上也远远不够。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争议,也往往是由于立法纰漏所致,这种情况下单靠司法解释去弥补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关键还在于对立法的完善。只有通过立法,在法律条文中将之明确化,才能在司法实践中定罪有条,量刑有据,也从根本上消除了莫衷一是的推诿扯皮现象。
  (作者通讯地址:甘肃省会宁县人民检察院,甘肃会宁730700)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分析某地检察机关立查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特征,结合这些案件暴露出的问题,深刻分析涉农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建议。  关键词:涉农职务犯罪;特征;建议    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落实中央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强农惠农措施,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业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自2003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试行以来,在加强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的外部监督,提高检察机关执法水平和案件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透明度和执法公信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初,曹建明检察长在高检院2010年的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把“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改进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完善监督范围和程序,强化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监督”作为今年深化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期刊
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检察机关抓好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取得自身反腐败工作新成效,是加强廉洁从检建设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大力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不仅是保持检察队伍纯洁性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更是推进司法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检察机关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是廉洁从检建设的
期刊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对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审查与确定,是界定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刑罚原则如何适用以及是否应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    一、遇到的主要问题  1、确定身份、年龄的问题  (1)假冒他人姓名。一些犯罪嫌疑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犯罪事实、隐瞒前科劣迹,往往采用假冒他人姓名,达到逃避法律从重处罚的目的。  
期刊
渎职罪是一类较常见的犯罪,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对此都有规定,只不过称呼相异而已。1997年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渎职罪的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将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类犯罪分离出去,并单独设章,使之不再属于渎职罪的一部分。并且对玩忽职守类犯罪、滥用职权类犯罪或徇私舞弊类犯罪进行了分解和细化,学理上可分为一般渎职罪、司法、执法渎职罪、税务渎职罪、经济管理渎职罪等。相对于79刑法,97刑法
期刊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战略性重组步伐的不断加快,国有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国家相关管理制度的滞后性,国企改制、重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侵害国有资产权益、损害广大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贪污贿赂犯罪。本文选取一个典型案例,针对被告人非法挪用公款的性质问题,就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特征、个人主体、单位主体的界定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及职务犯
期刊
2009年以来,靖远县检察院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断提升办案能力,加大办案力度,通过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有力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2009年10月该院成功查处了一起滥用职权案件,该案的查处为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度。  2008年10月靖远县境内发生一起1人死亡,3人重伤,2人轻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该事故肇事驾驶员李志春提请批捕时,靖
期刊
摘要: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385条对受贿罪法定刑的规定,是在总结各个时期的立法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总的来说,现行刑法关于受贿罪法定刑的规定是合理的,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同贪污受贿犯罪作斗争的实际,但从进一步完善立法的角度来看,还有些问题值得认真的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要件;定位;学说;法益    正文:  我国刑法学界对“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应
期刊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公信力是人们对于检察机关侦查监督职能行为的信任程度,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的公共影响力,它关系着侦查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公信力是检验侦查监督工作是否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支持,能否树立法律监督权威,真正赢得社会尊重的重要基础。提到检察知名度,目前最广为人知的是反贪污贿赂局,甚至于一度有人认为反贪局是独立于检察机关外部的一个专门惩治贪官污吏的部门。至于侦查监督部门,
期刊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公正的基础,是司法权威追逐的首要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司法公信力的建设明显不足。近来年对一些社会比较关注的恶性案件的审理和司法结论引起的社会质疑,在现象层面上表现的是对某个案的诘问,但反映的则是深层次的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现状。检察公信力是司法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面临着公信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影响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公信力的因素分析,就如何提高检察公信力提出个人的一些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