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理论资料了解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我国体育旅游现实状况。并回顾我国体育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现阶段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现象。
关键词:体育旅游;回顾;思考
1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体育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西藏体委为满足中外登山爱好者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需要,成立了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开创了中国体育旅游的先河。1986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统筹全国体育旅游。
进入90年代,我国体育旅游开始逐步发展。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大力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已经推出和开发的项目主要有:摩托车、汽车、自行车旅游、潜水、热气球、狩猎、健美、沙滩排球、蹦极等。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发了众多体育旅游项目,较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湖北龙舟赛、郑州少林武术、东北滑雪、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体育旅游收入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
进入21世纪,随着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国际的接轨,体育旅游业得到政府更大的支持和国民更多的关注,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2001年国家旅游局专门策划组织了“2001中国体育健身游”主题年活动,推出了两类体育旅游产品:一类是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60项,如吉林长春国际冰雪节、北京万人登长城比赛等;另一类为80多个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如登山、阳光沙漠探险等。此外,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也为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契机。
2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特点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1]囊括了我国目前已有的大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各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现出了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大体状况:首先从地域分布特点来看,我国的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项目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项目为主的格局;其次从季节分布特点来看,我国体育旅游的季节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集中于二、三季度,即春、夏、秋季。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我国适合开发以滑雪为主的冬季体育旅游产品的自然条件有限,天然优质滑雪场在我国也属于稀缺性旅游资源;最后从民族文化特点来看,我国的体育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在体育旅游中注入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因素,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的创新内涵,这也是我国体育旅游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3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现象
我国的体育旅游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与国外相比都还较为薄弱。据统计,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只占整个旅游业5%左右的份额,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现象如下:
3.1体育旅游理论研究不够成熟
对于体育旅游这一新兴行业,我国由于发展较晚,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比较欠缺,特别是对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程度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这是因为不管是最早成立的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还是到后面政府颁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之前并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同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首要关注其实施结果,而忽视了对其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从而造成了“实践有余,理论不足”的不良现象,更直接导致许多体育旅游企业,包括旅游景区(点)业主、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相比较而言,国外非常重视体育旅游领域理论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进入了规范化的研究阶段。
3.2缺乏完善的体育旅游管理政策
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和发展较晚,首先表现在缺乏扶持政策。政府目前主要重视旅游资源文化品位的开发,对于体育文化意义的认识不足,因此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导致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在体育旅游发展许多重要方面,包括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体育旅游宣传营销和体育旅游人才培训等,不能满足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其次表现在体育旅游法规政策不完善。[2]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但目前我国有关体育旅游的法规政策还没有出台,旅游归口管理部门也不明确,导致体育旅游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混乱,体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体育旅游风险意识薄弱
这里所说的风险意识薄弱,主要针对体育旅游者在进行活动时的安全意识不足和体育旅游企业本身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两个方面而言。在我国,由于对体育旅游的介绍和宣传力度不够,因此人们对其所具有的高风险性了解不多,即使偶有涉足,更多的也是被其刺激和紧张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对危险往往估计不足或视而不见。在体育旅游企业方面,由于发展不规范,相应制度不健全,因此其抗风险能力非常差。20多年来中国体育旅游获得超常规发展,但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在强调体育旅游对相关产业拉动作用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增强,许多体育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认为体育旅游风险是无法预测和管理的,从而导致对环境变化和危机的来临缺乏应有的心理预期和管理方面的准备。
3.4体育旅游普及不足
体育旅游目前在我国发展较为滞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比较落后。其二在于对国外先进技术、设施的引入和普及不足。[3]体育旅游本身就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而其中登山、漂流、探险、极限运动、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基本上又都是在远离交通中心的野外进行,由于交通、通讯、场地器材等设施的落后和活动开展、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就使得开展、跟踪、救援等服务难度加大,风险增加。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Z].国家旅游局文件,旅促进发,2000.
[2] 彭杰.我国特种体育旅游的种类、特点及开发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5).
[3] 张丰涛,王永青,张东亮,靳道强.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
关键词:体育旅游;回顾;思考
1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体育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西藏体委为满足中外登山爱好者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需要,成立了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开创了中国体育旅游的先河。1986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统筹全国体育旅游。
进入90年代,我国体育旅游开始逐步发展。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大力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已经推出和开发的项目主要有:摩托车、汽车、自行车旅游、潜水、热气球、狩猎、健美、沙滩排球、蹦极等。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发了众多体育旅游项目,较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湖北龙舟赛、郑州少林武术、东北滑雪、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体育旅游收入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
进入21世纪,随着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国际的接轨,体育旅游业得到政府更大的支持和国民更多的关注,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2001年国家旅游局专门策划组织了“2001中国体育健身游”主题年活动,推出了两类体育旅游产品:一类是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60项,如吉林长春国际冰雪节、北京万人登长城比赛等;另一类为80多个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如登山、阳光沙漠探险等。此外,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也为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契机。
2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特点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1]囊括了我国目前已有的大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各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现出了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大体状况:首先从地域分布特点来看,我国的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项目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项目为主的格局;其次从季节分布特点来看,我国体育旅游的季节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集中于二、三季度,即春、夏、秋季。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我国适合开发以滑雪为主的冬季体育旅游产品的自然条件有限,天然优质滑雪场在我国也属于稀缺性旅游资源;最后从民族文化特点来看,我国的体育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在体育旅游中注入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因素,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的创新内涵,这也是我国体育旅游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3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现象
我国的体育旅游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与国外相比都还较为薄弱。据统计,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只占整个旅游业5%左右的份额,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现象如下:
3.1体育旅游理论研究不够成熟
对于体育旅游这一新兴行业,我国由于发展较晚,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比较欠缺,特别是对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程度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这是因为不管是最早成立的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还是到后面政府颁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之前并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同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首要关注其实施结果,而忽视了对其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从而造成了“实践有余,理论不足”的不良现象,更直接导致许多体育旅游企业,包括旅游景区(点)业主、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相比较而言,国外非常重视体育旅游领域理论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进入了规范化的研究阶段。
3.2缺乏完善的体育旅游管理政策
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和发展较晚,首先表现在缺乏扶持政策。政府目前主要重视旅游资源文化品位的开发,对于体育文化意义的认识不足,因此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导致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在体育旅游发展许多重要方面,包括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体育旅游宣传营销和体育旅游人才培训等,不能满足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其次表现在体育旅游法规政策不完善。[2]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但目前我国有关体育旅游的法规政策还没有出台,旅游归口管理部门也不明确,导致体育旅游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混乱,体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体育旅游风险意识薄弱
这里所说的风险意识薄弱,主要针对体育旅游者在进行活动时的安全意识不足和体育旅游企业本身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两个方面而言。在我国,由于对体育旅游的介绍和宣传力度不够,因此人们对其所具有的高风险性了解不多,即使偶有涉足,更多的也是被其刺激和紧张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对危险往往估计不足或视而不见。在体育旅游企业方面,由于发展不规范,相应制度不健全,因此其抗风险能力非常差。20多年来中国体育旅游获得超常规发展,但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在强调体育旅游对相关产业拉动作用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增强,许多体育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认为体育旅游风险是无法预测和管理的,从而导致对环境变化和危机的来临缺乏应有的心理预期和管理方面的准备。
3.4体育旅游普及不足
体育旅游目前在我国发展较为滞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比较落后。其二在于对国外先进技术、设施的引入和普及不足。[3]体育旅游本身就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而其中登山、漂流、探险、极限运动、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基本上又都是在远离交通中心的野外进行,由于交通、通讯、场地器材等设施的落后和活动开展、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就使得开展、跟踪、救援等服务难度加大,风险增加。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Z].国家旅游局文件,旅促进发,2000.
[2] 彭杰.我国特种体育旅游的种类、特点及开发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5).
[3] 张丰涛,王永青,张东亮,靳道强.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