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画书阅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识字”活动是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重要成分,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图画书作为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载体,对培养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画书中的文字不仅表现“画外之音”,也会通过大小、样式、环绕等变化承担叙述图画书内容以及表现图画书中人物语气、情绪变化的功能。刘宝根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儿童从5岁开始,在图画书阅读中对文字的关注会显著增加,随着阅读经验的增加,又会表现出“假装阅读(文字)”的行为。因此,图画书阅读在促进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那么,如何挖掘图画书中有助于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培养的要素,通过图画书阅读活动实现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提升呢?我们以图画书《我的妹妹是跟屁虫》为例进行探讨。
  一、活动设计的缘起和核心经验的分析
  图画书《我的妹妹是跟屁虫》讲述的是兄妹二人因为下雨不能出去玩,妹妹以学哥哥说话为乐,兄妹二人“斗智斗勇”的趣事。整本图画书画面简洁,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和故事线索明确,语言简练且以对话形式贯穿整个故事。以往这本图画书常常作为小班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学说一句完整的话”。但我们仔细分析后发现,整本图画书通过图画充分展现了哥哥和妹妹的表情变化。比如,哥哥一开始被妹妹学自己说话时的困惑,到发现妹妹学自己说话时的生气、愤怒直至抓狂、无奈,再到故意逗妹妹说话时的得意;妹妹在学哥哥说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得意、调皮。同时,哥哥和妹妹的情绪变化,乃至语气、语调的变化,又通过文字在大小、样式、环绕上的变化得到充分体现。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下,这些文字产生了特定的功能,并诠释了不同的意义,很好地与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匹配,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例如,图画书第9页(见图1)上哥哥说的话中“跟屁虫”三个字大而粗,并呈跳跃式排列,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对画面人物表情的观察,就可以判断“跟屁虫”三个字在这里传递了哥哥讨厌妹妹学自己说话而产生的生气情绪。又如,图画书第10~11页(见图2)上用喇叭一样的符号和超大的文字表现了哥哥此时的愤怒、抓狂情绪。
  图画书中文字的大小、样式、环绕上的变化反映的是人物情绪上的变化,这与“前识字”核心经验中有关“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相关。因此,我们将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幼儿有关“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核心经验的发展上。对照“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这个核心经验的三个发展阶段,我们发现,幼儿已能初步理解图画书中哥哥和妹妹的对话,知道这些对话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但还未能关注文字大小、样式、环绕上的变化对体现哥哥和妹妹的情绪的作用。由此可见,幼儿关于“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的核心经验处于稳定阶段。对这本图画书的阅读可以给幼儿提供进一步学习、体验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机会,使幼儿的这一核心经验从“稳定阶段”向“拓展阶段”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
  1.感受理解,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是在理解故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的,而“前识字”核心经验又能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内容(尤其是人物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分析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我们先通过提问“你有妹妹吗?你的妹妹是怎样的”来调动幼儿对妹妹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回忆哥哥(姐姐)、妹妹(弟弟)之间的真实情感,激发幼儿阅读图画书的兴趣。然后,我们让幼儿独立阅读,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妹妹是怎么样做哥哥的跟屁虫的?”“妹妹学哥哥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哥哥说话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哥哥的情绪由疑惑到生气再到愤怒最后到抓狂的变化过程(见图3、图4),妹妹的情绪由开心到调皮再到雀跃的变化过程(见图3、图4),为下一步幼儿感受符号和文字的功能做好了铺垫。
  2.细致观察,引导幼儿分析符号和文字的功能
  在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哥哥和妹妹的表情,归纳出哥哥“很生气”、妹妹“很调皮”后,我们通过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力从画面引到符号和文字上,特别是比较哥哥和妹妹说的同一句话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思考“这样特别的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幼儿意识到符号和文字的变化可以体现情绪、情感的变化,并且能够初步将符号和文字的变化与表情的变化对应起来。
  从帮助幼儿理解符号和文字功能的角度,我们事先预设第9页及第10~11页为集体阅读页。当幼儿分享到这些页码的内容时,教师就将其呈现在PPT(演示文稿)上,与幼儿进行重点讨论。例如,对第9页(见图4)上哥哥说的话中“跟屁虫”三个字,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哥哥很生气?”“跟屁虫三个字跟别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观察画面到观察文字,从关注文字形式到关注文字功能,从而帮助幼儿初步感受文字的变化可反映人物情绪变化的功能。又如,第9页(见图4)上有两个“啊”,我们就引导幼儿通过比较观察发现两个“啊”的大小变化以及哥哥、妹妹的不同表情,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两个“啊”字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3.情感迁移,帮助幼儿理解符号和文字的功能
  幼儿是否理解图画书中符号和文字的含义,体现在幼儿能否用恰当的方式(语气、语调、语速)表现哥哥和妹妹的对话。
  我们通过提问“如果你是哥哥(妹妹),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情感迁移,帮助幼儿体验真实的情感,从而实现从关注文字功能到理解文字功能的有效过渡。例如,在理解图2中文字的意图时,我们通过问题“如果你是哥哥,这时候你会怎么说”,先让幼儿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绪来表达这句话,然后请一名幼儿扮演哥哥来说这句话。说完后,请幼儿根据表情和声音判断这是不是一位愤怒到抓狂的哥哥,适时引导幼儿通过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现图画书中哥哥和妹妹的话语,体会哥哥和妹妹的情绪。这种集体讨论和分析,一方面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表达进一步理解了符号和文字的功能。   在幼儿已能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初步表现图画书中第5~11页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后,我们与幼儿一起完整地从封面阅读到第11页。然后,我们将幼儿分为男孩和女孩两组,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哥哥和妹妹的情绪、情感。
  4.拓展运用,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前识字”核心经验
  我们将图画书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前11页)作为幼儿感知、学习符号和文字功能的载体,以帮助幼儿初步学习这种核心经验,后半部分作为幼儿核心经验的运用部分,希冀幼儿运用这种核心经验自主地阅读图画书,理解图画书的内容,体会哥哥和妹妹在后面故事中的情绪、情感的变化。
  在完整阅读图画书的前半部分之后,我们通过提问“哥哥向妈妈告了状,妹妹还会做跟屁虫吗”,提示幼儿用刚学的本领去观察、分析后面内容中的符号和文字,结合图画书中哥哥和妹妹的表情,猜一猜哥哥和妹妹会怎么说这句话。例如,哥哥说的“你是猪—八—戒”(见图5)这一句,幼儿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就能用粗重、停顿的语气和愤怒的表情说出来。又如,在妹妹说“晚~安~”(见图6)这句话时,幼儿能关注文字和符号的变化并结合画面和故事情节,运用细小、微弱、拖拉的声音和安静的表情来表现。
  三、对图画书阅读中“前识字”核心经验培养的思考
  对教师而言,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前识字”的核心经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如何利用图画书这一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主要载体,在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提升?对此,在《我的妹妹是跟屁虫》的教学活动的研讨中,我们有着如下初步的思考。
  首先,要从“前识字”核心经验的视角来阅读和分析图画书。我们发现,《我的妹妹是跟屁虫》这本图画书充分展现了符号和文字的功能,因此我们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我们认为,在分析图画书中的“前识字”核心经验时,教师要明确其内涵,精读图画书,分析图画书中的文字在呈现位置、大小、排列方式上的变化和特点,思考文字的变化和特点在反映图画书内容,展现人物情绪、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然后分析图画书能给幼儿提供何种“前识字”核心经验及幼儿在这种核心经验上的水平(是起始阶段、稳定阶段还是拓展阶段),从而确定阅读教学活动的目标。
  其次,要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前识字”核心经验,并利用“前识字”核心经验加深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聚焦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教学活动必须在幼儿理解图画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我的妹妹是跟屁虫》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提问、幼儿独立阅读和关键画面的集体阅读帮助幼儿理解图画书的基本内容,关注图画书中给幼儿提供的发展符号和文字功能意识的核心经验的机会。幼儿在理解图画书内容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符号和文字变化的特点,“读”出符号和文字所传递的意义,而不是将它们与图画书的阅读割裂开来。幼儿在理解和获得图画书中“前识字”核心经验后,需要运用已获得的“前识字”核心经验去阅读图画书的其他内容,并获得对图画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在获得文字变化能体现哥哥和妹妹的情绪变化的经验后,就会逐渐根据符号和文字的变化来理解故事后半部分哥哥和妹妹的情绪,并通过这种情绪的变化更加准确地理解图画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哥哥和妹妹之间的感情。
  再次,从核心经验获得的角度引导幼儿关注图画书中的文字。虽然大量识字是小学的主要任务,但在学前阶段,许多幼儿已能识记一些文字,由于幼儿已有的识字经验不一样,有些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会自然关注文字,点读文字。文字是图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也没必要阻止幼儿去关注。在《我的妹妹是跟屁虫》这本图画书中,文字是表现人物情绪、语气、语调的重要线索,制止幼儿关注书中的文字实际上就削弱了图画书本身的价值。当然,我们要从“前识字”核心经验的视角去引导幼儿关注文字。当幼儿关注文字甚至点读文字的时候,教师要利用文字和图画的匹配关系对幼儿进行引导。比如,对于只认字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去观察画面,发现画面中哪里可以看出文字上的意思;而对于只关注图画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去发现文字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情绪、情感的,通过图画和文字两个方面帮助幼儿更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图画书内容。
  附:我的妹妹是跟屁虫(大班)张海雯/执教
  目标:
  1.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符号、文字,并理解其在表现人物情绪上的功能。
  2.能根据符号和文字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情绪变化,并用恰当的方式有感情地表达图画书中人物的对话。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有较好的阅读习惯和较丰富的阅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演示文稿),幼儿人手一本图画书《我的妹妹是跟屁虫》。
  过程:
  一、回顾经验,激趣引题
  1.你有妹妹吗?你的妹妹是怎样的?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关妹妹的故事书。故事里的妹妹又会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二、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一)观察封面和扉页,了解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理解“跟屁虫”的含义。
  1.观察封面:谁知道图画书的题目是什么呢?
  2.什么是跟屁虫?
  3.观察扉页:妹妹是谁的跟屁虫?
  4.哥哥是什么表情?妹妹又是什么表情?哥哥怎么会生气的呢?妹妹是怎样做哥哥的跟屁虫的呢?
  (二)自主阅读第一部分,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要求幼儿先从第1页看到第11页,并强调看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妹妹是怎样做哥哥的跟屁虫的呢?他们可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三)集体阅读,梳理和提升“前识字”核心经验。
  1.边看边说,理解故事内容。
  (1)谁看明白了,妹妹是怎么做哥哥的跟屁虫的?   (2)你怎么知道妹妹是在学哥哥说话,从哪儿看出来的?
  (3)妹妹学哥哥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哥哥说话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2.了解符号与说话方式以及情绪之间的关系。
  (1)理解“~”这一符号在图画书中的意义和功能。
  什么是怪腔怪调?找找妹妹什么地方学哥哥说话是怪腔怪调的。“~”这一个个弯弯的符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呢?(拖音。)
  个别练习:如果你是妹妹,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妹妹调皮的表情,有感情地学说这句话。)
  集体练习:哈哈,怪腔怪调的!真有趣!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经验迁移:还有什么地方妹妹也说得怪腔怪调的?
  (2)理解文字的表现形式与功能。
  重点理解“妈,你看讨厌的妹妹啦”:找找哥哥最生气的在哪一页(10~11页)。从哪儿可以看出哥哥很生气?如果你是哥哥,这时候你会怎么说?
  重点理解“你是只讨厌的跟屁虫”:这句话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跟屁虫”三个字跟别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又大又粗、不整齐,都跳起来了)?那应该怎么说?
  重点理解“啊”的表现形式与功能:两个“啊”有什么不一样(哥哥说的“啊”字粗大、妹妹说的“啊”字细小)?哥哥的应该怎么说?妹妹的应该怎么说?
  (3)小结:我们学会了看书本里字的不同变化,还学会了把表情、符号和字结合起来看。书本里的话有时表示生气,有时表示调皮,有时表示开心,有时表示愤怒。
  三、分角色完整阅读故事前半部分
  男孩子扮哥哥,说哥哥的话,女孩子扮妹妹,说妹妹的话,老师说旁白,一起边看边说,让幼儿充分进入角色情景,有感情地进行对话。
  四、拓展运用“前识字”的核心经验
  1.自主阅读第二部分(第12页至最后一页)。
  (1)要求幼儿从第12页看到最后一页,仔细观察画面和文字的表现形式。
  (2)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哥哥向妈妈告了状,妹妹还会做跟屁虫吗?仔细观察哥哥和妹妹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2.集体阅读,巩固运用前识字核心经验。
  (1)妹妹有没有继续做跟屁虫?哥哥是怎么说的?妹妹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要这么说?(引导幼儿从哥哥、妹妹说话的语气和情感进行分析。)
  (2)妹妹有没有不做跟屁虫的时候?在哪几页上(第18页、第22页)?为什么这时妹妹没有做哥哥的跟屁虫呢?(“妹妹是动物园里的猪”这句是骂妹妹自己的,不能学;妹妹睡着了,听不见哥哥说的话了。)
  3.完整阅读后半部分内容。
  (1)幼儿自由选择哥哥或妹妹的角色,运用前面获得的“前识字”核心经验理解文字的功能和形式,有感情地学说哥哥与妹妹之间的对话。
  (2)讨论:第二天,妹妹还在学哥哥说话,为什么哥哥却没有生气呢?
  (3)小结:看来,我们只要学会了看文字、符号的本领,不用大人帮忙,就能清楚地知道故事里讲的是什么了。
  五、延伸活动
  还有好多书上也有有趣的文字和符号,我们可以用今天学的本领来看图画书,看看,到底能不能帮助我们看懂图画书里讲的故事。
其他文献
自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之后,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要不要“教”便成了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直至当下,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对“教”的警惕,“不教”的美术教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那么,当看到孩子嘟囔“我不会画”时,当看到孩子努力思考但又不知如何下笔时,当看到孩子长久处于低水平简单重复创作状态时,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学前教育不只是要重视,要发展,还要办好,要有质量,以便利群众,真正让群众满意。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除了有质量、价格合理外,还应该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广大学前儿童能就近入园。  广大人民
目标:  了解游戏玩法,巩固练习10以内的加减。  准备:  1.自制“加加减减三子棋”棋板(如图1,棋板上面的数字为0~10,数字可任意填写,建议塑封)。  2.两个数字骰子,6个面上的数字为0~5。  3.黑、白棋子(如图2,也可选用两种颜色的塑料瓶盖替代)各一盒,其中黑棋15个,白棋15个。  玩法:  1.游戏双方各选择一种颜色的棋子。如一方选用黑棋,另一方选用白棋。  2.先玩的幼儿把2
我园是美术特色幼儿园,注重创设美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欣赏美、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  美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到审美愉悦的事物。幼儿园如何创设美的环境呢?我认为,幼儿园环境之美在于真实和自然,在于和谐与精致,在于丰富和灵活。    一、美在于真实和自然    最美美不过自然,一切生命的脉动都孕育着无穷的美感。创设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引导幼儿品味生活之美的开始。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幼儿园里有
小班孩子喜欢玩胶泥,我便找来一些胶泥作品图片贴在桌面上。开始,孩子们对图片并不感兴趣,仍沉浸于团汤圆、搓面条,我想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需要慢慢等待的,所以我没有马上介入。几天后,我看到几个孩子围在桌子前看着图片:“这是棒棒糖。”“我喜欢饼干。”“我要用胶泥做棒棒糖和饼干。”“饼干好吃,可是上面的洞洞怎么做出来的呢?”瑞瑞自言自语着。我继续观察孩子的言行。只见瑞瑞做出“饼干”后,用手指在“饼干”上戳洞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最没用的三件事就是“发脾气、说教、刻意感动”。作为父母,你可以制怒,也可以不虚伪地感化孩子,但你可以不唠叨吗?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啰嗦:当你忽然意识到自己正滔滔不绝地讲一番大道理,苦口婆心地现身说法,反复宣讲达两次以上……你可以歇了,孩子肯定听腻了。  回想你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多半来源于父母、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加上后天的观察学习。所谓“桃李
五年前,美国埃里克森儿童研究生院早期数学教育项目负责人陈杰琦教授受邀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将PCK研究引入国内幼教领域。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译为学科教学知识或领域教学知识,简单地说,是指教师具有的由领域(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对儿童的知识组成的专业知识系统。研究发现,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中国幼儿园教师最缺乏的是领域知识。  记得我曾参加过陈杰琦教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能够使学习者自主地关注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地追求成功,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情感。因此,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展开了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个问题:教师们重视激发,忽视维持,比较关注活动开始部分幼儿
案例中,A老师希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确,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由自己亲身经历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会比间接经验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在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即使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动物实验也一直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的争议。进行动物实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无法利用非生物来求证某种结果,也就是说,动物实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远没有达到这样的
目标:  1.感知小脚的外形特点、作用,探索小脚的奥秘。  2.在游戏中学习纵跳摸高的动作技能,巩固跑、双脚并拢向前跳的动作技能。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体验参加活动的乐趣。  准备:  1.音乐磁带一盒,画有相同脚印的小路一条,颜料板4~5块,湿布若干。  2.各色纸板做成的脚印板若干,小旗若干。  3.布置场地。  过程:  活动一 有趣的脚印  1.动一动小脚。  师幼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