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2
【摘要】目的:分析6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且发生感染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未发生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感染部位、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的几率及病原菌特点。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21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8例,胃肠道感染7例,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其他部位感染6例。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37例,革兰阳性菌18例,真菌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有效识别感染高危因素,及时采取临床措施,是防治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治疗效果
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会伴有心供血不足及心功能异常等临床症状,且一般均需要长时间的治疗,由于住院周期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应用,导致患者极易罹患院内感染等[1]。为了有效完善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降低心血管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我科针对6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加以分析,现将相关经验及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且发生感染的60例患者资料,以这6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32~82岁,平均年龄为(57.4±0.8)岁,病程为3.5~36年,平均病程为(13.6±0.5)年。另外,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未发生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为35~84岁,平均年龄为(57.9±1.3)岁,病程为3~34年,平均病程为(13.2±0.7)年。两组患者所患的基础疾病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情况和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比较。
1.2诊断标准 对于感染的诊断,依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相关规定。
1.3研究方法 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感染部位、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的几率及病原菌特点。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1.5结果
1.5.1感染部位分布 对观察组患者感染部位分布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1例(35.00%),上呼吸道感染10例(16.67%),泌尿生殖道感染8例(13.33%),胃肠道感染7例(11.67%),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13.33%),其他部位感染6例(10.00%)。
1.5.2病原菌特点 对观察组患者的病原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37例(61.67%),革兰阳性菌18例(30.00%),真菌5例(8.33%)。
1.5.3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感染发生率约为6.24~12.8%,并且具有多变性和突变性等特点[2]。我科通过对感染部位进行研究发现,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约为35.00%,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16.67%)、泌尿生殖道感染(13.33%)、皮肤软组织(13.33%)、胃肠道(11.67%)和其他部位(10.00%)。对病原菌进行分析,其中以革兰阴性菌感染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61.67%。
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合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肺部疾病、糖尿病和前列腺肥大等,罹患感染的风险较高。心功能分级越高,住院时间越长,并发感染的危险系数也越大。接受侵入性操作与感染发生有密切关联,这是由于气管插管、鼻饲和留置导尿管易导致黏膜损伤[3]。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则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由于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而使用抑酸剂则可导致胃酸分泌减少, 进而使细菌数量增多,从而诱发感染[4]。
通过对6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有效识别诱发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这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小劲.256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6):87-88
[2]张兵.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患病因素和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5):38-39.
[3]张治平. 心血管内科感染病人108例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06-1007.
[4]程晓丹.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8):750-751.
【摘要】目的:分析6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且发生感染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未发生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感染部位、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的几率及病原菌特点。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21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8例,胃肠道感染7例,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其他部位感染6例。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37例,革兰阳性菌18例,真菌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有效识别感染高危因素,及时采取临床措施,是防治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治疗效果
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会伴有心供血不足及心功能异常等临床症状,且一般均需要长时间的治疗,由于住院周期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应用,导致患者极易罹患院内感染等[1]。为了有效完善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降低心血管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我科针对6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加以分析,现将相关经验及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且发生感染的60例患者资料,以这6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32~82岁,平均年龄为(57.4±0.8)岁,病程为3.5~36年,平均病程为(13.6±0.5)年。另外,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未发生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为35~84岁,平均年龄为(57.9±1.3)岁,病程为3~34年,平均病程为(13.2±0.7)年。两组患者所患的基础疾病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情况和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比较。
1.2诊断标准 对于感染的诊断,依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相关规定。
1.3研究方法 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感染部位、不同部位发生感染的几率及病原菌特点。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1.5结果
1.5.1感染部位分布 对观察组患者感染部位分布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1例(35.00%),上呼吸道感染10例(16.67%),泌尿生殖道感染8例(13.33%),胃肠道感染7例(11.67%),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13.33%),其他部位感染6例(10.00%)。
1.5.2病原菌特点 对观察组患者的病原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37例(61.67%),革兰阳性菌18例(30.00%),真菌5例(8.33%)。
1.5.3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感染发生率约为6.24~12.8%,并且具有多变性和突变性等特点[2]。我科通过对感染部位进行研究发现,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约为35.00%,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16.67%)、泌尿生殖道感染(13.33%)、皮肤软组织(13.33%)、胃肠道(11.67%)和其他部位(10.00%)。对病原菌进行分析,其中以革兰阴性菌感染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61.67%。
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合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肺部疾病、糖尿病和前列腺肥大等,罹患感染的风险较高。心功能分级越高,住院时间越长,并发感染的危险系数也越大。接受侵入性操作与感染发生有密切关联,这是由于气管插管、鼻饲和留置导尿管易导致黏膜损伤[3]。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则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由于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而使用抑酸剂则可导致胃酸分泌减少, 进而使细菌数量增多,从而诱发感染[4]。
通过对6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有效识别诱发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这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小劲.256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6):87-88
[2]张兵.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患病因素和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5):38-39.
[3]张治平. 心血管内科感染病人108例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06-1007.
[4]程晓丹.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8):7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