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活在可怕的人声鼎沸中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Wang_Gu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為我看的是普通3D版,对于这部电影4K/12帧的革新技术不予置评。单就“讲故事”这个角度分析,感觉还是非常震撼和动人的。之前在美国上映观众给了不及格的5分,或许就像大家说的,美国想要一部反战励志电影,李安恰恰拒绝了说教。当然,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次的故事讲得感人。这部电影所关注的角度,是比利这个大男孩作为一个人本身,对于战争的态度比较暧昧,这既是李安作为东方人骨子里的中庸之道,也是他作为电影人专注讲故事的纯粹性的可贵之处。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像是在嚼一根青草,刚看完在影院热泪盈眶,觉得很丧很涩口,但是接下来又忍不住继续嚼,继续咂摸,草的那种特有的香味儿又慢慢出来,等到差不多吃完的时候,留下满口的苦涩,记忆深刻。
  影片选在11月11日美国退伍军人节上映,意味颇深。一个废弃的录像机无意中拍下年轻的士兵林恩和他的战友们在伊拉克战场上与当地民兵肉搏的场景,视频流出后被美国民众奉为“民族英雄”,并以某种政治需要回国在一场足球赛的中场休息时间进行表演,其中用插叙的方式,以林恩的视角闪回了很多在伊拉克生活的场景。回国后的林恩面临着留在美国和继续前往伊拉克的艰难抉择,我所说的“可怕的人声鼎沸”,是这个年轻的士兵在两个选项之间的砝码,都是通过旁人的言论构成,作为一个所谓的公众人物,他早已可悲地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即使在标榜自由的美国。
  记者招待会上短短的几次暗送秋波,拉拉队员苏珊便将自己送给了林恩,就在我们感概一见钟情的奇妙之处时,林恩表示想带她一起逃跑,这时姑娘神情凝重道:“你不是应该回到战场上去吗?”林恩赧然。这场无疾而终的浪漫,只是因为姑娘迷恋的“英雄”光环,离开了这个头衔,恐怕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大男孩的单恋吧。面对记者带有明显指向性的发问,林恩和战友们需要像玩偶一样用幽默的方式给出需要的答案,只是当被问到和当地民兵近身搏斗很英勇的时候,想起当时身体发抖的自己和班长“蘑菇”的惨死,林恩才苦笑道:“我生命中最坏的一天竟被拿来夸赞。”他们任由足球赛场表演的工作人员摆布,在被现场烟火惊吓之后,悻悻地上场表演,像背景墙一样杵在歌手们的后面,接受着民众或狂欢或唏嘘的叫嚷,林恩看到缓缓升起的国旗,想象的却是在一片草木葱郁的小房子里和苏珊缠绵。林恩的家人是美国普通群众的一个缩影,他们都为他是一名为国争光的勇士感到骄傲,只有姐姐想要林恩回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我对此的理解是姐姐更多的是出于对往事的愧疚和心灵的不安。至于什么选择才是好的,恐怕无法给出答案,所以当姐姐问道:“你们真的为他们带来了民主吗?”林恩是沉默的,为伊拉克人民带去和平不是林恩的初衷,参军不过是为了逃避毁掉姐夫豪车被判刑的缓兵之计。
  故事的结局林恩惜别姐姐,回到战场,像死去的“蘑菇”那样,车上的每位战友互道“我爱你”。这看上去是林恩的选择,其实他有的选吗?我的理解是否定的。他们是美国民众心中和平和国威的缔造者,是他们彼此的依赖和支柱,是居心叵测的石油大亨口中的掘金人,是政客和投机商人用以表演和消费信任的工具。除了残酷战争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恐惧,他们还要接受记者的刁钻问题,维护一见钟情的姑娘心中的神化形象,忍受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玩笑,化解另一些对于美国士兵的轻蔑甚至侮辱。在回国后的这场“战事”里,林恩和他的战友们显得更加手足无措。在这一切之中,回国显得很是艰难,这几种形象的崩塌,像是食物链缺失的一环,社会和自己都显得尴尬而不安。
  当你的身边人声鼎沸,没有一个人可以装聋作哑,独善其身。于是,个人的命运就显得很次要,甚至不能被自己主宰,这才是战争之外更可悲的地方。那身军装不再是出身入死的盔甲,而是免于窥探丑陋现实的痂皮。
  喜欢李安就在于此,他的故事,从来不给观众深化主题的方向性引导,只是对于这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的细致呈现。不表明态度是最好的态度,他给了我们充分的空间去自己思考,战争的正义也好,人性的窥探也罢,都带着不同观众的不同气味,这正是讲述故事的更好方式。所以作为一个迷妹,有人问我这部评分不太高的电影究竟如何的时候,我的回答是:“李安是那种不会让人失望的导演。”
其他文献
纵观学校的“生命化”教育现状,依然存在一些片面化的问题。首先,现在仍以知识传授中渗透“生命化”教育为主。学校多措施主抓课堂教学的授课,尤其把语文课堂作为“生命化”教育的主渠道,学校主抓课外教学的活动,不是搞活动周就是搞活动月。其次,现在仍以考试成绩评价教育教学,没有量化考核“生命化”教育。学校多途径主抓教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但社会依然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后,现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
期刊
当前,媒体不时传来某地的学生逃学、沉溺网络游戏、自残、轻生等令家长和教师烦恼的消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深入发掘教材中的结合点,用知识和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用健康的情感去陶冶学生的情感,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然而,说着容易,做着困难,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己要接受语文教材
期刊
一、导语  一阕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道尽了贬谪黄州的苏轼的高洁和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今天,大家一起来鉴赏他的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学习诗歌,重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期刊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教师的
期刊
所谓的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对“激发兴趣”曾做过精辟的阐发:“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教师要制定有效的方案,激发学生读写的欲望和兴趣,学生有了读写兴趣,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了保障。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教师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
期刊
家,是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沃土。但离婚家庭犹如飘摇的小舟缺少温暖与安全。  李××,自从文理分科到我班后,就表现出很多不正常之处。脑子很好使,底子很扎实,智商和高,但从不认真学习。迟到,是家常便饭;旷课,也是任意而为;且几乎不请假,给家长打电话,往往都是说没跟孩子在一起,不知道。偶然间,了解到他父母离异。但近来,明显感觉到他有些懈怠,精神有些萎靡。难道有什么变故?  赶上周末有时间,我预约了李××的
期刊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代崛起的兵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极具代表性的军事家、思想家。孙子兵家学派自创世之日起,就以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雄迈心态与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到各诸侯国政治势力圈内;同时,还以其独特的理论指归参与战国诸子百家文化的大争鸣,从而使兵家文化理论渗透到诸子文化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诸子学兵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兵家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兵家文化不仅对传统战国五百年战乱的终结起了巨大作用,而且
期刊
(一)  全省瞩目的中考培训会已经结束整整一月,可培训会的盛况犹在眼前。两个会场座无虚席,除了运动会,其他会议都没这么高的上座率。好多学校的毕业班老师都是全体出动。可见各县市、各学校对这次中考培训会的重视程度。  我们是带着问题去的。  众所周知,2016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把考生考了个大睁眼,好多考生从考场出来,都是这样的感受: “哇,怎么会这样?”这样的试卷格局在家长、语文教育工作者、教研员中间
期刊
一、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效果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1910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认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