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当前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彻底拼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绪论”、“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学说”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生殖的种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投影、电影、录像、多媒体平台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灵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沃土”
教师正襟危坐、手执教鞭、表情严厉刻板、高高在上的私塾式教学,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学生架起一座情感交流之桥,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和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激素”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所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不能肯定,我们课后再进行探究”等等。
四、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学贵乎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探索,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用教师 “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一、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彻底拼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绪论”、“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学说”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生殖的种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投影、电影、录像、多媒体平台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灵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沃土”
教师正襟危坐、手执教鞭、表情严厉刻板、高高在上的私塾式教学,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学生架起一座情感交流之桥,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和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激素”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所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不能肯定,我们课后再进行探究”等等。
四、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学贵乎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探索,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用教师 “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