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绚丽多彩的经济,璀璨群星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睿智明达的先人哲理……这一切使历史课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人文精神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历史课中凸现的其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但现在,历史课所面临的情景,使人担忧,老师讲述时间过长,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的出现呢?
一、历史课枯燥的原因
首先,是传统教学理论的存在所造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里听,一切教学活动以课堂为中心组织展开。课堂成为唯一的依托,而课堂以外广阔的天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未很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当前历史教学中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被机械得固定化,使生动活泼得教学过程失去了活力。
其次,是当前应试教育造成的
因为应试教学与个人的就业、前途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考上了学校就有一份工作,意味着终身衣食无忧,考不上旧意味着无法就业,特别使对广大的农村学生而言,这就是他们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因此,能否考上学校,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头等大事,自然分数也就成了选拔的唯一标准。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自然学生也将历史课看得很淡了,只是为应付期末考试而学习。
二、当前历史现状改变的措施
1、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
这是因为对人的发展而言,态度和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应该更受到重视,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首先予以考虑。近来用“态度、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目标的作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有人将其进一步表述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从终生教育的大教育观看历史教学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当然至关重要
2、从教学实践上还历史课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真面孔
多想些办法,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加教育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自然论教学法的奠基人卢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应倡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来,至于结论正确与否,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加以指正。
3、恰当的运用古典诗词,以文辅诗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古典诗词,以文辅诗,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化抽象笼统为具体形象,既可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如介绍儒家学说强调人生修养时孟子说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到爱国诗人屈原可引诗句:“万倾重湖悲故国,一江千古属斯人”;讲到东汉末年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时,曹操在《蒿里行》写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讲到唐朝时的阶级矛盾时,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注意运用的诗词一定要为教学目的服务,力求简洁,具有典型性。
4、尽可能的联系相应的地方史
在自己本乡本土产生的历史人物,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感觉到距离拉近而富有说服力,从而能够挖掘学生心中厚重的乡情,激发他们树立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立志教育、回报故土的理想信念,加强他们振兴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一、历史课枯燥的原因
首先,是传统教学理论的存在所造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里听,一切教学活动以课堂为中心组织展开。课堂成为唯一的依托,而课堂以外广阔的天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未很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当前历史教学中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被机械得固定化,使生动活泼得教学过程失去了活力。
其次,是当前应试教育造成的
因为应试教学与个人的就业、前途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考上了学校就有一份工作,意味着终身衣食无忧,考不上旧意味着无法就业,特别使对广大的农村学生而言,这就是他们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因此,能否考上学校,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头等大事,自然分数也就成了选拔的唯一标准。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自然学生也将历史课看得很淡了,只是为应付期末考试而学习。
二、当前历史现状改变的措施
1、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
这是因为对人的发展而言,态度和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应该更受到重视,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首先予以考虑。近来用“态度、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目标的作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有人将其进一步表述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从终生教育的大教育观看历史教学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当然至关重要
2、从教学实践上还历史课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真面孔
多想些办法,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加教育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自然论教学法的奠基人卢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应倡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来,至于结论正确与否,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加以指正。
3、恰当的运用古典诗词,以文辅诗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古典诗词,以文辅诗,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化抽象笼统为具体形象,既可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如介绍儒家学说强调人生修养时孟子说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到爱国诗人屈原可引诗句:“万倾重湖悲故国,一江千古属斯人”;讲到东汉末年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时,曹操在《蒿里行》写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讲到唐朝时的阶级矛盾时,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注意运用的诗词一定要为教学目的服务,力求简洁,具有典型性。
4、尽可能的联系相应的地方史
在自己本乡本土产生的历史人物,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感觉到距离拉近而富有说服力,从而能够挖掘学生心中厚重的乡情,激发他们树立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立志教育、回报故土的理想信念,加强他们振兴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