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小学教育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传授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 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18-01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有了健康才能拥有一切。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中小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青少年成长的乐园,对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中小学教育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传授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健康、全面、合格的建设者。
一、积极开展身体健康教育
我国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观念一时无法转变,应试教育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教师和社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因而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就成为“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惜牺牲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和锻炼身体的机会,成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上课,学生有的眼睛近视、有的由于长期伏案作业或看书,导致骨骼弯曲变形,有的过于肥胖,有的体质差弱不禁风,一个个年纪轻轻却又老态龙钟,失去青少年的活力与朝气。整个教室,甚至整个校园犹如一潭死水。因此,开展学生身体健康教育显得犹为迫切。
1、清醒认识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身体是本钱。有了好身体,学生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有了好身体,将来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有了好身体,也才能快乐地生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将来要参加农业劳动,如果在童年时只关注学习而忽略学生身体健康,那么,这部分人将来如何靠劳动养活自己,又如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清醒地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健康的身体。
2、开展身体健康教育的措施要求
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开展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首先学校要加强身体健康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身体健康关系到一生的事业和生活幸福,提高锻炼身体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其次学校在课程安排和任课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要科学协调,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休息和参与体育活动。再次学校要重视体育课。保证体育课每周节数和正常开课,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发育,帮助其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合作精神等优良品质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重视青少年强身健体方面,我们应该多学习日本的做法。日本小学生每周有三节体育课,除此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可见日本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锻炼。而且,日本的学校对于体育健康的指导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增强学生体质和保持身心健康方面,不仅体育教师要负责,各科任教师也要结合自己的课程通盘考虑。而我国,我们各科目之间的联系并不太大,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师的事,其他科目一般不摄入体育知识;与此同时,我国的家庭一般也只看重分数,在家里除了叫孩子看书做作业外,很少有家长会让孩子用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学校体育课一般就叫学生活动活动,很少讲运动的目的和运动的技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增强学生的体能方面都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要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文明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根据中小学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个性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个性适应方面包括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心理发展变化、心理冲突的表现和原因、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克服方法、情绪及调节方法、个性品质的培养等;学习适应方面包括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排除学习障碍等;社会适应方面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等。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维护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减少日常教学行为的伤害。教师要像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身体一样关心学生的心理,而且把这种“关心”贯串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教师要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必须具备较强的心育能力。心育能力包括许多内容,如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充分沟通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鉴别的能力,确定心育目标并设计、实施心理训练活动的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能力等。教师要用健康的心理准确地为学生把脉诊治,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并对症下药,正确引导。要坚持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的一些具体方法有:
(1)开展多种多样活动课,寓教于乐。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有计划地设计一系列配合心理教育的活动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中受到心理教育。比如主题讨论课,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受到自我教育;“会学、乐学”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我满足的活动;“学习创造”课,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他们在创造中得到成功的欢乐。
(2)运用“日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心里的烦恼、困惑通过日记和老师交心。对于学生在日记里反映的心理问题,有的教师可直接写在日记本上予以答复,有的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
(3)通过个案追踪特殊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比如对个别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必须付出特别的爱。可专门设计一张追踪表,记录他进步的表现和不足之处。并定期找他交流思想,肯定他的优点,如爱劳动、尊敬老师、认真写日记等,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表扬,改变他在班级的地位,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其次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并协助他、鼓励他加以改正。同时还要请班里同学一起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此外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他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对他进行培养,帮助他培养起健康心理。
关键词:中小学 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18-01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有了健康才能拥有一切。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中小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青少年成长的乐园,对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中小学教育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传授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健康、全面、合格的建设者。
一、积极开展身体健康教育
我国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观念一时无法转变,应试教育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教师和社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因而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就成为“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惜牺牲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和锻炼身体的机会,成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上课,学生有的眼睛近视、有的由于长期伏案作业或看书,导致骨骼弯曲变形,有的过于肥胖,有的体质差弱不禁风,一个个年纪轻轻却又老态龙钟,失去青少年的活力与朝气。整个教室,甚至整个校园犹如一潭死水。因此,开展学生身体健康教育显得犹为迫切。
1、清醒认识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身体是本钱。有了好身体,学生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有了好身体,将来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有了好身体,也才能快乐地生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将来要参加农业劳动,如果在童年时只关注学习而忽略学生身体健康,那么,这部分人将来如何靠劳动养活自己,又如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清醒地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健康的身体。
2、开展身体健康教育的措施要求
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开展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首先学校要加强身体健康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身体健康关系到一生的事业和生活幸福,提高锻炼身体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其次学校在课程安排和任课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要科学协调,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休息和参与体育活动。再次学校要重视体育课。保证体育课每周节数和正常开课,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发育,帮助其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合作精神等优良品质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重视青少年强身健体方面,我们应该多学习日本的做法。日本小学生每周有三节体育课,除此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可见日本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锻炼。而且,日本的学校对于体育健康的指导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增强学生体质和保持身心健康方面,不仅体育教师要负责,各科任教师也要结合自己的课程通盘考虑。而我国,我们各科目之间的联系并不太大,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师的事,其他科目一般不摄入体育知识;与此同时,我国的家庭一般也只看重分数,在家里除了叫孩子看书做作业外,很少有家长会让孩子用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学校体育课一般就叫学生活动活动,很少讲运动的目的和运动的技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增强学生的体能方面都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要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文明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根据中小学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个性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个性适应方面包括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心理发展变化、心理冲突的表现和原因、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克服方法、情绪及调节方法、个性品质的培养等;学习适应方面包括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排除学习障碍等;社会适应方面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等。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维护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减少日常教学行为的伤害。教师要像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身体一样关心学生的心理,而且把这种“关心”贯串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教师要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必须具备较强的心育能力。心育能力包括许多内容,如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充分沟通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鉴别的能力,确定心育目标并设计、实施心理训练活动的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能力等。教师要用健康的心理准确地为学生把脉诊治,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并对症下药,正确引导。要坚持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的一些具体方法有:
(1)开展多种多样活动课,寓教于乐。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有计划地设计一系列配合心理教育的活动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中受到心理教育。比如主题讨论课,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受到自我教育;“会学、乐学”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我满足的活动;“学习创造”课,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他们在创造中得到成功的欢乐。
(2)运用“日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心里的烦恼、困惑通过日记和老师交心。对于学生在日记里反映的心理问题,有的教师可直接写在日记本上予以答复,有的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
(3)通过个案追踪特殊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比如对个别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必须付出特别的爱。可专门设计一张追踪表,记录他进步的表现和不足之处。并定期找他交流思想,肯定他的优点,如爱劳动、尊敬老师、认真写日记等,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表扬,改变他在班级的地位,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其次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并协助他、鼓励他加以改正。同时还要请班里同学一起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此外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他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对他进行培养,帮助他培养起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