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拉•凯瑟作品的南方主题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薇拉•凯瑟;南方主题;南方特质;南方情怀
  摘 要: 薇拉•凯瑟在弗吉尼亚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初的九年。她的作品中不乏南方主题。然而评论界对此
  一向冷漠。通过解读她的三部南方小说,对它们的南方主题进行梳理,指出南方特质和南方情怀其实早渗透到凯瑟的心中,并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 I71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0)02024504
  
  On Southern Subjects in Willa Cather’s Novels
  KE Ke, ZHANG Guijun (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
  Key words: Willa Cather; southern subjects; southern concern; southern roots
  Abstract: Willa Cather spent her first nine years in Virginia, so his novels are of southern subject, but critical circle ignored this. Find out how Cather had been substantiating her southern roots by analysing her three stories.
  
  薇拉•凯瑟 (Willa Cather, 1873-194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是第一个将美国中西部狂野荒凉的内布拉斯加州带入读者视野的作家。乡土、怀旧、遁世是她作品的鲜明烙印。然而,多少年来,评论家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薇拉•凯瑟首先是一个生于后溪谷 (Back Creek Valley),长于柳荫庄园(Willow Shade)的弗吉尼亚人。凯瑟反映南方主题的作品鲜有人关注。但是,在她50多年漫长的写作生涯里,表现南方主题的作品时有出现。从早期的《同名人》(The Namesake, 1907)到中期的《哈里斯老太太》(Old Mrs Harris, 1931), 再到晚年的最后一部力作《莎菲拉与女奴》(Sapphira and the Slave Girl, 1940),凯瑟似乎完成了一次以南方为主题进行写作的轮回,从中不难见到南方特质和南方情怀其实早已渗透到凯瑟的心中,并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创作。
  薇拉•凯瑟在山谷青翠、宁静优美的柳荫庄园度过她生命最初的9年时光。她的祖先,来自北爱尔兰的嘉士伯• 凯瑟(Jasper Cather)于1786年沿弗林特山 (Flint Ridge)买下了一片土地。从此,凯瑟家族在弗吉尼亚州的弗雷德里克县(Frederick County)扎下了根。薇拉•凯瑟是家族的第五代,她从小就浸润在南方浓浓的大家庭氛围里。南方特有的风俗言论、建筑风格,乃至饮食习惯无不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这段童年记忆对她的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成了她日后写作南方故事的重要素材。尽管她的家庭在1882年被连根拔起,移植到蛮荒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但是对柳荫庄园的怀念却一直蛰伏在凯瑟的心底,直到她写《莎菲拉与女奴》时才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纵观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凯瑟的南方小说有着典型的南方主题。
  一、南北战争中的英雄浪漫主义
  1861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极为惨烈。北军获得的胜利不仅摧毁了奴隶制,也攻破了南方人的精神堡垒。在薇拉•凯瑟出生的1873年,南方正处于重建时期,弥漫着浓厚的浪漫保守主义氛围。那里的人们“对现实缺乏兴趣,对理想中的未来和落花流水的过去却情有独钟。”[1]威尔逊•J•卡什(Wilbur J. Cash)对南方人的浪漫主义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它们包括:“个人主义;对批评的敏感性;高度的个人荣誉感;对家族和家庭的自豪感;对妇女献殷勤的骑士风度;拘泥形式的行为准则;对华丽词句的偏好等等。”[2]
  作为南方社会的一个极小组成部分,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凯瑟家族当然也有在战场上英勇厮杀而阵亡的英雄好汉。他就是薇拉的舅舅——南部联邦军战士威廉•塞伯特•博克(William Seibert Boak)。凯瑟年幼时就常听外婆讲述那些激动人心的内战故事,而她的母亲,玛丽•弗吉尼亚•博克(Mary Virginia Boak)甚至“一直保留着她兄弟的战剑和南军的军旗。”[3]对过去的留恋、对英雄的崇拜以及对家族的自豪感,这些都在薇拉的心底埋下了浓厚的英雄浪漫主义情怀。她自小性格开朗豪爽,做事特立独行,不仅擅自将家谱里父母给她取的名字薇莱拉(Willela)改为薇拉(Willa), 更在少年时一直称自己为威廉(William)或威利(Willie),后又将名字中间的洛娃(Lova)最终改为西伯特 (Sibert),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她的舅舅。进入少女时代后,她剪短发,穿男装,俨然一副假小子模样。凯瑟不拘一格的行事风格曾使她的传记作者们一度困惑不解,大伤脑筋。她仿佛在她自己和舅舅之间找到了一种紧密相连,超越血缘之外的纽带。
  1902年薇拉•凯瑟发表诗歌《同名人》以纪念舅舅。1907年她再度创作了一个短篇小说。小说仍然以威廉•塞伯特•博克为原型,却将他的身份置换为一名宾夕法尼亚的北方战士。关于这一点,评论界有诸多的不同意见。詹姆斯•伍德瑞斯(James Woodress)认为凯瑟之所以做这样的变动,唯一的原因是“她已经离开弗吉尼亚整整24年了。”[4]31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在一群寓居法国学习雕塑的美国年轻人中展开。查理•本特利奉命即刻归家,但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雕塑大师莱昂•哈特韦尔察觉到了大家沮丧的情绪,就拿出他的新作“上士旗手”,并给大伙儿讲了一个动人的战争故事:与他同名的小叔14岁就上了战场,在一次冲锋中冰冷的弹片削去了他的右手和前臂,眼见国旗摇摇欲坠,他立刻换用左手紧握国旗,继续冲向山顶,就在他即将登上战壕顶部时,又一颗炮弹齐腋窝炸掉了他的左臂,他倒了下去,国旗飘落在他的身旁。哈特韦尔的故事彻底赶走了困扰大家的消沉情绪,查理也平静而决然地踏上了归乡之路。
  凯瑟和哈特韦尔一样是艺术家,在小说的最后,她更是借这个主要人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那一夜的经历,如此强烈地跟一个死去这么久的人有关,几乎使我五脏俱裂。这就是我们艺术家偶尔在创作中求得真谛时所获得的共同感觉,即与某种力量相一致的感觉。我第一次感到了家族、血缘和亲属关系的吸引力,感觉到一些并非生而有之的东西在我体内跳动,我的生命似乎从我身上倾泻出来,注入大地。”[5]凯瑟分明是从舅舅身上找到了创作的灵感,这也证明作为一名南方人,故土、故人从未离她而去。对失去家园的留恋、对血脉亲情的向往、对逝去英雄的崇拜,这些早已在凯瑟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也让这部早期短篇小说带上一抹英雄浪漫主义色彩。
  二、义务的家长式作风
  1930年写完《磐石上的阴影》(Shadows on the Rock)后,凯瑟因为极度忧虑重病的母亲而难以集中心思创作。1932年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无常人生》(Obscure Destinies, 1932),里面收录了她最优秀的三个短篇:《邻居罗西基》(Neighbor Rosicky, 1930), 《哈里斯老太太》(Old Mrs Harris, 1931)和《两个朋友》(Two Friends, 1931)。小说讲的是哈里斯老太太随女儿维多利亚一家由田纳西州迁居西部,她无怨无悔地为家里操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一些困难,在病重时她只祈祷不要成为大家的负担,不要添麻烦,最后带着对故乡深沉而又幸福的回忆死去。
  历史学家加里纳什(Gary B. Nash)指出:“19世纪的南方人继承了凯尔特人的文化遗产,拥护既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其中第一位的是基于严格社会等级和义务的家长式作风。而家中的妻子或女主人是这种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6]356家庭对于女性而言,从来都不只是四壁间隔的小小空间,它是繁衍生息、滋养亲情的初始环境。
  凯瑟家族就是这么一个枝繁叶茂的南方大家庭。这也是她所能接触的最早最关键的社会情境。薇拉•凯瑟的独特性格应该就产生于孩童时期。她的外祖母,蕾切尔•塞伯特•博克(Rachel Seibeit Boak),便是哈里斯老太太的原型。她善良的心地、虔诚的精神和顺从忍耐的性格给年幼的薇拉带来莫大的影响。她是一个典型的、富有牺牲品质的南方妇女。小说中的哈里斯老太太也一样,就因为女儿需要她,就舍弃了田纳西舒适的老房子、熟悉的老邻居、亲近的老佣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女儿,成为一个管理家务的主妇。
  故事中另一位既是女儿,又是母亲,虽有好心眼,却也带点孤傲的维多利亚便是凯瑟母亲的化身。凯瑟的母亲玛丽•弗吉尼亚•博克勤劳能干、热情开朗,是个真正的南方美人儿,但她管束子女却相当的严厉。这也是薇拉•凯瑟叛逆性格形成的深层心理动因之一。詹姆斯•伍德瑞斯写道:“尽管凯瑟和父母相处还算不错,但和母亲之间却时有冲突,特别是在她处于青春期的时候。”[4]30长成少女后,凯瑟穿男装、剪短发,在生活和情感上都与母亲渐行渐远。
  然而,不论是凯瑟的外祖母或母亲,还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她们的身上都闪现着一种令人难忘的南方特质:作为女性家长,接受命运的安排,尽自己所能在生活上给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她们对生活的理解和道德准则。
  三、畸零人的病态与白人至上的传统
  1937年,薇拉•凯瑟终于重返故乡。站在柳荫庄园的老宅子里,物是人非,55年的光阴弹指而过,令她感慨万分。她写信对老友多萝西•坎菲尔德(Dorothy Canfield)说:“又听见了那些沉默多年的声音,我没法告诉你我有多高兴。”[7]1475
  1940年凯瑟出版了最后一本小说《莎菲拉与女奴》。作为内布拉斯加大草原的代言人,被誉为“草原女皇”的薇拉•凯瑟为何会以一本南方小说来结束自己的写作生涯,这着实耐人寻味。是乡愁将她在暮年时带回故乡的吗,抑或是凯瑟终究在自己的家园里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一切皆有可能。评论家认为此书偏离了凯瑟传统的创作方向,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也指出:“根据评论界的意见,这本书几乎要被美国文学的主体所遗弃。”[8]然而,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挖掘此书的丰富内涵,并称其为凯瑟一生的杰出之作。
  小说分为九个部分,讲述了种植园女主人莎菲拉•科尔波特(Sapphira Colbert)和她的美貌女奴南希•蒂尔(Nancy Till)的故事。莎菲拉是一个残疾女人,具有极强的嫉妒心理,她担心丈夫和南希发生暧昧关系,就阴谋让侄子诱奸南希,幸亏她的女儿蕾切尔(Richel)出手相救,南希才得以逃脱。25年后,她从加拿大蒙特利尔返回家乡与母亲团聚。
  凯瑟在书中运用了大量记忆中的童年故事。她年幼时曾被“管家女仆与她女儿的团圆深深感动,该女仆的女儿在南北战争前为摆脱奴隶身份而逃往加拿大。”[7]1451南希与她母亲均能在她的家乡找到原型人物。在小说的结尾,她化身为一个病中的5岁女孩,反复强调着故事的真实性:“自从我记事的时候,我就听说过南希,我母亲常常唱着她的歌谣哄我入睡。”[9]故事发生在1856年,彼时的弗吉尼亚仍然以农为本,种植园依旧是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种族的纠纷、落后的教育不断加深了南方人的保守、愚昧和精神危机。莎菲拉也正处在危机之中。她是个既可恨又可怜的女人。她的双腿因为浮肿病而无法行走,囿于轮椅之上,有限的活动范围使她的性格逐渐变得凶狠残暴。她心中纠结的嫉妒和仇恨在小说第一部分就有精彩的描写,当南希给她梳头时,她看不见镜子里的自己,眼里全是南希美丽的容貌和轻盈柔软的身体,这令她无法忍受,气得用梳子打了南希。凯瑟刻意地将莎菲拉塑造成一名残疾人,因为她残障的身体正是南方畸形社会的缩影。残疾的身体和病态的头脑相互交织,使她失去了本性,构成了她独特的南方畸零人的性格。
  凯瑟还在书中探讨了蓄奴制中白人和黑人的关系。在内战前,南方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奴役黑人所创造的。南方“奴隶的数量也从1820年的150万增加到1860年的400万。”[6]353然而,黑人奴隶没有任何的法律保护,命运任由其主人摆布。种植园主可以随便地和女黑奴发生关系。南希那黄色的皮肤不正说明她是一个黑白混血儿吗?作为白人特权阶级的一员,莎菲拉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她可以卖掉南希,也可以随意随心所欲地安排她的未来。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在南方盛行的“白人至上”的观念和它残酷的一面。
  
  薇拉•凯瑟曾经说过:“写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换上了另一个人的皮肤,它带来的喜悦无与伦比。”[10]从她1891年第一次发表文章起,在50年的写作生涯中,薇拉•凯瑟共发表了12部小说,55个短篇,2部诗集以及大量的评论与杂文。纵观其作品,我们发现在她的小说中从来就不乏南方人物,而表现南方主题的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篇篇都是佳作,读后令人难忘。尽管她以写草原小说著称,并且一生都不断地在美国东部与西部、欧洲与加拿大之间游走,但她对南方、对弗吉尼亚、对柳荫庄园所怀有的深厚感情都深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并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最美好的日子总是最先逝去,南方才是凯瑟心底的故乡。
  
  参考文献:
  [1] 史志康. 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 208.
  [2] 赫伯特•爱德华兹•霍顿.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 房炜,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55.
  [3] BROWN E K. and EDEL L. Willa Cather: A Critical Biography [M]. New York: Knopf, Inc., 1953: 15.
  [4] WOODRESS J. A Dutiful Daughter and Her Parents[M]∥ Willa Cather. Family, Community and History. Ed. MURPHY, J. Provo: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Publications Center, 1990.
  [5] 朱炯强.薇拉•凯瑟精选集 [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446.
  [6] 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M]. 6版.刘德斌,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薇拉•凯瑟早期长篇及短篇小说[M].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 MORRISON T. Playing in the Dark: 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8.
  [9] CATHER W. Sapphira and the Slave Girl [M]. New York: Knopf, 1975: 281.
  [10] SERGEANT E S. Willa Cather: A Memoir [M]. New York: J.B. Lippincott, 1953: 111.
  责任编辑:王俊恒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自由人格;上海社会;知识权力;政治环境;经济来源  摘 要: 1920年代与1930年代之交上海的政治环境与媒体经济,为游离国家知识体制中心的胡适,提供了一个重构“知识权力”的社会场域,且亦成就了一段“知识权力”与“国家权力”抗衡的历史。从胡适的“言论冲动”中或可见证:自由人格,不仅是一种观念层面上的获得,亦是一种社会生态维度上的完成。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关键词: 语序类型学;量词;数量表达;核心;联系项  摘 要: 语序类型学对量词的考察可以这样进行:统计名量词和动量词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语序分布,运用逻辑组配和语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最佳”轨层结构,并综合四分表来分析数量表达的核心归属和量词的整体性质。得到的结论是,名量组合的核心是数词,动量组合的核心是动词,量词整体正经历缀化的过程,呈现出联系项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 H03 文
期刊
收稿日期: 20131229;修回日期: 20140224  作者简介: 崔迎春(1974-),女,安徽宿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日本社会和经济。  引用格式: 崔迎春.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高龄者雇用政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34-343.  关键词: 日本;老龄化;高龄者雇用政策;高龄者再就业  摘要: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进
期刊
关键词: 彼得伯克;文化史观;中和;建构;多维  摘 要: 英国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观可以概括为中和、建构、多维三个层面。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普遍、客观、观念和物质的存在,为同一文化体内各阶层所共有;文化观念和养成是一定时空之内有意识的建构;各种文化交互交融,此消彼长,成就了它们的多维与丰富,并无绝对的中心与边缘。这些观点所体现出的大众化、平民化和多维性倾向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文化在价值取向上
期刊
关键词: 《夏与烟》;“二重身”;剧变的内涵 ;田纳西威廉斯  摘 要: 通过文本细读以及广泛联系作家的回忆录、访谈、书信和传记,结合弗洛伊德相关理论,揭示田纳西威廉斯最喜欢的人物,即《夏与烟》中的阿尔玛,从一个模范的清教徒淑女突然转变为荡妇的原因,挖掘阿尔玛与作家的深层联系,在颠覆了从道德角度对《夏与烟》以及主人公阿尔玛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指出阿尔玛以及她一直心仪的约翰并非一般人物,而代表着威廉斯
期刊
关键词: 产出性知识;三类习语;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二语习得  摘 要: 习语总产出性知识和英语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随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长,其中习语拼写知识和英语水平的正相关性最高,拼写知识的增长要快于语域知识和同义词知识;三类习语总产出性知识在不同英语水平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习语总产出性知识最多,其次是关系习语,最后是概念习语;概念习语总产出性知识对英语水平的影响最大,可以预测英语水平。
期刊
关键词: 村社组织;工分制;博弈结构;激励相容  摘 要: 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低效率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计划控制制度内存在激励不相容,偷懒实际上是农民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理性反映。林毅夫关于退出权导致偷懒并引发了生产效率低下的结论是错误的。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1)02013009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期刊
关键词: 锺鼎文;诗美;意象主义;艺术次序;审美思维  摘 要: 锺鼎文对诗歌最独特的贡献在对雕字琢句的审美。他的潜伏着的文思,苞放着意蕴与奇妙的诗才;而形象的联想、艺术形式的生动,也往往使读者沉入美感的艺术世界。    中图分类号: I2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0)02016800  An Analysis of Zhong Dingwen's Poems
期刊
关键词: 李则纲;史学通论;史学功能;史家修养  摘 要: 皖籍著名历史学家李则纲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新审视了历史学的功能,强调史学应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通其他学科,培养史家的科学精神,正确认知历史和传承人类文明,更新史学的社会教化功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他的史学功能观对我国史学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K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
期刊
关键词: 元稹;律赋;革新  摘 要: 律赋作为唐代科举考试文体之一,受到士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于中唐达到兴盛的局面,成为唐赋中数量最多的一体。然而,过于程式化的写作要求,其弊端也显得非常突出。元稹作为诗文大家,在中唐诗文革新大背景下,与好友白居易一起,旁骛别趋,不受拘束,放笔直干,以古赋为律赋,以其积极的文体革新精神为唐代律赋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志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