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 教学目标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8-0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标设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崔峦先生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有些教师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不明,目标越位、不到位同样存在。不少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但在表述上不够清晰,而且内容过多而杂乱,这样不仅让教师上课时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典型课例。拿到这篇课文,笔者做了如下思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编排在这一册、这一单元?这篇课文隐藏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哪些可能因子?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思考后,笔者结合教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知识目标)
2.学生能迁移运用总—分—总结构说一段话,能联系生活说一段感谢网络的话。(能力目标)
3.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能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目标)
一开始,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能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直接的指向作用,是很明确的,也是可检测的。但上完课后,经过同年级组教师的点拨,笔者有了新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变“模糊”为“明确”
上述目标第1点中的“理解课文内容”就不够明确,80%的学生家里都能上网,对网络很熟悉,课文内容对他们来说很简单,根本就不需要理解,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情很重要。学生只有对“爸爸告诉我,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了一起”这句话,不太容易理解,笔者通过示意图把内容解释清楚。因此,教学目标变明确了: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难句。
二、教学目标变“游离”为“集中”
课堂上,在学习“妈妈还带我访问了其他一些网站,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有体育新闻,有动物天地,有科技博览,还有音乐欣赏……真是应有尽有”这一段话时,笔者原来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一神奇作用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省略号的内容,接着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迁移运用“总—分—总”的构句方式。经点拨,在迁移运用这一块,笔者设计了两个练习:
1.树叶的形状太多了,有( ),有( ),还有( )……真是形态各异。
2.我们的课间活动( ):同学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这两个练习的设计意图是迁移运用“总—分—总”的构句方式,既贴近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句式训练,使教学目标更集中,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学目标变“空”为“实”
笔者在教学生访问网页时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些内容丰富的网页中,作者具体举了一个什么例子?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看看谁能将小作者的心情变化读得更明显些。
在课后反思时,笔者觉得这部分内容不难,不应作为精读部分。经过商榷,同仁认为这部分可以处理如下。
师:自己读这一自然段,快速想,这部分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
(生自读课文。师指名分句读,随机引导学生说句义)
师:孩子们也经常上网,想想你曾经上过什么网站?上网前什么心情?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自己对照书试着说一说。
师:聪明的孩子是会提升的,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明白了什么?
生:学以致用。
教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既让学生了解网络功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重视了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不断地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得到启发,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设计的一个个学习阶梯,促进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发展,促进下一步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仿说中提升,最终达成能写、会写的目标,既积累了写作的方法,又形成了学以致用的素养。
总之,教学目标制订得合适、明确,既能突出主导目标,又能兼顾其他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以致用。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8-0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标设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崔峦先生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有些教师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不明,目标越位、不到位同样存在。不少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但在表述上不够清晰,而且内容过多而杂乱,这样不仅让教师上课时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典型课例。拿到这篇课文,笔者做了如下思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编排在这一册、这一单元?这篇课文隐藏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哪些可能因子?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思考后,笔者结合教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知识目标)
2.学生能迁移运用总—分—总结构说一段话,能联系生活说一段感谢网络的话。(能力目标)
3.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能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目标)
一开始,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能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直接的指向作用,是很明确的,也是可检测的。但上完课后,经过同年级组教师的点拨,笔者有了新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变“模糊”为“明确”
上述目标第1点中的“理解课文内容”就不够明确,80%的学生家里都能上网,对网络很熟悉,课文内容对他们来说很简单,根本就不需要理解,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情很重要。学生只有对“爸爸告诉我,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了一起”这句话,不太容易理解,笔者通过示意图把内容解释清楚。因此,教学目标变明确了: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难句。
二、教学目标变“游离”为“集中”
课堂上,在学习“妈妈还带我访问了其他一些网站,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有体育新闻,有动物天地,有科技博览,还有音乐欣赏……真是应有尽有”这一段话时,笔者原来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一神奇作用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省略号的内容,接着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迁移运用“总—分—总”的构句方式。经点拨,在迁移运用这一块,笔者设计了两个练习:
1.树叶的形状太多了,有( ),有( ),还有( )……真是形态各异。
2.我们的课间活动( ):同学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这两个练习的设计意图是迁移运用“总—分—总”的构句方式,既贴近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句式训练,使教学目标更集中,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学目标变“空”为“实”
笔者在教学生访问网页时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些内容丰富的网页中,作者具体举了一个什么例子?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看看谁能将小作者的心情变化读得更明显些。
在课后反思时,笔者觉得这部分内容不难,不应作为精读部分。经过商榷,同仁认为这部分可以处理如下。
师:自己读这一自然段,快速想,这部分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
(生自读课文。师指名分句读,随机引导学生说句义)
师:孩子们也经常上网,想想你曾经上过什么网站?上网前什么心情?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自己对照书试着说一说。
师:聪明的孩子是会提升的,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明白了什么?
生:学以致用。
教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既让学生了解网络功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重视了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不断地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得到启发,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设计的一个个学习阶梯,促进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发展,促进下一步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仿说中提升,最终达成能写、会写的目标,既积累了写作的方法,又形成了学以致用的素养。
总之,教学目标制订得合适、明确,既能突出主导目标,又能兼顾其他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以致用。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