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雙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从内涵建设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激励措施方面,都应日趋成熟,但在职业院校的实际办学过程中却仍存在不少问题。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关 键 词] “双师型”教师队伍;学前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78-0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迄今为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从内涵建设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激励措施方面,都日趋成熟,但在职业院校的实际办学过程中却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笔者通过近几年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鉴定标准不一
长期以来,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鉴定不一,在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双师型”即“双证型”教师,既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又有专业技能证书。“双师型”即“双技能型”:既有教师专业的知识素养又具有相应的技能。“双师型”即“双层次型”教师,第一层次是经师和技师,第二层次是人师和事师。此外,还有“双职称”师,即在教师行业和行业获得相应的职称即可成为“双师型”教师。也有部分院校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认为“双师型”教师在获得高校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在职称方面必须具备讲师的资格,同时获得其他技能资格证书,诸如心理咨询师证等、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上述标准不一,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容易造成片面追求“双师型”教师标准,忽视实践经验。
二、缺乏系统的培训模式
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就提出了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两条途径,一是加强“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的双师型素质”,二是“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同时《意见》进一步指出在院校的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方面应尽力倾向于“双师型”教师。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无论是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或是实践类课程的教师,诸如简笔画、舞蹈、钢琴课程,还是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师,诸如幼儿游戏指导、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除相关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实践经验。教师无论在上岗之前的培训或是在职培训都没有以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经验为主要内容进行培训,最终导致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与学生毕业后实际用到的知识与技能脱节。
三、缺乏有效的合作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特别提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引进企业单位的优秀人才,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实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合作单位是幼儿园,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合作单位大都是私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无论从园长的资历还是教师资历来看,都属于摸索式前进的队伍,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教学理念,致使幼儿园的优秀人才无法进入职业院校的课堂。
四、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通过采取激励措施促进高师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立时间不长,青年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不深,部分院校只有“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没有“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标准,因此青年教师对于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动力不足,致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占有比例不达标。
综上所述,由于职业院校起步比较晚,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有相应的政策要求,但是对于具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在各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依据各专业的特点来统一“双师型”教师的标准,避免片面追求“双证书”等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可利用一学期或半学期的时间到公办幼儿园或者管理成熟、教学理念先进的幼儿园锻炼,甚至可以参加幼儿园管理、教学、保育等方面的学术会议或者培训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发展的目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一方面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于“双师型”教师予以津贴倾斜。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隊伍建设必然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孙芳.浙江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刘猛.“双师型”教师一个中国特殊概念的语用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11).
[关 键 词] “双师型”教师队伍;学前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78-0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迄今为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从内涵建设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激励措施方面,都日趋成熟,但在职业院校的实际办学过程中却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笔者通过近几年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鉴定标准不一
长期以来,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鉴定不一,在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双师型”即“双证型”教师,既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又有专业技能证书。“双师型”即“双技能型”:既有教师专业的知识素养又具有相应的技能。“双师型”即“双层次型”教师,第一层次是经师和技师,第二层次是人师和事师。此外,还有“双职称”师,即在教师行业和行业获得相应的职称即可成为“双师型”教师。也有部分院校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认为“双师型”教师在获得高校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在职称方面必须具备讲师的资格,同时获得其他技能资格证书,诸如心理咨询师证等、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上述标准不一,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容易造成片面追求“双师型”教师标准,忽视实践经验。
二、缺乏系统的培训模式
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就提出了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两条途径,一是加强“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的双师型素质”,二是“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同时《意见》进一步指出在院校的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方面应尽力倾向于“双师型”教师。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无论是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或是实践类课程的教师,诸如简笔画、舞蹈、钢琴课程,还是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师,诸如幼儿游戏指导、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除相关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实践经验。教师无论在上岗之前的培训或是在职培训都没有以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经验为主要内容进行培训,最终导致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与学生毕业后实际用到的知识与技能脱节。
三、缺乏有效的合作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特别提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引进企业单位的优秀人才,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实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合作单位是幼儿园,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合作单位大都是私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无论从园长的资历还是教师资历来看,都属于摸索式前进的队伍,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教学理念,致使幼儿园的优秀人才无法进入职业院校的课堂。
四、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通过采取激励措施促进高师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立时间不长,青年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不深,部分院校只有“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没有“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标准,因此青年教师对于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动力不足,致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占有比例不达标。
综上所述,由于职业院校起步比较晚,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有相应的政策要求,但是对于具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在各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依据各专业的特点来统一“双师型”教师的标准,避免片面追求“双证书”等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可利用一学期或半学期的时间到公办幼儿园或者管理成熟、教学理念先进的幼儿园锻炼,甚至可以参加幼儿园管理、教学、保育等方面的学术会议或者培训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发展的目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一方面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于“双师型”教师予以津贴倾斜。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隊伍建设必然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孙芳.浙江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刘猛.“双师型”教师一个中国特殊概念的语用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