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素养不只是有关阅读的知识储备,更不是朗读能力,而是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运用、评估、反思和参与的一整套认知与语言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
1.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指标。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将“理解”(Understand;Comprehend;Apprehend;Follow;Grasp;Perceive)列为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首选内容。我们可以根据“理解”的定义将学生对文本(纸质文本、数字文本)的阅读状况化解为八个具体的阅读评价指标:(1)是否对文本的生字新词读“懂”;(2)是否对文本的意思整体“了解”;(3)是否“明白”文本的关键句、重点段所表达的意思;(4)是否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顺着脉理或条理”;(5)是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能够“从道理上了解”;(6)是否对文本蕴含的情感有个性化的“认识”;(7)是否对文本质疑能够“说理分析”;(8)是否对文本表达的价值观产生创新“见解”。这些阅读理解的评价指标,也是学生生成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要素。
2.阅读理解能力的评级水平。
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旨在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整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对事物乃至对文本知识的理解的一种记忆能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为三个级别的水平,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为例:(1)低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学生读到课文题目“带刺的朋友”时心想朋友为什么会“带刺”呢?读到课文“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缓地往树上爬”时心想这个“圆乎乎的东西”又是什么呢?一直读到“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这种低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刺猬它“是什么”。(2)中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阅读第九自然段的重点句:“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中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认识刺猬是“怎么样”偷枣的。(3)高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比如作者为什么先把刺猬叫作“东西”,后来“我”又“暗暗钦佩”,并亲热地叫它“聪明的小东西”呢?由“东西”到“小东西”,再到“带刺的朋友”,作者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学生阅读课文学会了介绍刺猬的方法,体会到了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思考的能力;(2)洞察问题的能力;(3)想象力、类比力;(4)直觉力;(5)解释力。
二、阅读运用能力的评价
阅读运用能力的评价是对学生把原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评估。布卢姆根据学生的行为,将应用能力分为以下八类:(1)判断哪些原理适合于处理新疑难情境;(2)重述问题,判断哪些原理对解决问题是必要的;(3)确定某个特定原理成立的限度;(4)识别某个特殊的例外情况,并说明理由;(5)运用适当的原理对新情境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测;(6)运用适当的原理确定或认可新情境中某项特殊的行动或决策过程;(7)运用已知原理解释新现象;(8)说明在既定疑难情境中运用某个或几个原理的理由。阅读运用能力的评价应该注意的事项:(1)疑难情境须是新的、不熟悉的或在某方面不同于教学中遇见过的;(2)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运用适当的原理解決;(3)关于“应用能力”的行为,应通过测试问题取得选样。
怎样评价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呢?关键是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评价“读说结合”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如阅读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在口语练习时,一是评价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复述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二是评价学生的应答能力:(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小蟋蟀红头)(2)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同桌同学进行口语练习,是否能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3)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旅行路线是怎样的?(红头从——走到——,又从——来到了——。最后,在牛——的时候,随着——。)(4)结果怎样?(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5)讨论交流: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6)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三是评价学生的概括能力。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概括分析,明晓事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
评价学生的“读说结合”的能力,就是测试学生的语商。语商(LQ)是指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商数。具体地说,它是指学生语言的思辨能力、说话的表达能力和在语言交流中的应变能力。学生语商能力主要依赖在后天的语言训练和语言交流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2.评价“读写结合”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如阅读《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就要评价学生是否初步了解到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能否用课文童话的形式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我来编童话。 3.评价“数字化文本”的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评价学生“数字化文本”的运用能力,是考查学生是否关注数字化文本,呈现数字化时代的现实生活。比如是否能够运用诸如微信语音聊天、电子邮件、贴吧发言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文本形式,与同学、家长、朋友讲述《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为什么要评价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知识的运用才是力量,语言运用的能力比语言知识更重要。《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所学的知识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华而不实,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歌德曾经说过:“单学知识的人仍然是蠢人。”可见,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人作了一个比喻,说:“知识如文字,能力如作文;知识如音符,能力如谱曲。”文字人人认得,但不会人人都能写文章;音符人人会唱,谱成曲调却千差万别。
三、阅读评估能力的评价
新时代对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对学生阅读评估能力的关注。PISA2018在阅读素养的定义中新增了“评估”一词。这是为了强调: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读者必须衡量文本中论据的真实性、作者的出发点、文本与阅读目的的相关性等多种因素,从而更为谨慎地对文本进行判别与使用。如阅读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可以从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阅读评估能力:(1)是否找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真实性依据(原因)?(老屋要帮助小猫安心躲避暴风雨、老母鸡安心孵小鸡、小蜘蛛安心织网)(2)是否理解作者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出发点?(赞扬老屋帮助遇到困难的人的美好品质)(3)是否明白“小蜘蛛给老屋讲故事”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阅读目的之间的相关性?(小蜘蛛知恩图报,期望老屋永远不倒,希望助人为乐的精神永存。“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
强调学生的阅读评估能力,旨在培养他们的高阶阅读素养。学生的阅读评估能力,评估(Toestimate)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阅读文本的思想价值进行评价判别,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当代纸质文本、数字文本、大数据、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学生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精神成长的書籍来读,这就是解决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二是对阅读文本的艺术价值进行评价品评,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学生阅读享受语言文字美,这就是解决喜不喜欢读书的情感态度问题。三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的阅读潜能进行评价估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测算自己的阅读水平,适合读什么层次的书籍,比如自己是低段学生,就不要去读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以免丧失阅读的信心,这就是解决学生自能读书的策略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测评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理论,依托“框架”思想,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将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反思和创意运用设为关键能力,并有机整合在精准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工具使用和学习评价设计上,教师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诸关键能力自然形成,效益自当卓然。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将阅读能力作了重新诠释,要让学生成为高效、批判的阅读者。
四、阅读反思能力的评价
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形式复杂多样的新时代,学生更需要培养阅读反思能力,才能够对阅读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并进行批判性地吸收运用。在“证据运用阅读”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寻找并理解文中的信息,将其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如阅读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一文,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1)反思文本。反思问题一: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她,妈妈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妈妈真的很累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反思问题二:当妹妹求爸爸。爸爸不作声,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呢?有的学生反思说:这是妈妈在哄妹妹走路。有的学生反思说:这是爸爸在骗妹妹走路。有的学生反思说:是“哄”,不是“骗”。“哄”是“逗引”的意思;“骗”是“欺蒙、诈取”的意思。有的学生反思说:“哄”“骗”都有“引诱、吸引”的意思,这是爸爸妈妈用言语在激励妹妹自己走路。有的学生反思说:无论是善意的“哄”,还是有意的“骗”,都是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巧妙地让妹妹高兴地跑回家。反思问题三:“一匹出色的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一匹出色的马?真的有一匹出色的马吗?这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反思。(2)反思自己。当我们遇到小妹妹的情况,你应该怎么办?(我们要学会独立自主,不要总依赖家人,要学会体谅。)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培育学生三种能力:设定课题、向目标达成的探究能力;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并做出贡献的协同性沟通能力;自律性地增长自身才华的反思性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突出探究性、协同性、反思性的教学活动。
五、阅读参与能力的评价
重视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是新时代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PISA2009就在“阅读素养”定义中加入了“参与”一词,PISA2018继续沿用这一表述,意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在整个定义中,又有了新的内涵,既包括更为有效地参与新兴电子化阅读,还包括重拾传统纸质文本阅读。教师应当强化阅读策略教学,特别是关于阅读目标设定、阅读方法选择与阅读过程监控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不会叫的狗》一文,作者以新奇的想象,讲述了一只不会叫的狗学叫的经历:小公鸡说跟我学,小狗就学喔喔喔地叫;杜鹃说跟我学,小狗就学咕咕咕地叫;小母牛说跟我学,小狗就学哞哞哞地叫。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能给学生的人生成长做出不同的启示。阅读课文,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阅读参与能力:(1)参与分角色朗读。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达到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的目的。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要让学生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在朗读结束后,对学生的朗读给以简单而准确的评价。(2)参与角色表演。每篇童话都有一个重点刻画的对象,这就是童话的主人公。因此,表演的时候要突出主人公小狗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特点,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深刻理解童话的内涵。(3)参与续写故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形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学生可以大胆设计,只要能说明依据就可以。教师在评价时要让学生明确: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的随意编造。童话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它的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因此,续写童话故事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通过拓展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童话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要评价学生的阅读参与能力?“参与”虽然也有“参加”的意思,但是“参与”是“预闻而参议其事”,常则重于跟某种事有关联,常指事情的发起者,含有主动性,与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脉相承;而“参加”常指“参加组织或集体活动”,着重于“对预定目标进行某种动作”,通常指一般成员,参加的人数比较多,含有从动性。袁振国教授说,未来需要“实践动议师”:让孩子成为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把这种模式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与课间生活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具体操作还需要教师来进行相应的尝试。”
良好的阅读素养不仅是学生开展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参与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前提。PISA2018将理解、运用、评估、反思和参与等五种能力作为测评学生阅读素养的项目,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我们主张评价学生的阅读素养,旨在与国际教育接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
1.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指标。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将“理解”(Understand;Comprehend;Apprehend;Follow;Grasp;Perceive)列为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首选内容。我们可以根据“理解”的定义将学生对文本(纸质文本、数字文本)的阅读状况化解为八个具体的阅读评价指标:(1)是否对文本的生字新词读“懂”;(2)是否对文本的意思整体“了解”;(3)是否“明白”文本的关键句、重点段所表达的意思;(4)是否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顺着脉理或条理”;(5)是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能够“从道理上了解”;(6)是否对文本蕴含的情感有个性化的“认识”;(7)是否对文本质疑能够“说理分析”;(8)是否对文本表达的价值观产生创新“见解”。这些阅读理解的评价指标,也是学生生成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要素。
2.阅读理解能力的评级水平。
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旨在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整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对事物乃至对文本知识的理解的一种记忆能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为三个级别的水平,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为例:(1)低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学生读到课文题目“带刺的朋友”时心想朋友为什么会“带刺”呢?读到课文“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缓地往树上爬”时心想这个“圆乎乎的东西”又是什么呢?一直读到“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这种低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刺猬它“是什么”。(2)中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阅读第九自然段的重点句:“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中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认识刺猬是“怎么样”偷枣的。(3)高级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比如作者为什么先把刺猬叫作“东西”,后来“我”又“暗暗钦佩”,并亲热地叫它“聪明的小东西”呢?由“东西”到“小东西”,再到“带刺的朋友”,作者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学生阅读课文学会了介绍刺猬的方法,体会到了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思考的能力;(2)洞察问题的能力;(3)想象力、类比力;(4)直觉力;(5)解释力。
二、阅读运用能力的评价
阅读运用能力的评价是对学生把原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评估。布卢姆根据学生的行为,将应用能力分为以下八类:(1)判断哪些原理适合于处理新疑难情境;(2)重述问题,判断哪些原理对解决问题是必要的;(3)确定某个特定原理成立的限度;(4)识别某个特殊的例外情况,并说明理由;(5)运用适当的原理对新情境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测;(6)运用适当的原理确定或认可新情境中某项特殊的行动或决策过程;(7)运用已知原理解释新现象;(8)说明在既定疑难情境中运用某个或几个原理的理由。阅读运用能力的评价应该注意的事项:(1)疑难情境须是新的、不熟悉的或在某方面不同于教学中遇见过的;(2)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运用适当的原理解決;(3)关于“应用能力”的行为,应通过测试问题取得选样。
怎样评价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呢?关键是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评价“读说结合”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如阅读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在口语练习时,一是评价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复述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二是评价学生的应答能力:(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小蟋蟀红头)(2)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同桌同学进行口语练习,是否能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3)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旅行路线是怎样的?(红头从——走到——,又从——来到了——。最后,在牛——的时候,随着——。)(4)结果怎样?(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5)讨论交流: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6)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三是评价学生的概括能力。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概括分析,明晓事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
评价学生的“读说结合”的能力,就是测试学生的语商。语商(LQ)是指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商数。具体地说,它是指学生语言的思辨能力、说话的表达能力和在语言交流中的应变能力。学生语商能力主要依赖在后天的语言训练和语言交流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2.评价“读写结合”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如阅读《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就要评价学生是否初步了解到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能否用课文童话的形式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我来编童话。 3.评价“数字化文本”的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评价学生“数字化文本”的运用能力,是考查学生是否关注数字化文本,呈现数字化时代的现实生活。比如是否能够运用诸如微信语音聊天、电子邮件、贴吧发言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文本形式,与同学、家长、朋友讲述《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为什么要评价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知识的运用才是力量,语言运用的能力比语言知识更重要。《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所学的知识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华而不实,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歌德曾经说过:“单学知识的人仍然是蠢人。”可见,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人作了一个比喻,说:“知识如文字,能力如作文;知识如音符,能力如谱曲。”文字人人认得,但不会人人都能写文章;音符人人会唱,谱成曲调却千差万别。
三、阅读评估能力的评价
新时代对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对学生阅读评估能力的关注。PISA2018在阅读素养的定义中新增了“评估”一词。这是为了强调: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读者必须衡量文本中论据的真实性、作者的出发点、文本与阅读目的的相关性等多种因素,从而更为谨慎地对文本进行判别与使用。如阅读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可以从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阅读评估能力:(1)是否找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真实性依据(原因)?(老屋要帮助小猫安心躲避暴风雨、老母鸡安心孵小鸡、小蜘蛛安心织网)(2)是否理解作者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出发点?(赞扬老屋帮助遇到困难的人的美好品质)(3)是否明白“小蜘蛛给老屋讲故事”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阅读目的之间的相关性?(小蜘蛛知恩图报,期望老屋永远不倒,希望助人为乐的精神永存。“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
强调学生的阅读评估能力,旨在培养他们的高阶阅读素养。学生的阅读评估能力,评估(Toestimate)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阅读文本的思想价值进行评价判别,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当代纸质文本、数字文本、大数据、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学生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精神成长的書籍来读,这就是解决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二是对阅读文本的艺术价值进行评价品评,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学生阅读享受语言文字美,这就是解决喜不喜欢读书的情感态度问题。三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的阅读潜能进行评价估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测算自己的阅读水平,适合读什么层次的书籍,比如自己是低段学生,就不要去读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以免丧失阅读的信心,这就是解决学生自能读书的策略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测评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理论,依托“框架”思想,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将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反思和创意运用设为关键能力,并有机整合在精准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工具使用和学习评价设计上,教师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诸关键能力自然形成,效益自当卓然。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将阅读能力作了重新诠释,要让学生成为高效、批判的阅读者。
四、阅读反思能力的评价
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形式复杂多样的新时代,学生更需要培养阅读反思能力,才能够对阅读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并进行批判性地吸收运用。在“证据运用阅读”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寻找并理解文中的信息,将其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如阅读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一文,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1)反思文本。反思问题一: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她,妈妈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妈妈真的很累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反思问题二:当妹妹求爸爸。爸爸不作声,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呢?有的学生反思说:这是妈妈在哄妹妹走路。有的学生反思说:这是爸爸在骗妹妹走路。有的学生反思说:是“哄”,不是“骗”。“哄”是“逗引”的意思;“骗”是“欺蒙、诈取”的意思。有的学生反思说:“哄”“骗”都有“引诱、吸引”的意思,这是爸爸妈妈用言语在激励妹妹自己走路。有的学生反思说:无论是善意的“哄”,还是有意的“骗”,都是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巧妙地让妹妹高兴地跑回家。反思问题三:“一匹出色的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一匹出色的马?真的有一匹出色的马吗?这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反思。(2)反思自己。当我们遇到小妹妹的情况,你应该怎么办?(我们要学会独立自主,不要总依赖家人,要学会体谅。)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培育学生三种能力:设定课题、向目标达成的探究能力;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并做出贡献的协同性沟通能力;自律性地增长自身才华的反思性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突出探究性、协同性、反思性的教学活动。
五、阅读参与能力的评价
重视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是新时代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PISA2009就在“阅读素养”定义中加入了“参与”一词,PISA2018继续沿用这一表述,意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在整个定义中,又有了新的内涵,既包括更为有效地参与新兴电子化阅读,还包括重拾传统纸质文本阅读。教师应当强化阅读策略教学,特别是关于阅读目标设定、阅读方法选择与阅读过程监控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不会叫的狗》一文,作者以新奇的想象,讲述了一只不会叫的狗学叫的经历:小公鸡说跟我学,小狗就学喔喔喔地叫;杜鹃说跟我学,小狗就学咕咕咕地叫;小母牛说跟我学,小狗就学哞哞哞地叫。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能给学生的人生成长做出不同的启示。阅读课文,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阅读参与能力:(1)参与分角色朗读。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达到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的目的。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要让学生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在朗读结束后,对学生的朗读给以简单而准确的评价。(2)参与角色表演。每篇童话都有一个重点刻画的对象,这就是童话的主人公。因此,表演的时候要突出主人公小狗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特点,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深刻理解童话的内涵。(3)参与续写故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形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学生可以大胆设计,只要能说明依据就可以。教师在评价时要让学生明确: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的随意编造。童话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它的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因此,续写童话故事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通过拓展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童话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要评价学生的阅读参与能力?“参与”虽然也有“参加”的意思,但是“参与”是“预闻而参议其事”,常则重于跟某种事有关联,常指事情的发起者,含有主动性,与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脉相承;而“参加”常指“参加组织或集体活动”,着重于“对预定目标进行某种动作”,通常指一般成员,参加的人数比较多,含有从动性。袁振国教授说,未来需要“实践动议师”:让孩子成为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把这种模式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与课间生活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具体操作还需要教师来进行相应的尝试。”
良好的阅读素养不仅是学生开展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参与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前提。PISA2018将理解、运用、评估、反思和参与等五种能力作为测评学生阅读素养的项目,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我们主张评价学生的阅读素养,旨在与国际教育接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