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故意设置问题陷阱甚至是错误来唤醒学生、激活课堂,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以王君执教的《狼》为例,从错读、错画、错译三个层面展开介绍,意在展示换一种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突破的妙处。
关键词:问题陷阱;错误资源;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488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承担多种教育功能。但文言文教学又一直存在没有解决好的教学难题:学生怕学,教师怕教,这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能通过故意制造一些问题错误、问题陷阱,让学生去思考、辨别、体悟。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能达到训练学习思维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方面,王君老师可谓是“设错”高手。下面结合她上过《狼》这一课例作具体说明。
一、在“错读”比较中,赏析文言韵味。
在理解《狼》这篇文章的寓意时,王君老师故意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句话中的语气词“矣、哉、耳”去掉,让学生在比读中品咂用词的精妙,于是就出现这样的精彩教学片段:
生:原文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
生:原文加上“矣、哉、耳”,整个句子变得流畅和舒缓。
生:原文加上“矣、哉、耳”,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倒彩。
师:对啊,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态度是什么?
生:笑狼!
师:让我们用正气,用勇敢,用智慧去涤荡世界上的一切邪恶。让我们的世界没有了豺狼虎豹,没有了毒蛇猛兽,真正变成幸福美好的人间。
(在朗读中结束)
王君老师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也用删减法赏析了“与”字之妙。将原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读为“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并设问:“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这样显得多么干脆简洁呀!”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在玩味品读中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这四个“与”并不多余。汇成两点共性理由:①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②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氣势。
其实,语言文字的感悟就是对比细微差别的感悟。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不妨通过删减词语来进行前后比较阅读,以读带悟,刻意增加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品出语言的真味和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来。
二、在“错图”破绽中,辨别细节内容
在教学“杀狼”这部分时,王君老师出示了两幅《杀狼图》(见下图),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纠错。要求学生先找出来,然后细读课文并拿出依据。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图文对照中穿梭,很快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犬坐于前”不是“犬趴于前”,“目似瞑”画成了“睁着眼睛”了,“止露尻尾”多出了半身和双腿等等,甚至包括刀砍得部位和狼神态的错误也都一一被找出来。
针对“犬坐于前”这一点,王老师表扬学生观察细致之后,又进行追问:“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又跑出犬来了呢?”“‘犬坐于前’的意思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把这个难句的停顿正确地读了出来。
王老师通过绘制两幅错误的《杀狼图》让学生观察并在原文中找出依据,这种新颖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重点句子意思的理解,可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重要字词意思、句子停顿甚至细节深层信息在观图读文中得到突破和释放,这比我们通常采用的一字一词讲解直译式的“串讲”,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在教授《愚公移山》这一课时,王老师同样出示两幅画。一幅是网络上的,愚公人高马大,体壮如牛正举起铁锹奋力铲山;另一幅是徐悲鸿的,只见他须发俱白,微驼着背拄杖和孀妻弱子在言语。王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哪幅画能更好地充当本文的插图。通过展开充分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后者更合适。因为这篇寓言想体现的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依文选图的做法对帮助学生理解深层文意和人物精神内核无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很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三、在“错译”转述中,理解关键词语含义
学习课文第三段“御狼”部分,王老师在让学生大声朗读之后,提供有四处错误的“译文”,让学生来分辨。
屠户很困窘,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四面都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边,覆盖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
学生看后,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生1:“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不对,应该是“受到攻击”,“敌”在这里不是敌人,而应该是“攻击”。
生2:“顾野”老师也讲错了,不应该是“四面的原野”,而是“屠户往旁边看四周的原野”,“顾”是动词“看”的意思。
生3:“积薪其中”也讲得不对。“薪”不是杂物,是柴草。
生4:还有一处错误。狼和屠户不是面对面地坐着,它们是瞪大眼睛对着屠户,老师没有把“眈眈”的意思讲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王君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找准说对,而是紧紧抓住“敌”“故”“薪”“眈”等这些词语不放,让学生列举相关成语来深化对这些实词的理解。这既增加了文言学习的词汇量,又活跃学习氛围,比传统教学中硬教碎教活泛多了。此设计的意义是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走进教学场景,主动进入文本深处进行真正探索和体验,消弭对文言文的厌学和恐惧,实现了文言学习由“知识积累”走向“素养提升”转身。
文言文教学虽问题重重,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但我们必须从教的方面来想办法,寻出路。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带点“错误”进入课堂,让学生在寻错、思错、辨错中增加了体验、收获了进步,进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和谐共振。那么,这样课无疑是有效的、有趣的,有味的,也肯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课,这种通过“设错”来唤醒学生注意,勾连“言”“文”的做法不失为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困境巧妙突围。
关键词:问题陷阱;错误资源;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488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承担多种教育功能。但文言文教学又一直存在没有解决好的教学难题:学生怕学,教师怕教,这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能通过故意制造一些问题错误、问题陷阱,让学生去思考、辨别、体悟。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能达到训练学习思维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方面,王君老师可谓是“设错”高手。下面结合她上过《狼》这一课例作具体说明。
一、在“错读”比较中,赏析文言韵味。
在理解《狼》这篇文章的寓意时,王君老师故意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句话中的语气词“矣、哉、耳”去掉,让学生在比读中品咂用词的精妙,于是就出现这样的精彩教学片段:
生:原文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
生:原文加上“矣、哉、耳”,整个句子变得流畅和舒缓。
生:原文加上“矣、哉、耳”,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倒彩。
师:对啊,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态度是什么?
生:笑狼!
师:让我们用正气,用勇敢,用智慧去涤荡世界上的一切邪恶。让我们的世界没有了豺狼虎豹,没有了毒蛇猛兽,真正变成幸福美好的人间。
(在朗读中结束)
王君老师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也用删减法赏析了“与”字之妙。将原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读为“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并设问:“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这样显得多么干脆简洁呀!”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在玩味品读中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这四个“与”并不多余。汇成两点共性理由:①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②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氣势。
其实,语言文字的感悟就是对比细微差别的感悟。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不妨通过删减词语来进行前后比较阅读,以读带悟,刻意增加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品出语言的真味和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来。
二、在“错图”破绽中,辨别细节内容
在教学“杀狼”这部分时,王君老师出示了两幅《杀狼图》(见下图),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纠错。要求学生先找出来,然后细读课文并拿出依据。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图文对照中穿梭,很快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犬坐于前”不是“犬趴于前”,“目似瞑”画成了“睁着眼睛”了,“止露尻尾”多出了半身和双腿等等,甚至包括刀砍得部位和狼神态的错误也都一一被找出来。
针对“犬坐于前”这一点,王老师表扬学生观察细致之后,又进行追问:“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又跑出犬来了呢?”“‘犬坐于前’的意思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把这个难句的停顿正确地读了出来。
王老师通过绘制两幅错误的《杀狼图》让学生观察并在原文中找出依据,这种新颖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重点句子意思的理解,可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重要字词意思、句子停顿甚至细节深层信息在观图读文中得到突破和释放,这比我们通常采用的一字一词讲解直译式的“串讲”,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在教授《愚公移山》这一课时,王老师同样出示两幅画。一幅是网络上的,愚公人高马大,体壮如牛正举起铁锹奋力铲山;另一幅是徐悲鸿的,只见他须发俱白,微驼着背拄杖和孀妻弱子在言语。王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哪幅画能更好地充当本文的插图。通过展开充分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后者更合适。因为这篇寓言想体现的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依文选图的做法对帮助学生理解深层文意和人物精神内核无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很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三、在“错译”转述中,理解关键词语含义
学习课文第三段“御狼”部分,王老师在让学生大声朗读之后,提供有四处错误的“译文”,让学生来分辨。
屠户很困窘,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四面都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边,覆盖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
学生看后,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生1:“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不对,应该是“受到攻击”,“敌”在这里不是敌人,而应该是“攻击”。
生2:“顾野”老师也讲错了,不应该是“四面的原野”,而是“屠户往旁边看四周的原野”,“顾”是动词“看”的意思。
生3:“积薪其中”也讲得不对。“薪”不是杂物,是柴草。
生4:还有一处错误。狼和屠户不是面对面地坐着,它们是瞪大眼睛对着屠户,老师没有把“眈眈”的意思讲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王君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找准说对,而是紧紧抓住“敌”“故”“薪”“眈”等这些词语不放,让学生列举相关成语来深化对这些实词的理解。这既增加了文言学习的词汇量,又活跃学习氛围,比传统教学中硬教碎教活泛多了。此设计的意义是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走进教学场景,主动进入文本深处进行真正探索和体验,消弭对文言文的厌学和恐惧,实现了文言学习由“知识积累”走向“素养提升”转身。
文言文教学虽问题重重,既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但我们必须从教的方面来想办法,寻出路。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带点“错误”进入课堂,让学生在寻错、思错、辨错中增加了体验、收获了进步,进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和谐共振。那么,这样课无疑是有效的、有趣的,有味的,也肯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课,这种通过“设错”来唤醒学生注意,勾连“言”“文”的做法不失为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困境巧妙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