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着眼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创新多种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质量
如何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小学就奠定好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在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好办法,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合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教学中,我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着眼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他们“会学”来达到自己学会,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智力都得到生动活泼、和谐主动的发展。于是我积极废弃注入式,灵活运用启发式,大胆使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平时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若干个小组,每组按优、良、中、差的成绩编派,让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天地;有肯定和否定别人意见的自由;有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在共同探讨、共同监督中前进,在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启发下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真正使学生实现从厌学到乐学的角色转移。
“不要把孩子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建立在直觉形象的基础上,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的感性材料为支柱。针对这一思维特点,教学中我灵活运用直观操作、演示展现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同时不断将学生带出教室,从生活实践中去探求新知。在教学行程问题中的“同时”、“不同地”、“相向”、“相对”、“相背”、“相遇”等概念时,我在课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搞活动,如将学生分成两队分别站在操场两边,让他们进行竞走比赛。老师说“走”,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使学生明白要体现竞赛的公平性,必须是同时出发。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面对面的行走,数学上称之为相向而行,又称为相对而行。若从同一地点出发,两人背对背的行走,称之为相背而行。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共同实践,提出疑问,加深印象。这些经常让小学生困惑、模糊的概念,通过让他们主动参与的方法,很容易的就掌握了,比教师反复讲解,画图演示的效果还好。
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除了乐于借助感性材料,还自然会把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新知。在教学长度单位、地积单位、目测、步测等内容时,我都会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去量一量,到大路上走一走,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上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得了知识,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难,因而越学越爱学。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或智力为基础,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或智力的发展”。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品质,如何挖掘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潜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教给学生多种速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去“创造”速算方法,积极推广学生发明的速算方法,并逐步形成速算的习惯,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从各种解法中启发学生比较、区别异同,找出规律,从而能“举一反三”,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运用多种推理的形式,且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断提出“假设”,以假设去推断,以提高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加强培养学生从小善于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的要求作为学生的学习“常规”加以训练,引导学生自由编题,特别是自编应用题,以此突破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间的相依关系;提倡“创造性”,在运算、理解中让学生去挖掘解题的各种方法,并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方法,如“××法”,以之肯定鼓励学生,达到培养思维独创性的目的。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只有设计新的课型,才能适应教法改革的需要”。过去惯用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比较单调,一般都偏重于知识的教学,因教师包办的多,学生的思维活动少,不完全适应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通过学习和不断的摸索,运用了一些新的课型,如:“思维训练课”、“技能培训课”、“趣味练习课”、“智力竞赛课”、“解题方法创新课”、“速度检查课”、“疑难问题解答课”、“重点习题辅导课、“实验启发课”、“操作表演课”、“说理训练课”、“实践活动课”等。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教学目的,选用不同的课型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效,十分必要的。现以“操作表演课”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操作表演课是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探究并运用知识的一种途径,它不仅利于学生学习新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力。上好操作表演课,我一般注意抓好三个环节:
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如当学生对平面图形有过系统的认识后,具备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教学上准备给学生提高一些难度,以备进一步开拓思维;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确定教与学的目标和内容,课堂上要提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操作什么、演示表演什么、怎样启发、引导、点拨等等,教者做到心中有数。
做好课堂上的组织工作,如: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彩色纸分别剪出有关的图形,并标出有关图形相应底上的高,然后通过平移、旋转等转化方法来探寻这些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求每种图形的面积的方法等,最后让学生示范表演自己发现的方法,让同学们共同评价。
教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新的贡献。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好办法,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合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教学中,我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着眼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他们“会学”来达到自己学会,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智力都得到生动活泼、和谐主动的发展。于是我积极废弃注入式,灵活运用启发式,大胆使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平时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若干个小组,每组按优、良、中、差的成绩编派,让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天地;有肯定和否定别人意见的自由;有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在共同探讨、共同监督中前进,在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启发下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真正使学生实现从厌学到乐学的角色转移。
“不要把孩子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建立在直觉形象的基础上,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的感性材料为支柱。针对这一思维特点,教学中我灵活运用直观操作、演示展现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同时不断将学生带出教室,从生活实践中去探求新知。在教学行程问题中的“同时”、“不同地”、“相向”、“相对”、“相背”、“相遇”等概念时,我在课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搞活动,如将学生分成两队分别站在操场两边,让他们进行竞走比赛。老师说“走”,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使学生明白要体现竞赛的公平性,必须是同时出发。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面对面的行走,数学上称之为相向而行,又称为相对而行。若从同一地点出发,两人背对背的行走,称之为相背而行。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共同实践,提出疑问,加深印象。这些经常让小学生困惑、模糊的概念,通过让他们主动参与的方法,很容易的就掌握了,比教师反复讲解,画图演示的效果还好。
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除了乐于借助感性材料,还自然会把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新知。在教学长度单位、地积单位、目测、步测等内容时,我都会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去量一量,到大路上走一走,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上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得了知识,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难,因而越学越爱学。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或智力为基础,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或智力的发展”。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品质,如何挖掘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潜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教给学生多种速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去“创造”速算方法,积极推广学生发明的速算方法,并逐步形成速算的习惯,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从各种解法中启发学生比较、区别异同,找出规律,从而能“举一反三”,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运用多种推理的形式,且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断提出“假设”,以假设去推断,以提高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加强培养学生从小善于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的要求作为学生的学习“常规”加以训练,引导学生自由编题,特别是自编应用题,以此突破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间的相依关系;提倡“创造性”,在运算、理解中让学生去挖掘解题的各种方法,并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方法,如“××法”,以之肯定鼓励学生,达到培养思维独创性的目的。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只有设计新的课型,才能适应教法改革的需要”。过去惯用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比较单调,一般都偏重于知识的教学,因教师包办的多,学生的思维活动少,不完全适应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通过学习和不断的摸索,运用了一些新的课型,如:“思维训练课”、“技能培训课”、“趣味练习课”、“智力竞赛课”、“解题方法创新课”、“速度检查课”、“疑难问题解答课”、“重点习题辅导课、“实验启发课”、“操作表演课”、“说理训练课”、“实践活动课”等。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教学目的,选用不同的课型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效,十分必要的。现以“操作表演课”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操作表演课是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探究并运用知识的一种途径,它不仅利于学生学习新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力。上好操作表演课,我一般注意抓好三个环节:
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如当学生对平面图形有过系统的认识后,具备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教学上准备给学生提高一些难度,以备进一步开拓思维;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确定教与学的目标和内容,课堂上要提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操作什么、演示表演什么、怎样启发、引导、点拨等等,教者做到心中有数。
做好课堂上的组织工作,如: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彩色纸分别剪出有关的图形,并标出有关图形相应底上的高,然后通过平移、旋转等转化方法来探寻这些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求每种图形的面积的方法等,最后让学生示范表演自己发现的方法,让同学们共同评价。
教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