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品德与生活》课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朗读优秀的儿歌童谣,则是低年级学生乐意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儿歌童谣为教学载体,以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前置条件,追求课程的趣味性、有效性、生成性,通过丝丝入扣的讲解和分析,让儿童学会交际,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一、儿歌童谣为课堂预热
儿歌童谣,是成长期孩子一份重要的“心灵鸡汤”。儿歌童谣言辞简练、幽默诙谐、琅琅上口,充满童趣、童真和幻想,它对儿童情感的激发、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乃至于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最忌讳冷漠、刻板、僵化的宣教。科学合理地运用儿歌童谣导入新课,能从课堂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感悟社会(成人世界)的道德规则。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人文艺术的情趣和心灵关怀,还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位老师上《我和动物》一课,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验证,了解一些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体验生命的奇妙和神圣。为此,在课堂导语中,教师就先给每个学生戴上一个动物头饰,让其扮演某种动物。接着放音乐“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躬,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音乐停后学生回座位,老师问:××小动物,你和谁交上了朋友?××小动物,你认识了谁?……学生回答非常积极,都急于想把自己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别人。这样,课堂伊始,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做了充分的“预热”。
二、儿歌童谣为课堂升温
儿歌童谣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优秀的儿歌童谣旋律优美、节奏和谐,情感真挚,孩子在听、念儿歌的过程中,从和谐优美的音律中,领略生活的美好,并动情地进入属于自己的角色。课中若能恰当地运用儿歌童谣,则能将学生的情感活动步步引向深入,并悦纳社会(成人世界)的各种道德规则,最终加速自身的“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仍以《我和动物》的教学为例,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提到当人类无情地伤害动物时,他们是最伤心难过的。趁此机会教师就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爸爸,我恨死你的猎枪!
爸爸,你知道吗?
当我亲眼看见,
你击伤了一只
美丽的翅膀,
我的梦就再也不能飞翔。
就像我是一只小鸟,
就像我是一只小兔,
这样,我的好爸爸,
你心里
就会充满了善良。
教学时,笔者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充分体会,再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的多媒体课件,最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或小兔,你会怎样?此时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自由讨论,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们要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不伤害他们,因为他们是人类的朋友,是有生命的。学生能如此动情和明理离不开这首儿歌的教学,它使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比喻成小鸟和小兔来真切感受动物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方为终身受用。”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提供给孩子可口的“儿歌童谣文化快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必须引导他们主动触摸社会,感悟生活,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融于儿歌童谣,这样他们吟诵起来更动情,感悟情理更深刻,指导行动更自在。
再如,教《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教材的目的是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时间意味着财富,时间意味着生命,时间意味着希望,时间意味着知识……每个人都要从小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面对着这十来岁的孩子,如果我们给他们念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自然不一定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日月如梭,光阴荏苒,但是如果我们稍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一首儿歌,效果就显得好多了。结合这一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思考一下:一分钟内你能做多少事?接着开头编儿歌:一分钟太短了,能做啥?不知道?告诉他!……让学生继续编:一分钟,我能跳绳一百下;一分钟,我能擦桌子好几张;一分钟,我能背诗好几首;一分钟,医生他能救人一条命;一分钟,发明就在一瞬间……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想象,编出了好多“一分钟”的儿歌。那严肃的样子,似乎个个都成了小作家,这时候他们的感动就不会亚于我们读朱自清的《匆匆》了。
三、儿歌童谣是生活德育的资源
新课程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社会)德育”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外延(课程资源)。那么,《品德与生活》课中的儿歌教学,能不能延伸到学生丰富的课外生活中去呢?
玩乐,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笔者尝试通过踢毽子、跳牛皮筋、跳绳、歌舞和游戏等多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把儿歌童谣与娱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间、假日边玩边吟唱,能使儿歌童谣真正根植于儿童的生活,为他们道德品质的升华服务。
笔者在教《夏天怎样才凉快》一课时,在课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创一首儿歌《夏日歌》。学生的创造力极其丰富,最后通过全班努力创造了下面这首儿歌。
夏日歌
夏天到,天气热,火热太阳当头照。
小朋友,要凉快,齐动脑筋办法多。
池里游泳真爽快,家长陪同才安全。
烈日当空勿玩耍,满头大汗易中暑。
冷毛巾,凉开水,快送医院莫耽误。
用水电,要节约,快快乐乐过盛夏。
这首儿歌不仅把夏天纳凉的方法,中暑的急救法等融为一体,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课后还被学生广为吟唱,伴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学生,不仅从中习得了生活常识,“安全、节约、文明”等道德要素也内化成了他们自觉的需求。
总之,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抓住儿童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童谣帮助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且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在儿歌童谣中明道理,在儿歌童谣中学做人。如此,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展现课堂真情。事实证明,优秀的儿歌童谣,在把社会道德规则内化成为孩子自觉的习惯和自发的道德需求的过程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儿歌童谣为课堂预热
儿歌童谣,是成长期孩子一份重要的“心灵鸡汤”。儿歌童谣言辞简练、幽默诙谐、琅琅上口,充满童趣、童真和幻想,它对儿童情感的激发、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乃至于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最忌讳冷漠、刻板、僵化的宣教。科学合理地运用儿歌童谣导入新课,能从课堂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感悟社会(成人世界)的道德规则。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人文艺术的情趣和心灵关怀,还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位老师上《我和动物》一课,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验证,了解一些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体验生命的奇妙和神圣。为此,在课堂导语中,教师就先给每个学生戴上一个动物头饰,让其扮演某种动物。接着放音乐“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躬,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音乐停后学生回座位,老师问:××小动物,你和谁交上了朋友?××小动物,你认识了谁?……学生回答非常积极,都急于想把自己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别人。这样,课堂伊始,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做了充分的“预热”。
二、儿歌童谣为课堂升温
儿歌童谣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优秀的儿歌童谣旋律优美、节奏和谐,情感真挚,孩子在听、念儿歌的过程中,从和谐优美的音律中,领略生活的美好,并动情地进入属于自己的角色。课中若能恰当地运用儿歌童谣,则能将学生的情感活动步步引向深入,并悦纳社会(成人世界)的各种道德规则,最终加速自身的“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仍以《我和动物》的教学为例,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提到当人类无情地伤害动物时,他们是最伤心难过的。趁此机会教师就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爸爸,我恨死你的猎枪!
爸爸,你知道吗?
当我亲眼看见,
你击伤了一只
美丽的翅膀,
我的梦就再也不能飞翔。
就像我是一只小鸟,
就像我是一只小兔,
这样,我的好爸爸,
你心里
就会充满了善良。
教学时,笔者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充分体会,再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的多媒体课件,最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或小兔,你会怎样?此时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自由讨论,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们要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不伤害他们,因为他们是人类的朋友,是有生命的。学生能如此动情和明理离不开这首儿歌的教学,它使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比喻成小鸟和小兔来真切感受动物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方为终身受用。”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提供给孩子可口的“儿歌童谣文化快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必须引导他们主动触摸社会,感悟生活,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融于儿歌童谣,这样他们吟诵起来更动情,感悟情理更深刻,指导行动更自在。
再如,教《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教材的目的是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时间意味着财富,时间意味着生命,时间意味着希望,时间意味着知识……每个人都要从小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面对着这十来岁的孩子,如果我们给他们念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自然不一定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日月如梭,光阴荏苒,但是如果我们稍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一首儿歌,效果就显得好多了。结合这一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思考一下:一分钟内你能做多少事?接着开头编儿歌:一分钟太短了,能做啥?不知道?告诉他!……让学生继续编:一分钟,我能跳绳一百下;一分钟,我能擦桌子好几张;一分钟,我能背诗好几首;一分钟,医生他能救人一条命;一分钟,发明就在一瞬间……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想象,编出了好多“一分钟”的儿歌。那严肃的样子,似乎个个都成了小作家,这时候他们的感动就不会亚于我们读朱自清的《匆匆》了。
三、儿歌童谣是生活德育的资源
新课程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社会)德育”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外延(课程资源)。那么,《品德与生活》课中的儿歌教学,能不能延伸到学生丰富的课外生活中去呢?
玩乐,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笔者尝试通过踢毽子、跳牛皮筋、跳绳、歌舞和游戏等多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把儿歌童谣与娱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间、假日边玩边吟唱,能使儿歌童谣真正根植于儿童的生活,为他们道德品质的升华服务。
笔者在教《夏天怎样才凉快》一课时,在课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创一首儿歌《夏日歌》。学生的创造力极其丰富,最后通过全班努力创造了下面这首儿歌。
夏日歌
夏天到,天气热,火热太阳当头照。
小朋友,要凉快,齐动脑筋办法多。
池里游泳真爽快,家长陪同才安全。
烈日当空勿玩耍,满头大汗易中暑。
冷毛巾,凉开水,快送医院莫耽误。
用水电,要节约,快快乐乐过盛夏。
这首儿歌不仅把夏天纳凉的方法,中暑的急救法等融为一体,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课后还被学生广为吟唱,伴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学生,不仅从中习得了生活常识,“安全、节约、文明”等道德要素也内化成了他们自觉的需求。
总之,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抓住儿童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童谣帮助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且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在儿歌童谣中明道理,在儿歌童谣中学做人。如此,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展现课堂真情。事实证明,优秀的儿歌童谣,在把社会道德规则内化成为孩子自觉的习惯和自发的道德需求的过程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