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 努力创造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zsx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初中美术教育的重点应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才是提高与完善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想象力和思维。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习兴趣 想象力 创造力 师生关系 鼓励 灵感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美术教学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理念,本人认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点应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才是提高与完善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某种需要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但可以实现的行为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就是理想和抱负,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及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决心。针对中学生而言,学习美术不可能把人类的命运、祖国的前途、人民的需要同个人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但必须要他们明白美术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它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行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是美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美化了人们的外在形象,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素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由此产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的欲望,亦或许是为了获得表扬和赞许,就自主的或由教师引导来探寻这些方面的内容或问题,比较努力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发挥主动性或创造精神,提高学习效果,当然适度合理的赞扬和评价不可缺少。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无比热爱并有着极大的兴趣,甚至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如王羲之练字,常会拿馒头蘸墨吃,所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兴趣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使人专注于某件事情,可以把艰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享受,在其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发展能力,从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找寻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不因循守旧,结合生活实际,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受,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强烈的视觉效果,深刻的画面意境,创造美好的情感意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体验真善美的情感,基本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进行教学。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良好的思想互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试想,学生不喜欢的老师,怎能听好他的课,师生关系好,学生自然会对此学科兴趣多些,所以教师个人的人格、修养、举止、着装,无不被学生注意,因此,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也是教好课的前提,尤其是美术教师,更应多注意一些形象上的美,如果自身都不“美”,何谈对学生进行美育呢,另外还需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将心比心,和他们交朋友,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美术课上不注意德育、美育的培养,只注意强调个性,势必对他们的今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对于他们不合常规的奇思妙想,要发扬民主,给予鼓励,对他们提出的不同于美术评论家的理论,要合理给予解释,如不能说服,可鼓励其主动去寻求答案,也可保留看法,随年龄及阅历的增长再来考虑,这样不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也不会打击他们的发明创造,反而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促使他们自己来思考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更易使他们接受。另外,要经常关注学生,有时教师一句普通的鼓励话语都会让学生感动不已,终生不忘,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鼓励赞扬学生的话语,教学中这种现象不少,一句对所谓差学生鼓励赞扬的话语,会使他的目光中流露出感激信任,他的作品会比以往进步很大,也许会改变他的命运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一点不错。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某种“期待的暗示信息”,通过教师积极的情感表现,把喜欢、表扬、鼓励等言语用合适的语气微妙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积极的情感信息,让他们在教师的信任、爱护、尊重之中燃起学习热情,使其思维活动活跃起来,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诲人不倦,耐心细心,千万不要说:“这都不会吗?”这句话,而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和蔼可亲,笑脸常在,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性想象力和思维的培养
  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在原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创造想象是很难顺利进行的,如狮身人面像,如果创作者头脑中没有人和狮子的表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再如,《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的形象是托尔斯泰融合其妻子和妻妹两人的形象创造的,可见,丰富的表象储备是创造的源泉。所以,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必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各个领域的信息输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同时教师还要用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大量的,相关的图片信息,讲解一些美术知识,鼓励他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即便是一些荒诞无聊的东西也不应该加以指责。   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思维形式中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应,它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也有自身的特征,在艺术创作思维形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一位英国现代美学家对灵感的分析是:“在所有艺术理论中最普遍、最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理论,就是艺术创造必须要有灵感”。教学活动中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让学生设计某种产品或创作命题画,有人会说没有灵感,他们并非在扰乱课堂秩序,这也是现实中艺术家们会经常碰到的问题,对某个创作主题研究了很长时间,日复一日,苦思冥想,“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某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自然现象,就会使他茅塞顿开,大彻大悟,产生惊世之作。对于学生,他们的学历阅历有限,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也会对他们的作品有点帮助,那些有些绘画基础的,更会发挥自己的个性,创作出令教师和学生惊叹的作品,教师也要以此为契机,表扬这些学生,激励那些还没完成作业的学生。
  那么,与其说培养学生的灵感,不如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了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什么灵感,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比如课堂上可以放一些音乐,放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画,教师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中去,师生交流,同学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走出教室等形式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改变灌输式方法,不要给他们约束和禁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给予适度的引导。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尊重学生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作品,千万不能耻笑,挖苦,反而对他们的作业进行一些适度的鼓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的,即便是对那些故意捣乱的学生,也不用严厉批评,要设法引导。试想,梵高为什么能画出紫色的、蓝色的太阳而成为不朽之作呢?在当时算是荒谬,现在呢?毕加索的《公牛》举世闻名,简练的不能再简练的线条,让世人惊叹,这不是伟大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吗?说到西瓜,大家会想到它们是圆的,但有阵子北京市场出现了立方体西瓜,而且比球形西瓜更好卖,这不也说明社会需要培植立方体西瓜的人才吗?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吗?再试想,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假如我骑在一条光线上追上另一条光线”的想象,能有举世瞩目的《狭义相对论》吗?所以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想象具有超前的特点,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为一位美术教师,如果以所谓正常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的作品,势必会导致学生的沮丧心理,从而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创作动力,还是应多鼓励,肯定学生作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也许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及其他们的创作热情,增强创新意识,激发灵感的产生。
  创造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体现,某种意义上它推进了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而素质教育又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桥梁,多年的初中美术教学让我深切的感受到,美术课最重要的不是绘画技能的掌握,而是要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舟珊. 创造性——美术教学的灵魂.艺术教育,2006(6).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解中职护生的压力源与应对方式, 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河池卫校09 级652 名护理专业学生压力源进行调查, 并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中职护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既能保证正常工作, 又能保障身心健康。由于护理专业学生今后工作面对的是病人, 她们在校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非医学专业大
【摘 要】大学生转专业是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应引起高等教育从业者的普遍关注。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也颇为复杂,是社会就业环境变化、学校政策利用、大学生个人认知转变及兴趣爱好转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对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对转专业现象有所认知,达到学校和学生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 转专
继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五严规定”和“十条禁令”后,各地数学教师纷纷探索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怎样构建高效课堂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构建高效课堂应恰当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是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双边行为。高效课堂不是教学目标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目标过高,不能实现目标,是无效课堂;目标过低,课堂效率低下,同样是无效课堂。所以高效课堂应根
“评价” 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最终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 那么课程管理就会落空。  运用情感原理, 构建情感化语文教学评价, 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 使之在对学生的教学表现做出认知反馈的同时, 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 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效果, 以最佳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对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成为现代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历史课是一门特殊课程,由于其无法再现,学生只能依靠历史教材和各种史料的阅读来完成历史的学习,因此,史料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才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观察分析以及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此,本文笔者
【摘 要】社会对于文科研究生的认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前途模糊,就业难的趋势给培养文科研究生的高校带去了反思:文科研究生应采取怎样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本文从文科研究生的主体性特点出发,剖析了当前培养文科生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的现状模式,并试图结合当前文科研究生的特点提出新的对策和构想。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 课程设置 对策  一、导论  一直以来,高校在培养人文素质和人文社科方面的高层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就业认知等方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及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 思想状况  为更好地把握我院学生思想动向,总结和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发展规律,为科学、有效的服务、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依据,2012年2月我们对我院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
【摘 要】本文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从职业认同,角色定位,教育艺术等方面讨论作为80后教师的我们如何与现在的高中生和谐相处,以和谐的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师生关系 职业素养 益友 爱心 科学方法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尊重和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
【摘 要】无论是从幼儿教育的制度背景、价值取向,还是从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性来看,政府都应该是幼儿教育的责任主体,社会、家庭应承担相应责任。政府的“主体责任”主要就是扩大投资,引导社会、家庭力量来分担责任。  【关键词】幼儿教育 责任主体 政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中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但是,自“幼儿教育社会化”以来,各地不断
摘要:对我院三年制高职生三自能力进行调查与研究,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生 三自能力 综合素质    1、三自能力的内涵与作用    三自能力是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方面的能力。学生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为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