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微电影的发展脉络、概念和特征,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元素及推动因素,对微电影发展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并展示了对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期望。
关键词 微电影 推动因素 发展
从微小说、微博到如今大热的微电影,微表达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微表达中的新贵——微电影这种新的媒体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及手持电子设备功能的不断加强,使得微电影在虚拟世界中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微电影现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微时代的文化零食。作为创意和商业化的混血儿,微电影的门槛低、投入小、表达灵活多样、互动性强,不管明星大导还是草根阶层都喜闻乐见。它除了带给受众丰富的视觉享受,还符合当下人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进一步追求和交流体验的感性诉求,在满足人们消耗碎片化时间的同时使电影艺术真正回归大众。
一、微电影的发展脉络、概念和特征
微电影我们并不陌生, 2005年热播的微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当时我们称它为恶搞短片、视频短片、数字短片或是网络短片。作为微电影的前身,恶搞视频从只赚眼球不赚钱的狂欢时代,演变成今日的微电影。它在自身的演变中不断汇聚人气,获得发展,同时,又在各大网站、知名企业及影视名人的积极参与下,不断推高了这一原创作品的商业价值,也在其嬗变中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意义。
2010年12月世界尊贵汽车品牌凯迪拉克与中影合作,邀请国际巨星吴彦祖出演,推出中国微电影处女作《一触即发》,通过一分三十秒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凯迪拉克高的科技含量及优越的性能。其完整的品牌文化展示、豪华的明星阵容和导演制作团队吸引了不少受众的眼球,其所代言的凯迪拉克SRX上市以来销量节节攀升。有如此成功案例作榜样,众多知名品牌厂商纷纷推出自己定制的微电影,以独特的网络传播形式进行品牌营销。同年秋天,优酷网联合中影集团推出了11度青春系列微视频。其中《老男孩》以“80后的青春是否还记得当初的梦想”为主题,令受众对逝去的青春年华和儿时的梦想无比感慨。这部片子没有豪华的制作团队,也没有星光璀璨的明星阵容,但却触发人们心灵上的深思。南京邮电大学苏岩通过列举上述广为人知的微电影,提出相较微视频和微电影,似乎是草根跟明星的相较、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相较,人说艺术高于生活,但艺术同样是一种生活,披了华丽外衣的微电影依然是微视频。
《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中,郑晓君提到:“微电影又称微影,即微型电影,一般用于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移动设备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片长一般在30~300秒之间,以产生话题为目的而植入广告”。这种定义直接凸显了其功利性、植入广告的作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微电影的定义似乎更为详细:微电影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制作系统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到30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至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至数千万元/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具有时间短、故事性强、节奏紧凑等特性。而且,微电影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它可供人们从网络上免费在线及下载观看,制作者和出品人不必成天为票房提心吊胆,其服务的企业也不靠作品本身挣钱。与传统的电视广告相比,微电影广告是电影艺术与广告的结合体,它不需要花费高昂的投放费,而是通过广泛的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潜移默化的广告宣传。
二、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元素及推动因素
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是将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淡化次要情节,以达到在情绪上与受众的快速共鸣。微电影有青春怀旧、个人情感宣泄、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集,势必会出现品牌化的趋势。微电影的风格根据导演拍摄风格的不同而丰富多彩,有文艺范的,有冷幽默的,还有充满哲思的,等等。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其受众,这也是微电影的最大热点之一。
创意作为微电影的艺术创作最主要的元素,除要在内容上新颖、结合品牌、紧贴生活外,还得抓准受众的兴趣所在。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脱颖而出,创意必不可少。设计者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发散性思维以及打破惯性模式的魄力,发别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强化创意、创新,将微电影与广告相结合,提出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创意,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此外,设计者还需注重内容构成:巧设悬念、制造幽默情节、渲染情感。通过巧设悬念,激起受众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通过制造幽默情节,营造无形的亲和力,作为一种为不同国度和民族的受众共同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幽默使受众的注意力变得更为精准而热烈;情感是广告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联系商品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融入,通过渲染情感,不仅使广告和商品拥有了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受众与广告之间的共鸣。微电影的未来发展除了需要新颖的创意和吸引人眼球的内容,还需要全方位的营销、强势的推广平台和推广资源以及多触点的媒介推广配合。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被重复了无数遍的陈旧传统的“叫卖式”和“实物陈列式”广告形式,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销售时代早已显得空洞乏味。其内容仅仅注重产品的信息本身,从而令其缺乏观赏性,难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好感,受众易对长时间的狂轰滥炸心生反感,进而对广告产生厌恶,人们往往换台以避免广告的骚扰。而微电影广告应时而生,为广告注入了新的血液。其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故事情节来看,它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给人以一种视听的享受。它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将各种叙事技巧与广告诉求相结合,赋予商品生命,增加了广告与受众情感共鸣,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微电影应从提升自身品质及与广告完美嫁接相结合,做到艺术追求与商家营销、现实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共赢。 蔡若愚在《麦迪逊+葡萄藤=微电影》一文写道:麦迪逊大街是纽约众多著名广告公司的发迹地,它不仅成为美国广告业的代名词,也是全球广告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葡萄藤星光娱乐传媒公司则是一家全球媒体和娱乐公司,主要从事电影、娱乐电视频道、电子媒体等业务,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娱乐媒体主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出了“麦迪逊+葡萄藤”,意味着把广告和娱乐相结合。两者之所以一拍即合,是因为企业需要重新选择宣传资源,而电影娱乐业也需要重新分配闲置资源。传统电视广告存在价格贵、受众趋向老龄化、短时间无法深入这三大问题,使得企业的电视投放预算慢慢向互联网转移。而微电影除了视频网站,还多流传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天然地解决了受众年龄问题。除此之外,其制作成本和推广成本相比传统电视广告也更具性价比优势。
三、对微电影发展的思考
现如今微电影的流行基于各个媒体平台,呈现出“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的势头。面对网民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和国家网络传播制度的日益完善,作为广大受众的“文化零食”,微电影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任何行业运作都需要规范,微电影的版权归属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微电影的制作人版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其创作积极性受挫,长久下去,微电影必将江河日下,这是我们广大受众最不愿意看到的。微电影迅速传播的特点使其具备天然的广告价值,也成为众多商家在广告大战中比拼的新阵地。广告是微电影的根本动力,适时而又恰到好处插入广告的技巧仍需悉心探索。另外,专业人才是微电影事业发展的后备支撑,然而现如今各院校缺乏对上述专业人才的培养。吕尚伟在《微电影不是万金油》一文中,“担心”微电影落入俗套,提出真正的微电影创作者应顺势而为,不断提升创作和制作水准,创作音画精良、影响力更大的节目才是正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微电影,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并且思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微时代的文化零食——微电影的美好未来,我们充满期望。
参考文献:
[1]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学,2012.
[2]王菲.微电影是谁[J]?IT经理世界.2012(Z1):23.
[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9-13.
[4]郭宇靖,张家正.微电影:商业色彩下的电影梦[J].中国传媒科技,2012(07):69.
[5]尤达.当梦想照进现实——从主创群与影像类型看微电影时代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2(01):75.
关键词 微电影 推动因素 发展
从微小说、微博到如今大热的微电影,微表达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微表达中的新贵——微电影这种新的媒体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及手持电子设备功能的不断加强,使得微电影在虚拟世界中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微电影现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微时代的文化零食。作为创意和商业化的混血儿,微电影的门槛低、投入小、表达灵活多样、互动性强,不管明星大导还是草根阶层都喜闻乐见。它除了带给受众丰富的视觉享受,还符合当下人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进一步追求和交流体验的感性诉求,在满足人们消耗碎片化时间的同时使电影艺术真正回归大众。
一、微电影的发展脉络、概念和特征
微电影我们并不陌生, 2005年热播的微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当时我们称它为恶搞短片、视频短片、数字短片或是网络短片。作为微电影的前身,恶搞视频从只赚眼球不赚钱的狂欢时代,演变成今日的微电影。它在自身的演变中不断汇聚人气,获得发展,同时,又在各大网站、知名企业及影视名人的积极参与下,不断推高了这一原创作品的商业价值,也在其嬗变中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意义。
2010年12月世界尊贵汽车品牌凯迪拉克与中影合作,邀请国际巨星吴彦祖出演,推出中国微电影处女作《一触即发》,通过一分三十秒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凯迪拉克高的科技含量及优越的性能。其完整的品牌文化展示、豪华的明星阵容和导演制作团队吸引了不少受众的眼球,其所代言的凯迪拉克SRX上市以来销量节节攀升。有如此成功案例作榜样,众多知名品牌厂商纷纷推出自己定制的微电影,以独特的网络传播形式进行品牌营销。同年秋天,优酷网联合中影集团推出了11度青春系列微视频。其中《老男孩》以“80后的青春是否还记得当初的梦想”为主题,令受众对逝去的青春年华和儿时的梦想无比感慨。这部片子没有豪华的制作团队,也没有星光璀璨的明星阵容,但却触发人们心灵上的深思。南京邮电大学苏岩通过列举上述广为人知的微电影,提出相较微视频和微电影,似乎是草根跟明星的相较、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相较,人说艺术高于生活,但艺术同样是一种生活,披了华丽外衣的微电影依然是微视频。
《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中,郑晓君提到:“微电影又称微影,即微型电影,一般用于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移动设备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片长一般在30~300秒之间,以产生话题为目的而植入广告”。这种定义直接凸显了其功利性、植入广告的作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微电影的定义似乎更为详细:微电影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制作系统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到30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至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至数千万元/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具有时间短、故事性强、节奏紧凑等特性。而且,微电影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它可供人们从网络上免费在线及下载观看,制作者和出品人不必成天为票房提心吊胆,其服务的企业也不靠作品本身挣钱。与传统的电视广告相比,微电影广告是电影艺术与广告的结合体,它不需要花费高昂的投放费,而是通过广泛的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潜移默化的广告宣传。
二、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元素及推动因素
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是将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淡化次要情节,以达到在情绪上与受众的快速共鸣。微电影有青春怀旧、个人情感宣泄、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集,势必会出现品牌化的趋势。微电影的风格根据导演拍摄风格的不同而丰富多彩,有文艺范的,有冷幽默的,还有充满哲思的,等等。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其受众,这也是微电影的最大热点之一。
创意作为微电影的艺术创作最主要的元素,除要在内容上新颖、结合品牌、紧贴生活外,还得抓准受众的兴趣所在。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脱颖而出,创意必不可少。设计者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发散性思维以及打破惯性模式的魄力,发别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强化创意、创新,将微电影与广告相结合,提出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创意,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此外,设计者还需注重内容构成:巧设悬念、制造幽默情节、渲染情感。通过巧设悬念,激起受众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通过制造幽默情节,营造无形的亲和力,作为一种为不同国度和民族的受众共同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幽默使受众的注意力变得更为精准而热烈;情感是广告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联系商品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融入,通过渲染情感,不仅使广告和商品拥有了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受众与广告之间的共鸣。微电影的未来发展除了需要新颖的创意和吸引人眼球的内容,还需要全方位的营销、强势的推广平台和推广资源以及多触点的媒介推广配合。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被重复了无数遍的陈旧传统的“叫卖式”和“实物陈列式”广告形式,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销售时代早已显得空洞乏味。其内容仅仅注重产品的信息本身,从而令其缺乏观赏性,难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好感,受众易对长时间的狂轰滥炸心生反感,进而对广告产生厌恶,人们往往换台以避免广告的骚扰。而微电影广告应时而生,为广告注入了新的血液。其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故事情节来看,它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给人以一种视听的享受。它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将各种叙事技巧与广告诉求相结合,赋予商品生命,增加了广告与受众情感共鸣,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微电影应从提升自身品质及与广告完美嫁接相结合,做到艺术追求与商家营销、现实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共赢。 蔡若愚在《麦迪逊+葡萄藤=微电影》一文写道:麦迪逊大街是纽约众多著名广告公司的发迹地,它不仅成为美国广告业的代名词,也是全球广告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葡萄藤星光娱乐传媒公司则是一家全球媒体和娱乐公司,主要从事电影、娱乐电视频道、电子媒体等业务,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娱乐媒体主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出了“麦迪逊+葡萄藤”,意味着把广告和娱乐相结合。两者之所以一拍即合,是因为企业需要重新选择宣传资源,而电影娱乐业也需要重新分配闲置资源。传统电视广告存在价格贵、受众趋向老龄化、短时间无法深入这三大问题,使得企业的电视投放预算慢慢向互联网转移。而微电影除了视频网站,还多流传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天然地解决了受众年龄问题。除此之外,其制作成本和推广成本相比传统电视广告也更具性价比优势。
三、对微电影发展的思考
现如今微电影的流行基于各个媒体平台,呈现出“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的势头。面对网民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和国家网络传播制度的日益完善,作为广大受众的“文化零食”,微电影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任何行业运作都需要规范,微电影的版权归属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微电影的制作人版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其创作积极性受挫,长久下去,微电影必将江河日下,这是我们广大受众最不愿意看到的。微电影迅速传播的特点使其具备天然的广告价值,也成为众多商家在广告大战中比拼的新阵地。广告是微电影的根本动力,适时而又恰到好处插入广告的技巧仍需悉心探索。另外,专业人才是微电影事业发展的后备支撑,然而现如今各院校缺乏对上述专业人才的培养。吕尚伟在《微电影不是万金油》一文中,“担心”微电影落入俗套,提出真正的微电影创作者应顺势而为,不断提升创作和制作水准,创作音画精良、影响力更大的节目才是正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微电影,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并且思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微时代的文化零食——微电影的美好未来,我们充满期望。
参考文献:
[1]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学,2012.
[2]王菲.微电影是谁[J]?IT经理世界.2012(Z1):23.
[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9-13.
[4]郭宇靖,张家正.微电影:商业色彩下的电影梦[J].中国传媒科技,2012(07):69.
[5]尤达.当梦想照进现实——从主创群与影像类型看微电影时代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