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教学,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周先生的想法虽然绝对了些,有点理想主义,但养成读和写的习惯,是把准了语文教学的脉的,尤其是写日记的做法是应该值得大力提倡的。
  小学日记作文教学,完全可以落实说写表达和听读吸收这两个维度的基本训练,培养语言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作文教学中,就日记教学而言,实施过程可以简要归纳为:“三点三思”,三层互动。
  一、三点
  开学伊始,为了解新学生的作文底子,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行为期一周的写日记竞赛。竞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首先,“点击”: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日记粘贴在教室里,让大家自由阅读,是为“点击”;其次,“点评”:要求大家看后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感受可以三言两语,但必须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为“点评”;最后,“点赞”:为心仪的作文盖上“你真棒”大拇指,是为“点赞”。竞赛的结果可以由班委会统计“你真棒”大拇指的数量,交由教师审核后评出奖项,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最佳作文之星”和“最佳点评之星”的奖励。本周的竞赛,基本以学生写作和评价为主,是说写维度的初始训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发现学生原生态的言语生命和表达欲求的差异,为后期的作文教学找到着力点。
  二、三思
  第一周的写日记竞赛结束后,接下来可以每周进行一次,逐渐形成常规写作习惯。但竞赛,只是一种形式和一种手段,显然不是日记教学的目的,更不是全部。写日记比赛至少可以促成三个层面的思考,简称“三思”:第一,评价者的思考。有了成就动机这种内在驱动力,学生就会很认真地去阅读别人的日记。阅读时,就会很认真地去思考日记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这样评价时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人信服。这既是读的训练,更是说和写的训练。第二,写作者的思考。有了成就动机这种内在驱动力,为了赢得更多同学的赞美,被阅读到的同学也会很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日记内容,想方设法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写作与思考的综合训练。第三,施教者的思考。作为教师,绝不是一个旁观者或单纯的评价审核者,要善于及时从中发现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思考未来日记教学的方向。
  三、三层互动
  写日记竞赛,不是日记教学的终点,而是起点。在这个过程中,竞赛只是形式,目的在于促成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写作资源,实现与生活的互动。同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始终贯串其中,甚至个别有能力的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孩子互动。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层互动几乎是同时发生、交叉进行的。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第一周日记竞赛后,要就发现的问题做一个指导。师生互动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则是倾听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尽量淡化自身的角色,在与学生聊天式的交流中,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表达自我,不作强制性的言语表达要求。
  其次,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互相激活写作兴趣和写作体验,互相碰撞,互相丰富,在这样的“听、说”过程中培养语言能力,学会写作。在日记教学的讲评、修改中,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具体流程如下:学生上台读自己的日记,在读的过程中,其他学生需要认真聆听,当自己听到需要完善、修改之处的时候,举手示意,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和作者本人可以针对发言同学的看法进行交流讨论,在进行交流讨论后,作者进行总结,修改。
  最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学生要写好日记,就得有素材可写,而且这些素材,还得有学生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否则,就很难引起同学的关注和阅读兴趣。那么,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发现身边的美,自动自觉地去体验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一旦现成的活动无法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求,他们甚至会主动探寻和体验。
  日记教学,是沟通课内课外的纽带,是促成自悟自构的契机,更是享受合作互动的平台。“三点三思”,三层互动的过程,并不是严格的先后顺序,它们其实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但语言能力正是通过其中贯串始终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得以培养和提升的。
其他文献
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积累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素材整合、内化能力,最终为写作服务呢?可以归纳为三法:  一、分类整理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大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训练学生的积累与整合素材的能力,整合、内化能力是素材积累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学生自主积累要做到有系统,分门别类,清清楚楚,随用随查。运用系统整理法,可以指导学生把积累的内容按照事例素材、语言素材、思想素材、作文技法四个方面
期刊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相關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
期刊
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如何构建呢?新课程走到今天,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
期刊
一、什么是语感  关于语感,国内学者、专家们研究的很多,但什么是“语感”,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王尚文在《语感论》将“语感”一词定义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叶圣陶先生则是这样对语感进行界定的,他认为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刑公畹在他的《论“语感”》一书中又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他说“语感是某一语言的本地说者对这一语言的共同的感性认识”。诸如此类的语感定义,不胜枚举。  二、语感
期刊
议论文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文体,但从平时作文批改的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写出一篇说理严密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文章只有事例的堆砌,没有透彻的分析。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事实也须雄辩”。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却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桥梁,论据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
期刊
众所周知,江苏高考语文附加这一块,名著一直是重难点,“得名著者得附加”已成共识。但因名著篇幅多、容量大、范围广,粗细兼备,记忆与分析统筹,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任课教师常因茫无边际、无从下手而感到头痛不已,尤其是名著中的两道简答题最为关键艰难,也最让人纠结揣测。基于此,名著备考的策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杜绝不作为思想  尽管名著备考工作量大,有难度,对文科教学时间不长的教师而言,确实会有
期刊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知识构建,层层深入,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再次衍生为知识体系或問题,形成新的问题空间、新的认识、新的见解。就是引发学生“生问——发话——作为”,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基本流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  问题式教学有助于教
期刊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江苏高考作文近几年省平均基本在46分左右,每年也出现了不少的高分或满分优秀作文,文采飞扬,令人羡慕惊叹。从 46分“温饱”奔向70分“小康”肯定是许多人的追求,46分距离70分到底有多远?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唯有入“深水”者方可擒“蛟龙”,也唯有深度思维才能出炉深度文章,深刻是
期刊
乡镇小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是一个立体化的工程,主要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创建鼓励创新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根据广大专家、学者对文化的研究,学校文化的根本可以归结为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学校文化理念所引领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则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直指创新精神,决定了这所学校在一系列工作中是否能否贯彻培养乡镇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理念。在明确了以培养学生创新
期刊
兴趣对于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容易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例如,读书、踢足球、听音乐等。但是,对于学校系统性的学习产生兴趣的却不多。现在的教师往往慨叹,现在的学生读书的兴趣和劲头不如过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读书、踢足球和听音乐,人们是为了解决自身生活或工作中的需要而去获得一定知识或者是娱乐等目的,人们做这些事情没有太大的压力,并且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容易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