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创新示例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2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解题思维不加变动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必须促进学生产生整理与组织信息的行为活动,启发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处理过程,自行地萌生(数学)观念,在观念指导下发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样的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解数学知识,生成数学观念,产生数学猜想,形成解题能力,落实核心素养,萌生数学情感等教育价值。
  【关键词】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以行致知;由知导行
  【作者简介】杨经验,高级教师,淮北市濉溪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中学数学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研究;张昆,高级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育哲学、数学史等。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展开思维的动力。数学问题解决是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萌发数学观念、产生数学猜想(想象)、养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解决是体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数学问题解决是将形成的数学能力与经验迁移到新情境(超过数学的范围)的关键。本文通过探究“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统一的数学问题解决的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数学问题解决的教育价值。
  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创新实践示例
  数学问题解决对促进学生理解教材(特定数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最有成效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教师应通过何种途径将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转化为富有成效的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中,教師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价值具有等级层次性,除了取决于数学问题自身的性质与特点,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方式也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在听了一位教师的一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公开课后,就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探讨。
  例题 已知:如图1,在△ABC中,∠ADC=∠BAC。求证:∠CAD=∠CBA。
  师:记∠ADC=∠BAC ①,∠CAD=∠CBA ②。用不同标识标示图1中①②这两个对等角。
  生1:线段AD分割条件①中的∠BAC,因为图形重叠会影响探索问题的思路,所以先解决重叠问题,使我们更容易看清图形的本质。
  师:请你动手试一试。
  (学生活动关键环节:把图1中的△ADC平移出来,得到了图2与图4,根据已知条件①和要证明的结论②,把图2变换成图3的位置形态。教师相机板书作图,学生用不同标识标示出图1中①②两个对等角。)
  师:对比图3与图4,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2:比较图3与图4中的两个三角形的相关角得:
  已知条件是∠ADC=∠BAC ①,所求结论是∠CAD=∠CBA ②,公共角是∠ACD=∠BCA ③。
  生3:①和③成立,要求证的结论②应该也成立。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4: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进行解题。
  师:如何应用?
  生5:①②③式左边的三个角分别是△DAC三个内角,①②③式右边的三个角分别是△ABC三个内角。把这三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到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DAC+∠ADC+∠DCA=180°,∠ABC+∠BAC+∠ACB=180°。
  师: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生6:两个等式右边都是180°,知∠DAC+∠ADC+∠DCA=∠ABC+∠BAC+∠ACB ④。只要将④的左、右两边分别减去①③的左、右两边,得到结论②成立。[1]
  师:下面请同学们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学生板书)
  该课例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都有独到之处,蕴含了数学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的创新思想。为了探寻课例的深层价值,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笔者从理论内涵与实践内涵做进一步分析。
  二、课例的理论内涵
  课例展示的师生活动过程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抽象出某种程度上的理论意蕴,这对于发展时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下文以“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辩证统一的关系,探索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活动环节。
  在真实的数学问题解决中,发现问题思路的关键性环节是理解与把握问题的条件信息。如果解题主体不知道条件信息所隐含的意义,那就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某种程度上的“以行致知”的活动过程)。解题主体用自己的解题经验,使条件信息进行合适的关联,组成正确率比较高的脉络轮廓,由这个脉络轮廓决定选择利用某个与它相似的具体知识结构(这是“由知导行”的活动过程)。“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统一其实就是解题主体从题设信息所得到的脉络轮廓与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互相磨合、调适的过程;任何数学问题,只有经由这两者统一的过程,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2]。
  “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的统一过程可以简单地概述为解题主体辨别条件信息的具体特点,抽绎出支点信息,抽绎的心理活动是由条件信息与学习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之间互相吸引、相互诱导、互相渗透、相互调整的产物;基于支点信息与外围信息组织成具体数学知识结构的信息脉络轮廓;由脉络轮廓提示解题者选择具体的数学知识结构;当信息脉络轮廓与数学知识结构相统一时,问题便得以解决[3](如图5)。
  关于“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的统一过程,笔者将其称为数学知识结构封装外在数学化信息的过程,简称“信息封装”的过程。因为解题主体在对条件信息(经由肢体或心智)的操作活动中,形成解题主体起承转合的心智活动与肢体活动相互配合、相互验证、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萌生出一系列数学观念,这些数学观念指导解题主体的解题活动,这是“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统一的重要标识。它为教师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提供启发式教学设计的方向。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创新的重要心理意向在于,当学生面对外在条件信息时,教师不是将其获得的解题思路的关键环节和盘托出呈现给学生,而是应该启发学生确定支点信息,并以其为“凝聚核”吸收外围信息,形成信息脉络轮廓,由信息轮廓的特点选择封装它的具体数学知识,最终以这个数学知识结构为蓝本对信息脉络轮廓加以检验,实现“信息封装”。在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中,教师要做足功课,重在启发学生不断地生成数学观念,用以指导他们发现解题思路的一系列活动,这正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创新的主旨所在。
  数学问题解决不是解题主体行为活动的直接结果,因为只有当主体依据解题的目的产生有意识的行为时,才会对问题解决发生作用。而这种目的是由主体已经掌握好的知识与观念提供的。当主体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观念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萌生出数学观念,而不是直接向学生发出具体行动的观念指令,这正是形成主体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当主体将信息组织成脉络轮廓时,如果发现与决定这一脉络轮廓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时,例如,脉络轮廓中缺少知识结构所要求的某些环节的信息元素,或者信息元素的位置难以调适成知识结构所要求的形态时,这就为解题主体寻求隐含条件提供动力。此时,猜想与想象的作用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可以提高解题主体洞幽察微的信息处理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也不是主体已经拥有的知识结构的直接应用(因为主体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于客观知识),而是已经由人的数学观念系统赋予某种程度上的能动性。因为虽然主体意识结构中的知识结构本身具有客观性,但不能自动地适应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必须在知识结构的引导下,主体通过活动探究信息的可能组成脉络轮廓,然后以知识结构为范式对所形成的信息脉络轮廓加以检验。在此过程中,知识结构首先转化观念形态,由观念的携载,调动它作用于信息的脉络轮廓。因此,这个课例的理论内涵就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必须帮助学生实现“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相统一的过程。
  三、课例的实践内涵
  这一课例源于某位教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这位教师选择这道练习题作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内容的例题,目的是为了巩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这节新授课的知识。该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问题,通过讲授法,向学生阐释分析过程。因为∠BAC=∠CAD+∠BAD,∠ADC=∠CBA+∠BAD,∠BAD为公共角,于是,通过观察发现,为了证明结论∠CAD=∠CBA成立,只要证明∠BAC=∠ADC就达到目的了,而∠BAC=∠ADC是已知条件,显然成立。接着,该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证明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在听课中,笔者观察到有少数学生就是如此直接发现解题思路的,说明这样的课堂实施方式确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基础。同时笔者还发现,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听得懂教师讲授的结论,但是对如此迅捷地获得解题思路感到非常突然。因为图形比较复杂,如果教师没有对分析过程进行提示,学生很难想到这样的解题思路。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没有通过自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难以启发学生萌生指令行为活动的数学观念,学生体悟不到“信息封装”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证明书写过程只是对发现过程做比较精致的整理和记录而已,如果将这种“记录”直接地呈现给学生,那就削弱了数学解题的教学价值[4]。
  因此,教师应通过反思这种“记录”的心理来源,认识到获得解题思路的诸多环节的思维活动过程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中,应力求将“记录”的结果还原为这种结果的生成过程,即从分析信息要素,确定支点信息,萌生信息脉络,选择知识框架,实现“信息封装”,从而启发学生历经整个探究问题思路的心理过程,如此,才能发挥数学解题教学的价值,实现解题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只用寥寥数语来启发学生从操作外在数学化信息着手,引导学生从行动出发,要求学生标示出题设(图形)中的相等的角,促进学生感悟信息、组织信息,再将学生找到的条件经由选择合适的表征,使信息组织成信息轮廓,即板书①②③所产生的表征,由此表征启发学生萌生选择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封装信息”的数学观念,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顿悟”的过程(“以行致知”),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比较这位教师与笔者的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过程发现,授课教师采用的是讲授法教学方式,而笔者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显然,这两种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价值不同,实现的教学目标层次也不同。前者重在要求学生记住分析过程(其实只是“由知导行”,而没有“以行致知”这个环节),而后者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条件信息,并从中获得信息脉络轮廓(“以行致知”),然后选择知识框架进行信息封装(“由知导行”)。笔者在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中实现了“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的辩证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例题的教学价值。
  四、结语
  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课例,它基于“以行致知”与“由知导行”统一的教学过程,说明了为实现数学解题教学的价值,教师不能将自己发现的解题思维不加变动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应该促进学生产生整理与组织信息的行为活动,启发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操作过程,自行地萌生(数学)观念,在观念指导下发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理解数学知识,生成数学观念,形成解题能力,产生数学想象,养成数学素养,萌生数学情感等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昆.整合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基于知识发生的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研究[J].中國教育学刊,2011(6):52-55.
  [2]郑毓信.传统应用题教学之当代重建(上)[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1):3-7.
  [3]张昆,罗增儒.数学解题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透过将解题形态转化为教学形态的视点[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2):16-19.
  [4]张昆.潜心教学研究 实现专业成长:例析提升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心路历程[J].中学数学(高中版),2016(4):48-52.
  (责任编辑:陆顺演)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主动而为,找准破解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着力点,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是现阶段高中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SD CLASSroom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准设计、组织和实施六个有梯度的课堂活动,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层次,最终达成提升思维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SD CLASSroom;教学模式;课堂活动  【作者简介】苏幸,二级教师,柳州铁一中学英语教研組组长。  在新课程改革不
期刊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释义、解码、评鉴对正确解读文本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阐述这三个层级,研究者通过对本专栏三个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层级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详细阐述释义主要解决基础性问题,解码主要解决核心问题,评鉴主要解决深难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师教有路径,学生学有实效。  【关键词】三层级解读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黄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课堂
期刊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古典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作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起步阶段,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以小学文言文学习的首篇课文《司马光》为例,从“新鲜感”的激发、“体验感”的营造、“认同感”的培植等方面就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钟蕙,高级教师,
期刊
【摘要】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已于2019年下半年在部分省区市推行试用,这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教材变革,充分体现了整体性、过程性、联系性、选择性、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研究者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三角函数”为例,对新教材的课程结构、内容顺序、知识衔接等内容进行分析,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数学育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教材;旧教材;三角函数;课程结构  【作者简介】吕增锋,正高级教师,宁
期刊
【摘 要】数学建模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它在中学数学解题与问题解决活动中有着广泛应用。文章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两种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方案,对应用数学模型“实数=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获解的六个中学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和研究展望。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界定中学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开发数学建模问题,完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方案。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水平划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浙江省H市所属区内初中学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初中在线教学中存在诸如平台不稳定、教师操作不熟练、学生设备不到位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研究者建议在线教学应从稳定平台、强化操作、有效监控和多方融合等方面不断完善,打造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在线教学模式。  【关键词】疫情;初中学校;在线教学;问题  【作者简介】陶芳铭,教育学博士,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讲师,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
期刊
【摘要】基于三层级解读理论,研究者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释义、解码、评鉴,引导学生厘清文章写作思路,深刻理解托尔斯泰的高贵灵魂与崇高品质,并将之与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进行互文阅读,以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设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将所习写法技巧运用于写作,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三层级解读理论;精微设计  【作者简介】汪令社,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初级
期刊
【摘 要】类比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由一类事物的性质类比出另一类事物的某一性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类比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教师由向量入手,将圆内的结论类比到椭圆中并进行探究、证明和应用,使学生能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向量;类比;椭圆;核心素养  【作者
期刊
【摘要】教材整合是教师基于学生需求、教学风格以及课程实施要求开展的教材分析和二次开发的过程,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文章提出CODS教材整合模式的理论依据、内涵、原则、操作流程及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一线英语教师的教材整合意识,提升教材整合能力,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教材整合;CODS模式;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骆北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和教师教育
期刊
【摘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设置一个好的教学情境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推进和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无疑会起到点睛作用。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大量经典的情境素材和严谨的编纂逻辑,但同时也存在滞后性等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问题重设,对于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地理学习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材开发;问题设计;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丁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