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精微设计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ufangfang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三层级解读理论,研究者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释义、解码、评鉴,引导学生厘清文章写作思路,深刻理解托尔斯泰的高贵灵魂与崇高品质,并将之与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进行互文阅读,以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设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将所习写法技巧运用于写作,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三层级解读理论;精微设计
  【作者简介】汪令社,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初级中学教师;申煜,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
  二、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托尔斯泰的高贵精神。
  2.品味文章设喻的精巧,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写作。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这篇人物传记用三千多字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
  【思考路径】
  1.速读全文的同时,勾画或概括各段的中心句(提示:语段的中心句一般在其首句或尾句)
  第一段: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首句)
  第二段: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尾句)
  第三段: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首句)
  第四段: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尾句)
  第五段: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首句)
  第六段: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首句)
  第七段: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倒数第二句,尾句是对这一句的补充)
  第八段: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对眼睛对准其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会直戳其要害。(由最后两句概括而来)
  第九段:第二部分的总结段。
  2.从中心句所在段落的不同位置,总结出语段的几种结构方式,并厘清课文结构
  (1)语段构成:①起始句(中心句)+展开句;②展开句+总结句(中心句);③起始句(中心句)+展开句+总结句(中心句)
  (2)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5段)整体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第二部分(6~9段)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3.圈出各段的描写对象并图示出来,进而梳理出描写的思路(方面、顺序、角度)(如图1)
  第二部分的描写,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拥有天才灵魂”的敬佩、赞美。
  【設计意图】这篇人物传记用三千多字描摹了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图,超越了一般的以叙事为主的人物传记。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极力追求行文的生动与形象,在内容重点、结构关系的处理上十分精妙。为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与结构关系,释义层的设计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紧抓关键词、摘取中心句,厘清文本结构,体会结构处理的巧妙,把握思想情感的着力点,进而引导学生习得抓住中心句、借助图示来逐层探究长篇课文的阅读策略,为解码、评鉴奠定基础。
  (二)解码:这篇人物传记就像一幅用文字绘就的人物肖像图,设喻精巧,层层推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思考路径】
  1.喻体拆解,前后连贯
  文章一开头就说“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将托尔斯泰的脸庞比作植被覆盖的空地,紧接着又将“空地”的构件当作喻体(如图2),将黝黑的脸膛比作树皮,将宽广的眉毛比作树根,将茂密的须发比作热带雨林,树皮、树根、热带雨林等喻体与“植被覆盖的空地”之间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2段总体上将托尔斯泰的脸比作低矮的陋屋,接着,将陋屋分解为小窗、横梁、外墙来设喻说明托尔斯泰的小眼睛、额头、皮肤(如图3)。这两段中喻体拆分后再设喻,不仅令平面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体现了语段内部严密的逻辑关系。
  2.正反对喻,对举造势
  第2、第3段中低矮的陋屋与大理石穹顶这两个喻体构成对比,凸显了托尔斯泰长相的粗鄙、平凡。而后作者笔锋一转,描写其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紧接着多重喻体相对举出。如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与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手术刀与X射线、俯冲而下的猎鹰与寒光四射的匕首等,渲染出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这种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以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手法叫作博喻,本体与喻体间呈一对多的复杂关系(如图4)。
  3.反复设喻,化虚为实
  文章第二部分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时,将枪弹、金刚刀、手术刀、X射线、猎鹰、匕首等具象化喻体进行叠加,将托尔斯泰目光的内隐特性直观化,让目光犀利的特点更加形象可感。
  总结:文章前五段极力铺陈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丑陋、平凡,这是抑;后四段则渲染目光敏锐、极富洞察力的特点,这是扬。全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外貌丑陋与目光敏锐进行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高贵的灵魂与崇高的品质,流露出作者对传主的敬佩、赞美;此外,欲扬先抑的手法在结构上使文章跌宕起伏、极富张力。
  【设计意图】作者是如何选用、拆解、对举、叠加喻体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表达情感的?这是本文的艺术奥秘所在。学生在探赏这一奥秘时,深读文本、读通文本,领悟文本的言语智慧,并通向写作,这便是解码的价值所在。
  (三)评鉴:细读课文,并伸展阅读《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揣摩描写人物外貌的技巧,写写你心中的父亲。   【思考路径】
  1.与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进行互文阅读,深刻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在内容上,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介绍了传主不同阶段的作品、经历、心理,而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是抓住传主的外表来凸显其思想、灵魂的伟大;在写作顺序上,罗曼·罗兰延续了传记惯用的时间顺序,而茨威格则采用由表及里、前后对比的逻辑顺序来表露作者的情感态度;在语体特征上,罗曼·罗兰以客观叙述为主,彰显真实性,而茨威格善用比喻,讲究文采,更追求文学性。
  总结: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在写法上点线成网,能够让读者对托尔斯泰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则以点带面,拉近了读者与传主的距离,让读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表、内在品质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更深刻的感受,但若要更切实地理解其灵魂与品质,还是需要结合其不同阶段的经历。
  2.运用解码层图解工具梳理写作思路(如图5)
  首先,提炼出父亲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确定具体的描写对象(如眉毛、眼睛、鼻子等),梳理出描写的层次、顺序;其次,具体描写时要选择合适的喻体,处理喻体间关系时要将其与不同的外貌特征统一起来;最后,抓住面部最独特的器官,利用喻体的对举、叠加,将这一器官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来,再由表及里揭示父亲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巧妙选用、拆解、对举、叠加喻体来描写传主外貌,再由表及里彰显其灵魂的伟大是本篇人物传记的特色。在评鉴层,同类文本的互文阅读,能深化学生对这一特色的认知;已有阅读体验的激活,能降低学生知识、技能迁移时的难度,在评议、质疑、比较、借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评审力与阅读迁移力,最终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评鉴的价值。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这是一篇非典型的人物传记,打破了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的常规,用三千多字描摹了一幅人物肖像图,描写生动而不单调,其原因在于作者在内容重点、结构关系、艺术手法处理上的精妙。
  释义层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除了要解決“读懂什么”的问题,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怎么读懂”的过程[1]5。因此,这一层的教学设计蕴含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引导,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描写思路,读懂文本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提取、梳理、可视化呈示文本内容的能力。
  第二层是解码层,需解开文本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1]6。本文的艺术密码在于喻体的选用、拆解、对举、叠加,这也是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的第1、第2段都是在喻体拆解后再设喻,喻体间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喻体拆分后营造出的人物形象的立体感,领悟语段严密的建构逻辑。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时,作者抓住博喻的表现形态,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表现一个本体。作者将枪弹、金刚刀、手术刀、X射线、猎鹰、匕首等喻体相对举出、叠加呈现,渲染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佩之情亦可见一斑。反复叠加喻体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在读写时,关注内容情感与艺术形式的统一。通过探究,学生对比喻有了更深层、更富创意的认知,写作思维受到进一步启发:其他的文学技巧是否也可以创造性地变式应用呢?
  评鉴层是教学解读的最后一层,也是对释义与解码两层巩固深化后的迁移运用。为此,这一层的设计是围绕“我心中的父亲”的写作任务展开的,任务完成的路径为:借助互文阅读落实评议、质疑的思维过程,激活已有阅读体验,完成创作前的认知储备,借助图解工具从内容、结构、写法上梳理写作思路。如此一来,评与鉴得到了互动,读写迁移得以实现。
  三级教学解读尽管具有层进关系,但它们也构成了相辅相成、互动循环的关系,分别指向学生感知力与理解力、欣赏力与分析力、评审力与迁移力这些阅读能力的发展[1]8,这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伴随着思维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伟.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学语文,2019(1):4-8.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新形势下高三数学复习的教学工作,教师要关注三个要素:练内功、修教法、精诊断。练内功就是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理解数学和理解高考上下功夫,为备好课提供知识保障,做一名“乐学”的教师;修教法就是教师要上好课,在理解教学上下功夫,只有解决怎么教,才能使课堂大放异彩;精诊断就是教师要做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有效教学;练内功;修教
期刊
【摘 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呼唤着学习方式的变革。统编教材的“双线”布局将习作教学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教师须紧扣教材特点,了解学生学情,明确习作目标,建构“观”“创”“评改”三个素养坐标,于习作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创新、修改等能力,为学生的言语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  【关键词】语文素养;写作;统编教材  【作者简介】蒋慧杰,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慧心灵杰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练习课作为数学课中一种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的延续和补充。研究者以“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为例,通过设计和教学,获得了数学练习课的一些启发:聚焦学生的真问题,挖掘练习课的生长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寻找切入口引发思考;抓住主线整体设计,促进层层递进思考;打破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练习课;解决问题  练习课作为数学课中一种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的延续和补充。数学练习课旨在
期刊
【摘要】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中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之后的第四种重要线段,是中点问题在三角形中的延伸。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性质定理,是平行线、全等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内容的深化和应用。它为证明线段之间的数量和位置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架起了几何图形中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桥梁,为学生研究图形位置、数量关系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关键词】中位
期刊
【摘 要】如何主动而为,找准破解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着力点,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是现阶段高中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SD CLASSroom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准设计、组织和实施六个有梯度的课堂活动,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层次,最终达成提升思维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SD CLASSroom;教学模式;课堂活动  【作者简介】苏幸,二级教师,柳州铁一中学英语教研組组长。  在新课程改革不
期刊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释义、解码、评鉴对正确解读文本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阐述这三个层级,研究者通过对本专栏三个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层级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详细阐述释义主要解决基础性问题,解码主要解决核心问题,评鉴主要解决深难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师教有路径,学生学有实效。  【关键词】三层级解读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黄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课堂
期刊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古典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作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起步阶段,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以小学文言文学习的首篇课文《司马光》为例,从“新鲜感”的激发、“体验感”的营造、“认同感”的培植等方面就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钟蕙,高级教师,
期刊
【摘要】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已于2019年下半年在部分省区市推行试用,这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教材变革,充分体现了整体性、过程性、联系性、选择性、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研究者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三角函数”为例,对新教材的课程结构、内容顺序、知识衔接等内容进行分析,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数学育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教材;旧教材;三角函数;课程结构  【作者简介】吕增锋,正高级教师,宁
期刊
【摘 要】数学建模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它在中学数学解题与问题解决活动中有着广泛应用。文章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两种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方案,对应用数学模型“实数=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获解的六个中学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和研究展望。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界定中学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开发数学建模问题,完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方案。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水平划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浙江省H市所属区内初中学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初中在线教学中存在诸如平台不稳定、教师操作不熟练、学生设备不到位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研究者建议在线教学应从稳定平台、强化操作、有效监控和多方融合等方面不断完善,打造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在线教学模式。  【关键词】疫情;初中学校;在线教学;问题  【作者简介】陶芳铭,教育学博士,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讲师,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