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合让语文教学闪耀理性的光芒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hf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对中学生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专题整合如今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中学语文中了。专题整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专题整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整合的意义一般表现在:可以筛选教学的内容,取舍教学的片段,并且可以充分节约教学的资源,还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中学教学的专题整合有两个方面的整合,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要的内蕴的整合,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闪耀理性的光芒。
  一、板块整合
  一般来说,根据文章的编排我们可以发现,“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这几个内容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生存选择”这个版块有《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文章,它们的寓意都是告诉我们当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应该乐观地去面对。司马迁在受以极刑的时候,他没有选择以死了断,而是做了“忍辱偷生”的决策。在《渔父》中,渔父选择隐退,淡泊名利,屈原陷入困境,宁死不屈。文章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只是单纯地进行叙事,而不抒发自己的褒贬态度。
  “真的猛士”中只包含《记念刘和珍君》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有着很大的不同,寓意十分深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切入点,同时也可能有着很多不一样的重点。然而从专题整体来看,它的教学内涵不仅包括了那些烈士勇于面对苦难的态度,还包括了作者对请愿者徒手请愿斗争方式的思考。在面对苦难的时候选择不屈服,勇敢与其斗争,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勇敢进行选择,这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真的猛士在面对困境和苦难时如何进行选择是本专题的核心教学内容。
  “苦难中的尊严”这个板块包含了《论厄运》和《直面苦难》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教会我们如何承认苦难在我们人生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在苦难中去展示尊严。生死和苦难在我们生命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周国平颠覆了苦难是浪漫的,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看法,认为苦难是平民化的,我们应该正确面对苦难的消极方面,反对一味歌颂苦难的积极方面。培根眼中的苦难观就是我们熟知的苦难观。
  二、篇目整合
  篇目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整合方法,一般的角度有文体特征整合法、内容侧重整合法、表现手法整合法三种。
  1.文体特征整合法
  在专题的五篇文章中,《报任安书》《记念刘和珍君》这两篇文章是很完整和具体的文章,其他三篇《渔父》《论厄运》《直面苦难》都是片段的选取。所以,教学时,前两篇文章内容复杂,语言纷繁,教师要通过这复杂的语言叙述向学生展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想要表达的意义。另外三篇都是语言简练,但是十分难以理解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2.内容侧重整合法
  根据内容去进行整合,《报任安书》《记念刘和珍君》《渔父》这三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人生的遭遇,都是具体的事件;《论厄运》《直面苦难》这两篇文章讲的都是人生的哲理,一般与个人的人生遭遇没有什么关联。在進行教学时,前三篇文章都十分具体,根据事迹来说明哲理。后两篇文章讲述的都是人生哲理,十分抽象。因此,教师要列举不同的案例来让抽象
  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解。
  3.表现手法整合法
  表现手法整合法是根据文章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整合。《报任安书》《记念刘和珍君》这两篇都是著名的文人墨客的作品,运用了很多的表现手法。《论厄运》《直面苦难》都是哲人的作品,都具有比较理性的思维特征,语言深刻,层次分明。《渔父》这篇文章的叙述语言简单,但是却表达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和意义,有多个角度去理解这篇文章。所以,根据这些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教师也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
  三、读写整合
  读和写在学生的学习中都十分重要。“直面人生”这个话题是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比较常遇到的一个话题。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如在面对苦难时,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屈原、渔父、鲁迅和周国平都有着不同的态度。他们的态度真的都值得推崇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提炼自己的想法,并完成属于自己的一篇文章。
  另外,“直面人生”这个话题对于现在学生的作文训练有着很现实的意义。现在的学生都处于一种物质极大丰富,不必担心温饱问题的时代,人生也没有大起大落,一帆风顺。文章中所述说的种种厄运和苦难,学生对于这些没有体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去表达自己面对这些苦难时的想法,并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最后,教师结合具体的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去反思社会现状。
  总之,专题整合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十分巨大,这种专题整合不仅对教师教学有极大的帮助,还能让学生可以更好更系统地进行学习,从而让语文教学闪耀理性的光芒。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有没有模式?如果有模式,那么能否体现我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呢?——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势必困扰着一大批有志于高中语文课改的一线教师。因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教定学被奉为圭臬,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师生深受煎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不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
古语有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语文和德育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项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學中需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的常识是远远不足的,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学需倡导以文育人,运用高中课本中的经典名篇,深入发掘其中的人文精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期刊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的选文,以一条小狗的命运,反映出巴金先生敢于讲真话,勇于自我解剖与忏悔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不仅在于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和作者强烈的情感,还在于文章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下面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两处细节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小孩要杀狗”的背
期刊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近几年来,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不在少数,为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散文教学。散文因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导致它不像小说一样浅显易懂,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注重情感朗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
期刊
散文化的《边城》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一篇必选课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笔者所带的班级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沈从文比较陌生,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于是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教学的切入点宜小,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翠翠的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
期刊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表
期刊
现代著名学者、“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过所谓现代诗歌的“三美”主义,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这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标准,也适用于其他文学体裁,如果联系到议论文的写作上也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标准。如“音乐美”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内容充实,行文有节奏;“绘画美”可以说是议论文语言与辞藻的应用;而“建筑美”当然可以归为文章的构思与节奏。在高考阅卷中,阅卷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行文结构,
期刊
鲁迅先生认为:“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微小的细节、平淡的经历和纷繁的社会几个方面细致观察,从而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为后续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于细节处见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
期刊
纵观高三的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阅读常常使得教师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将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和相关知识如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强加给学生。直奔解题而来的文本阅读方式忽视了文本的审美特征,导致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越来越弱。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平等对话的过
期刊
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词是其中比较独特的组成部分,它文辞典雅、意境优美,如果教学得法,学生是乐于接受的,有些学生甚至可以主动地寻找一些作品来欣赏。可若教师没能给予合理的引导,则学生的欣赏很有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方向错误的。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留意,从诵读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诗意境界。  一、以诵读为出发点  在诵读引导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下述内容,其一是帮助学生在诵读前理解文本,此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