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应多元有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j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不仅道出阅读是一项神奇的思维活动,也启示我们阅读成果应该是多元的。然而,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无源性解读、单一化解读与失度性解读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偏离了作者的创造,也制约了学生阅读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确立多元化思想,将立足点放在作者创造和读者再创造上,在尊重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再创造,构建有价值、有效率的多元解读格局,提升学生阅读思维的高度与深度。
  下面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简要阐释。
  一、以本为本,整合作者创造多元信息
  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路径。然而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脱离作者创造本初、缺乏再创造的文本解读形式,或就文本论文本,造成文本解读与作者创造的脱节,浮于表面,也导致学生阅读思维的异化。因此,教师实施多元解读,必须坚持“以本为本”,使多元解读深深地扎根于文本,这样学生的多元解读才有依附,才能尊重作者创造,保证学生多元解读方向与价值取向,提升多元解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尊重作者创造信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見,文本创造是作者在时事触动下思维冲动的成果。文本要实现多元而有度的解读,必须尊重作者所在时代,全面整合写作背景,才能使学生的解读再创造紧紧围绕作者的创造,消除学生再创造与作者创造的时代隔阂感。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在自主预习环节,我引领学生整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郁达夫为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段“悲凉”的生活经历,无形地渗透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作者描写的“悲凉”不仅仅是于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作者整个的人生感受。由于尊重作者创造信息,教学保证了学生多元解读方向与价值取向。
  2.吟诵整合文本信息
  坚持以本为本的多元解读,需要我们透过文本语言载体,全面掌握文本信息。吟诵是一个有效路径,我们要善于以读促解,以读生疑,使文本解读立足于作者的创造与学生的再创造之间。
  对于《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在设计吟诵时,我采用多重吟诵的方式:
  第一,导读调动学生积累。
  学生吟诵古诗词中吟咏秋天的诗句,在调动学生文化积累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秋的多元感悟。
  第二,图乐助读初步感知。
  幻灯片配秋天之景,以《秋蝉》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在吟诵中感悟情味,并按图索文,找出展示景象对应的文中语段,进而对全文框架形成整体认识: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绘秋姿,渲染秋之意境等。
  第三,晒读赛读触摸情意。
  晒读初步展示学生自主朗诵的成果,形成学生自我对文本的解读;赛读以小组为单位,促进小组范围内的解读互动,进而逐步深入本文之情,体悟到作者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潜藏的感伤、落寞、悲凉与眷恋、怀念等复杂的情感。
  吟诵环环相扣,重重深入,一重吟诵,一重境界,一重创造。
  二、以生为本,唤醒学生解读主体意识
  审视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所追求的“标准化”和唯分数至上的功利性,异化了语文文本的多元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致使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创造,不能融入自己的思考,更难以领悟到文本蕴藏的精华,文本解读缺乏活力,制约了文本效应的实现与学生解读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因此,多元有度的解读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在激发学生解读兴趣中引发学生解读期待,在优化活动中丰润学生再创造体验,最终在植入生活中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推动学生再创造的升级。
  1.激发兴趣,引发解读期待
  《故都的秋》由于主观色彩较浓,高中生既有的生活经验不足以支持自身的解读再创造。因此,在文本多元解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解读期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吟诵环节的“导读”设计,还是配图配乐助读、晒读、赛读,都体现出激趣的设计意图。学生在既有的吟咏秋天的古诗词支持下,解读期待被激发,秋天配图又带领学生直观地解读秋天,配乐则从感性层面唤醒学生情感因子,最后通过晒读与赛读,将学生的解读期待推向高潮。
  2.优化活动,丰润解读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可控性,导致文本解读“文静”有余,“动感”不足,这种解读方式不利于学生多元解读过程中的再创造。我们要让语文阅读教学动起来,优化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丰润的体验,从而激活学生解读再创造。
  对于《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绘秋是解读的重点。在绘秋解读设计时,我一反常规解读之法,着眼于一个“绘”字,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描绘秋天的语言,运用美术语言,将文字转化为图文:学生动笔画出五幅图画,并为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等图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可以自主创作,也可以援引古诗句。
  3.植入生活,促再创造升级
  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活水之源。多元有度的解读,需要我们将作者的创造和学生的再创造有机植入生活,为学生再创造觅得活水源泉。
  《故都的秋》在拓展环节,我再次援引了一组吟咏秋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秋风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郡楼》)
  “平常的秋因不同的生活经历,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复杂的感喟,引发无限丰富的情愫。请模仿下面一段话,选取生活中一类人,阐述秋的内涵: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幅水彩画,美丽而落寞;( )笔下的秋是( ),( )。这样的设计,既保持语文味,又使学生再创造既忠于作者创造,又高于作者创造。
  总之,多元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诉求,我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实现有效、有价值的多元解读。从文本特点出发,树立多元有度的文本解读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将解读牢牢立于作者创造与学生再创造,充分发挥文本载体效应,使学生能够热爱阅读,进行见仁见智的解读,从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真正形成。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36400)
其他文献
古语有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语文和德育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项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學中需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的常识是远远不足的,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学需倡导以文育人,运用高中课本中的经典名篇,深入发掘其中的人文精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期刊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的选文,以一条小狗的命运,反映出巴金先生敢于讲真话,勇于自我解剖与忏悔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不仅在于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和作者强烈的情感,还在于文章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下面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两处细节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小孩要杀狗”的背
期刊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近几年来,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不在少数,为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散文教学。散文因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导致它不像小说一样浅显易懂,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注重情感朗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
期刊
散文化的《边城》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一篇必选课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笔者所带的班级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沈从文比较陌生,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于是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教学的切入点宜小,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翠翠的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
期刊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表
期刊
现代著名学者、“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过所谓现代诗歌的“三美”主义,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这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标准,也适用于其他文学体裁,如果联系到议论文的写作上也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标准。如“音乐美”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内容充实,行文有节奏;“绘画美”可以说是议论文语言与辞藻的应用;而“建筑美”当然可以归为文章的构思与节奏。在高考阅卷中,阅卷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行文结构,
期刊
鲁迅先生认为:“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微小的细节、平淡的经历和纷繁的社会几个方面细致观察,从而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为后续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于细节处见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
期刊
纵观高三的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阅读常常使得教师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将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和相关知识如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强加给学生。直奔解题而来的文本阅读方式忽视了文本的审美特征,导致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越来越弱。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平等对话的过
期刊
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词是其中比较独特的组成部分,它文辞典雅、意境优美,如果教学得法,学生是乐于接受的,有些学生甚至可以主动地寻找一些作品来欣赏。可若教师没能给予合理的引导,则学生的欣赏很有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方向错误的。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留意,从诵读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诗意境界。  一、以诵读为出发点  在诵读引导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下述内容,其一是帮助学生在诵读前理解文本,此时
期刊
中学语文对中学生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专题整合如今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中学语文中了。专题整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专题整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整合的意义一般表现在:可以筛选教学的内容,取舍教学的片段,并且可以充分节约教学的资源,还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中学教学的专题整合有两个方面的整合,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要的内蕴的整合,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闪耀理性的光芒。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