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新课程目标,一直是体育教学所探讨的课题。体育教学应加强师生合作、教师合作、学生合作、校际合作、家校合作,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尽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合作中求发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师生合作 教师合作 学生合作 校际合作 家校合作
体育教学中合作行为就是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合作,挖掘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拓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如何有效地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是一项摆在体育教师面前非常艰巨的任务。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产生教学活力、彰显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资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形成多向交流,努力挖掘可利用的具地方特色的体育资源,如在民族民间体育、新兴的体育运动、健康教育专题等课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解读教材来挖掘课程资源,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事实证明,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体育锻炼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合作,提升教学水平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识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教师合作,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动,尤其面对田径训练等综合性高的工作,更需要不同技能水平的教师彼此合作,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可以说,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的一次蜕变。
每个教师充分利用教师彼此之间的合作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和发展自己,是教师成长、成熟、成名的一条很好的捷径。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是集体备课,也可以是专题性研究探讨活动,还可以是教育管理互助、教学资源共享等,只有这样广泛地、多方面地合作,才能使个人的教学更加完美,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教师,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学生。
三、学生合作,实现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教,能够给予学生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一些充分体现团队精神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是培养学生合作和表现合作能力的最好形式。
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向更多人学习的机会,从而有利于他们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校际合作,开展教学研究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学校之间的设施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都不一样,如有的学校球类运动教学开展得好,有的学校田径运动教学是强项,也有的体操类运动位居前列。凭借自身的力量或者借助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培养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需求。
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特色的示范作用,特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教学特色,有利于提升学术氛围,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向纵深发展。进行校际合作,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来解除教师们的奔波之苦,专题网站、QQ、MSN、Email等都应成为教师们开展校际合作的手段,做到“教师不出门,教研合作网上行”。
五、家校合作,推动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校在组织体育比赛活动时应该打破过去开运动会走过场的做法,邀请家长参加,可以开展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体育月”、“体育节”等竞赛活动,将运动会组织成“全民健身型运动会”。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的体育锻炼者汇合在一起,促进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在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持之以恒,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长期坚持下去,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合作行为,归根结底,目的只有一个: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尽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合作中求进步,在合作中求发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莉.课改背景下教师合作教学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7) .
[2]孙晓光.试论合作教学中的“师师合作”[J].山东教育科研,2001(01).
[3]鄂秀春.让课改与快乐同行[J]. 辽宁教育,2005(11).
【关键词】体育教学 师生合作 教师合作 学生合作 校际合作 家校合作
体育教学中合作行为就是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合作,挖掘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拓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如何有效地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是一项摆在体育教师面前非常艰巨的任务。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产生教学活力、彰显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资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形成多向交流,努力挖掘可利用的具地方特色的体育资源,如在民族民间体育、新兴的体育运动、健康教育专题等课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解读教材来挖掘课程资源,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事实证明,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体育锻炼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合作,提升教学水平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识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教师合作,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动,尤其面对田径训练等综合性高的工作,更需要不同技能水平的教师彼此合作,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可以说,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的一次蜕变。
每个教师充分利用教师彼此之间的合作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和发展自己,是教师成长、成熟、成名的一条很好的捷径。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是集体备课,也可以是专题性研究探讨活动,还可以是教育管理互助、教学资源共享等,只有这样广泛地、多方面地合作,才能使个人的教学更加完美,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教师,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学生。
三、学生合作,实现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教,能够给予学生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一些充分体现团队精神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是培养学生合作和表现合作能力的最好形式。
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向更多人学习的机会,从而有利于他们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校际合作,开展教学研究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学校之间的设施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都不一样,如有的学校球类运动教学开展得好,有的学校田径运动教学是强项,也有的体操类运动位居前列。凭借自身的力量或者借助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培养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需求。
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特色的示范作用,特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教学特色,有利于提升学术氛围,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向纵深发展。进行校际合作,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来解除教师们的奔波之苦,专题网站、QQ、MSN、Email等都应成为教师们开展校际合作的手段,做到“教师不出门,教研合作网上行”。
五、家校合作,推动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校在组织体育比赛活动时应该打破过去开运动会走过场的做法,邀请家长参加,可以开展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体育月”、“体育节”等竞赛活动,将运动会组织成“全民健身型运动会”。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的体育锻炼者汇合在一起,促进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在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持之以恒,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长期坚持下去,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合作行为,归根结底,目的只有一个: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尽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合作中求进步,在合作中求发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莉.课改背景下教师合作教学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7) .
[2]孙晓光.试论合作教学中的“师师合作”[J].山东教育科研,2001(01).
[3]鄂秀春.让课改与快乐同行[J]. 辽宁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