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思考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陕西省的高等师范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新闻专业。它们已经成为陕西新闻战线和梯队里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发展势头和潜力很大。然而,检视各个学校新办新闻专业的现状,让人在充满信心、备受鼓舞的同时,不得不为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忧心。尤其是西安外围薄弱院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新办新闻专业发展瓶颈问题
  
  新办专业缺少足够的实训平台。新闻专业是术科专业,“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七分采三分写”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实习训练,给学生多多创造练笔和与社会碰撞摄取新闻素材的契机。然而我们注意到,由于体制和认识的原因,有关机构给新闻专业学生创造的实训机会还不是很多,甚至教学设备也严重缺乏。
  在高校,宣传部门和主体教学部门各有分工,各自拥有自己的资源和话语权。在许多薄弱学校,党的宣传部门往往掌握着校报、广播室、电视演播中心等舆论硬件设备,由于人手缺乏、条块分割等原因,或者搁置,或者弃用,平时很少使用或者未能充分使用,根本不进行人员培训、选拔,紧要时刻才找人“救火”。新闻专业学生缺少“练武”的机会,只能待在教室里想新闻,听老师讲新闻。学生实习更是问题多多。
  师资力量还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全国新闻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许多学校当年几乎都是只有一两个专职新闻(写作)教师或者只有少数有报社工作经验的人员申报了新闻专业,其他教师都从中文或相关专业借调。一个专业老师教四五门专业课是经常的事情,导致有些教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就是一片嘘声:“呀,老师,怎么又是你呀!”在西安外围学校,开设选修课主要是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而现在各个学校的新闻教学科研骨干基本上是近年毕业的新闻学研究生,大多属于未定职或低级职称人员。而且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落后,再加上大部分薄弱院校片面重视引进人员的学历层次,没有考虑到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大批高校紧缺的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没有相应学历的新闻业界人士不能到高校工作。
  
  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发表的载体不足
  
  陕西师大新闻传播学院老院长刘路曾经说过“写作教师要学会做‘三师’:理论师、实践师、教练师”,新闻专业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打铁先须自身硬,教师科研上去了,专业凝聚力、战斗力自然就有了。可是新闻专业教师的科研状况不容乐观,不仅经费极度匮乏,而且科研发表的平台少,导致科研层次低,科研成果少。现在许多薄弱高校还存在着“新闻无学问”的认识,认为新闻是一门应用技术,无须专门的研究,就是教人写新闻稿。新开设新闻专业院校的新闻教师一般很难申请到校级科研课题,没有横向的和纵向的经费来源,新闻教学和研究活动常常处于一种自发和自流的状态,基本上是自选题。如笔者就曾经想带领学生在陕西一些地市城市建设进程中城乡接合部地区进行“火化”问题的调查,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进行;过去笔者也曾带领学生进行过“关中西府地区庙会持存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经费全部自筹。学生也有前往凤翔泥塑民俗村进行陕西家族式企业发展出路的相关调查的打算,都因为缺乏经费而放弃。而且由于新闻方面的论文主要偏重于经验介绍和知识信息传递,学术性不是很强,因此一般的大学学报很难发表。
  目前新闻专业教师的科研状况的确让人忧心。许多老师踏踏实实地做起了教书匠,对新闻科研兴趣不大;许多新闻专业教师因为晋级等的压力,被迫选自己不喜欢的与新闻专业相去甚远的课题来做。因为那些课题发表平台多,只要稍加用心,都可以很快做出成果,而真真正正投身新闻科研的人少之又少。凡此种种,不但影响到新闻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为人才培养有一个基本的指标,就是他的社会生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我们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不论他是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介还是借助现代的电子媒介,这些能力的养成往往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可以说,搞科研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共识。设立在中文大专业之下的新闻专业教师科研压力较大,在许多薄弱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科研已经拖了整个中文系的后腿。虽然新闻科研不一定就是写新闻论文,但是新闻专业教师科研无动力已经成为最大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
  
  积极寻求党和政府的支持。新闻专业主要为党报党刊、各级宣传部门培养后备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宣传战线的稳定和威信。各院校应该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合作,一方面使得物尽其用,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双向受益的目的。同时,因为宣传部门负责校内报刊的申办与管理以及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责,在编辑内部报纸方面可以对新闻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比如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就有一份学生自办的内部报纸《新闻实践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采稿、自己编辑和组版,一级级轮流去办,学生兴趣很大。作为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该报出版9期以来,受到校内各方的关注和好评。同时,新闻专业负责人加强与地方电视台、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沟通,主动和《华商报》等强势媒体合作,积极为学生寻求实践机会。
  结合薄弱院校面向国内各省份招生的实际,积极提倡自主实习。选报新闻专业的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各种社会关系,和生源地新闻媒体有着相对密切的接触。能够在自己家乡的新闻单位实习,各方面条件都很便利。同时,让学生回原籍实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薄弱学校的办学压力,为本省节省了有限的新闻资源。这就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争取学生生源地新闻单位的支持,加上学校再采取一些刚性的政策制约措施,堵塞“教学实习”变为“盖章实习”的漏洞,相信学生的新闻敏感和动手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全省实现新闻师资资源共享,老牌学校应该作出示范。现在,各薄弱学校都在加强自身师资力量建设,除选派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外,还采取比较优厚的待遇吸引外来人才。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名校新闻毕业生备受青睐。应该指出的是,老牌学校的新闻专业建设比较有成效,应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指导,在相关机构的协调下,尽可能实现省内师资资源共享。
  开辟新的研究平台,提升薄弱学校新闻专业师生的社会贡献率。教学是船,科研是帆。传统的“新闻无学问”观念可以寿终正寝了。21世纪是传媒时代,新闻传媒的样式五花八门,新闻传播的方式丰富多彩,新闻产业的种类名目繁多,新闻市场的竞争与日俱增。这里面的学问,已非昔日可比。新闻专业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不仅是“研究型社会”的需要,更是新闻学科规律及学科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党报党刊、各相关部门应该扶持薄弱院校新闻事业的发展,克服“大树底下不长苗”的危险。
  陕西新闻界媒体众多,报刊林立,可是纯粹的新闻专业期刊很少。这么多的新闻专业,有限的发表平台,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寻求和省外有影响的刊物合作,以团队形式集中展开科研攻坚,已经成为突围的最好形式。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资源是各个薄弱院校最大的财富。不管哪个层次的高校,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大批在各个媒体或重要行政岗位工作出色、掌握一定话语权的校友。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都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充分联络、充分利用,力争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发表园地、发展机会,不断提高新闻专业的社会贡献率。
  在教学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新闻调查文体写作的教学和科研。争取政府以调查报告形式结题的各类课题是改善新闻专业科研困境的好方法。事实证明,只有与国家和地区建设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新闻专业科研才能做大做强。
  回顾30年来陕西新闻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坎坎坷坷,一路走来。陕西各开办新闻专业的高校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薄弱院校新办专业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挑战无限,潜力无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在整个陕西新闻事业一盘棋的理念指导下,克服了发展瓶颈问题的薄弱院校新闻专业,必将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和张力,为陕西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全省新闻界年度作品最高奖——第二十五届(2007年度)河南新闻奖(报纸部分)共有包括文字作品、新闻摄影、新闻专栏、新闻漫画、报纸副刊、报纸版面、网络新闻等在内的304篇(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2篇,一等奖64篇(件),二等奖95篇(件),三等奖133篇(件),新闻专栏10件。综观全部获奖作品,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集中展现了我省2007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积极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替代“斗争”或“工作”,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改变,也意味着党和政府将使反腐倡廉工作常态化,体现了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高度重视。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腐败严重破坏了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侵蚀了社会道德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
期刊
2006年,滨海新区被确认为中国第二个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区,天津被明确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机遇。之后的5年内,天津城市建设投资达到7000亿元,全世界数以万亿的资金将进入天津市场。2008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开放措施。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大力支持的经济发展特
期刊
采访技巧是记者安身立命的基本手段。正问、侧问、反问、设问、追问……《新闻采访学》不但适合新入伍的年轻记者学习,对于各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更是开启心智、解渴管用的教科书。不过,就算新闻专业的科班生,在学校学了同样的知识,实际工作起来结果却会大相径庭。有人苦于找不到新闻线索,采访中经常遭到拒绝,或采访不到有用的信息,稿子写不深、写不了等;而有人却天天有“新料”,大稿有思想,小稿有看头。其差异在于,
期刊
现状需要新的“观看之道”    随着大众阅读习惯从“深读”向“浅读”转变,阅读趣味从“读文”向“读图+读标题”转变,“报纸信息的视觉化和利用影像来构成版面刺激阅读”已经成为新的办报理念。①  当大量新闻图片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当人们对外部世界新闻事件中心的关注变成对新闻摄影的“凝视”,人们观看到的现实便已被蒙上一层隐蔽未明的“假性事实”。2008年的中国新闻摄影界可谓风波不断,从“周老虎”、
期刊
新闻纸涨价 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如果没有纸张,报社拿什么印刷报纸、出版报纸?”这个问题在10年前(上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个伪命题,但2008年这一年,许多报社真的面临“等米下锅”的困境。  10年前新闻纸的价格是2000元/吨,一份24版的报纸,成本大约是5毛钱。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新闻纸迅速涨价,现在的价格是6000元/吨,是10年前的3倍。现在,同样是24版的报纸,它的成本大约是1.5
期刊
在大众传媒的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对非洲难民、贫民窟的穷人、城市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报道,在报道中,我们或同情、或怜悯、或鄙视,却很少有人尊敬这类人。因为这些人属于弱势群体,自身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是需要帮助或救助的对象,因此,他们很少受到公正的对待。作为媒体也是如此。媒体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的窗口,引领着人们的目光去看人生百态,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某个事物的认知,都是通过媒体获得的。  我们经
期刊
“体育”是“舶来语”,可它在中国却源远流长。先人在劳动和战斗间隙将体育独立出来,使其作为一种文化被赋予游戏、竞技、强身和教育的功能。  通过对文物资料中关于传统体育内容的梳理,可以将我国的传统体育分为射箭、球类运动、武艺武术、田径、练力与举重、角力与摔跤、水上运动、棋类活动等14大类,而每一大类的体育运动又可细分为许多小项,比如射箭运动中就有习射、射侯、战射、弋射、弩射、猎射等;而棋类活动则可分为
期刊
中国近代报人命运多舛,前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后有刘煜生、史量才、杜重远,一个个为坚持报人之独立性而献身,唯张季鸾功成业就,寿终正寝,葬礼之豪华隆重,为民国报史上第一人。何也?是因他能把报人之独立性与生存性有机结合起来而已。    早期报人独立性的惨痛探索    辛亥革命前,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报业活动,或宣传变法,或宣传革命,或维护政府,无不把报业作为党派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随着中华
期刊
英国女作家伊·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一文里认为,一个好的小说家必须要会说故事,而好的故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它是简单的。这里的简单是指一个作家在选择故事上的简单。二、要引起读者的兴趣。故事讲的一定是我们感到重要的、感到极端重要的问题,是你我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三、一个好的开头。从这个开头可以让读者看到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好的故事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在电视频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条好的电视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