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各地建立交易所的热潮,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向地级市、县级市蔓延。它们的出现,有着流动性泛滥的土壤,有着实体经济投资难的背景,有着地方政府对金融中心的诉求,有信息物流配送不畅的环境,也有商品自身金融化的冲动。交易所,一种对信息、物品进行交易的平台,正在国内野蛮生长。中国交易所太乱了。
交易平台 野蛮生长
目前,散落于全国各地的交易所超过300家,交易品种超过百种,不仅有稀贵金属、艺术制品、金融资产、股票股权,还包括农副产品、医药产品。在一些地方,就连国画、丝绸、大蒜、人参果、红辣椒,都成为了交易所的“主营业务”。
各地交易所名义上为交易所,实际上它们的“血统”有很大差别。性质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有地方政府支持、也有小企业单干;有“小打小闹”的、也有努力建成国际定价中心的。
在交易浪潮中,最为惹眼的当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贵金属交易所。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与艺术品、贵金属价格高涨有关。在区域振兴规划推动下,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组建如火如荼;很多地方政府都想搞一个交易所,其心态是:趁还没人监管,赶紧先试起来,抓住“占坑”效应,有错以后再说。
目前,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低调发行了第一个艺术品资产包。大连和厦门均表示要筹建文交所,江苏省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于年内在南京成立,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举行开业庆典,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开市,湖南稀贵金属交易所宣告成立。重庆、成都也有设立“稀贵金属交易所”的计划。一些已成立的贵金属交易所,如位于江苏无锡的“中国不锈钢交易所”等,纷纷扩大市场热门品种,甚至将白银交易纳入其中。
在各地区域经济规划的带动下,金融资产交易所有爆发之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大连、河北等地均成立了金融资产交易所。厦门和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厦门设立海峡金融资产交易所。
在一些中心城市,交易所的数量更是琳琅满目。在林权交易方面,先后出现了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一些县城也在挂牌成立林权交易所。
地方政府 盲目跟风
地方政府,都在谋划着把本地区建成某种交易品种在全国的定价中心,根本没有考虑当地的资金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想清楚交易所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盲目跟风”。交易所没有严格的门槛,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一些没有完善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的交易所,容易成为资本寻租对象。
在媒体密集的曝光和质疑之声下,“艺术品份额交易”这个原本生僻的词汇,现在已不算太过陌生。所谓艺术品份额类交易,是指把艺术品产权拆分为一定份额,在文化产权交易所平台上进行的公开上市交易。“艺术品交易”的基本原理与公司股票相仿:艺术品资产包拆分—— 一级市场出让——二级市场交易——退出。
尽管天津文交所备受质疑,其他省市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仍然遍地开花。最受瞩目者当属郑州文交所,在几个月欲言又止的“静默期”后,这个神秘的资本竞技场开始初露真容。郑州文交所经历的是一个典型的从“创新—碰壁—变革”的案例。
郑州文交所推出的首批份额产品《蓝田泥塑》、《王铎诗稿》和《全辽图》,均受到了资本的追捧。就在火爆认购当日,国家文物局致函河南省文物局,指出依据《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规定,销售《王铎诗稿》、《全辽图》涉嫌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要求河南省文物局予以调查核实,并及时反馈。
文交所为新生事物,法律的适用问题等诸多层面,至今仍无下文。关于涉嫌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问题,文交所正在全力解决之中。郑州文交所因“艺术+金融”的特殊身份,从一出生就不是风平浪静,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应该按照发展经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原则去创新,这是文交所的最高理念。
据了解,天津文交所在7月重开交易之后,发行新产品势头正猛。7月15日,《生命百合》和《翡翠珠链》两件作品开始申购;7月21日,第三批先发行的两件份额化产品《荷风千秋》和《翡翠龙璧》首次上市交易,涨幅均超40%。然而,新产品的代理商身份却出现谜团。
“野蛮生长” 原因分析
流动性过剩和市场内在需求,催生了交易所火爆。归根到底是流动性过剩,做实业不容易赚钱。以产权交易市场为例:企业国有产权、文化产权、农村产权、技术产权、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虽说都是大产权范畴,但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监管、许可,本可作为某类交易品种的事,部门的“条条”都要求设立专门的交易机构对口,交易所能不泛滥吗?
在防止通胀预期的大环境下,监管层要求正规的期货交易所限制投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例如:提高保证金、恢复征收双边手续费、加大合约单位等,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投机氛围。规范的市场门槛不断加高,让不规范的新市场有了泛滥的机会。
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也是各地交易所纷纷上马的原因。这些交易所成立的背后,自然有着地方政府强烈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市场,因为交易所的设立可以形成聚集效应,不仅能吸引巨大的资金流,而且如果交易所做大,对相关的仓储、物流等行业都有益。
作为一个新的金融创新项目,国内交易所的设立,面临着法律监管空白,“没人管”——没有明确的市场管理主体。这类市场,既不属于有形现货批发市场,也不属于期货市场,属于“三不管”地带,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和管理。“没法管”——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这类市场,只有2003年修订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的国家标准,仅从技术角度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进行规范,没有针对这类市场的特性,从市场监管角度制定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实际是无法可依。
国家针对期货和证券交易所的设立,要求必须由证监会批准。但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地方政府成立现货、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需要哪个层级的监管部门审批,交易所自批自建不能说是违法违规。这类市场发展10年了,没有非常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予以规范。
未来命运 细化整顿
整顿“交易所热”时,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要从治理结构和交易模式上进行细化的整顿。面对交易所泛滥的情况,监管层开始发力。实际上从2010年3月底开始,央行就对全国各地出现的交易所泛滥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于此次调研的内容,监管层也是想从各地在建立交易所目的以及目前设立的机构、股权、交易规则等方面了解情况。
各地积极筹办各类交易所是好事,这可以让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定价效率也更高。但问题是,某些不应该交易的东西也参与交易了,这就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反成为投机商套现的场所。因此,什么样的要素能够进入交易所进行交易,要分清楚。
监管层担心的是,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产权交易,问题不大;如果要把交易品种及规则,按照A股的操作方式进行证券化,就需要注意风险。毕竟,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像医疗药品为交易品种的交易所,如果涉及的投资者过多,就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此外,这些要素交易,是否能够防止出现市场操纵行为,也不好说。
据称,监管层正在制定对交易所内的份额交易,不能超200份上限的规定。一家地方交易所人士称,200份的上限,能有效地将交易所业务规范,在一般的产权、股权转让平台上,使那些依靠散户投机生存的交易所,失去生存空间。
关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被勒令停止交易的交易所,怎样做好善后处理,也是中央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透露,因为涉及到投资者利益,最后很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按一定价格回购交易标的,为出现问题的地方性交易所埋单。
人们期待,中国交易所早日稳步、健康发展。
交易平台 野蛮生长
目前,散落于全国各地的交易所超过300家,交易品种超过百种,不仅有稀贵金属、艺术制品、金融资产、股票股权,还包括农副产品、医药产品。在一些地方,就连国画、丝绸、大蒜、人参果、红辣椒,都成为了交易所的“主营业务”。
各地交易所名义上为交易所,实际上它们的“血统”有很大差别。性质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有地方政府支持、也有小企业单干;有“小打小闹”的、也有努力建成国际定价中心的。
在交易浪潮中,最为惹眼的当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贵金属交易所。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与艺术品、贵金属价格高涨有关。在区域振兴规划推动下,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组建如火如荼;很多地方政府都想搞一个交易所,其心态是:趁还没人监管,赶紧先试起来,抓住“占坑”效应,有错以后再说。
目前,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低调发行了第一个艺术品资产包。大连和厦门均表示要筹建文交所,江苏省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于年内在南京成立,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举行开业庆典,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开市,湖南稀贵金属交易所宣告成立。重庆、成都也有设立“稀贵金属交易所”的计划。一些已成立的贵金属交易所,如位于江苏无锡的“中国不锈钢交易所”等,纷纷扩大市场热门品种,甚至将白银交易纳入其中。
在各地区域经济规划的带动下,金融资产交易所有爆发之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大连、河北等地均成立了金融资产交易所。厦门和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厦门设立海峡金融资产交易所。
在一些中心城市,交易所的数量更是琳琅满目。在林权交易方面,先后出现了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一些县城也在挂牌成立林权交易所。
地方政府 盲目跟风
地方政府,都在谋划着把本地区建成某种交易品种在全国的定价中心,根本没有考虑当地的资金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想清楚交易所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盲目跟风”。交易所没有严格的门槛,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一些没有完善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的交易所,容易成为资本寻租对象。
在媒体密集的曝光和质疑之声下,“艺术品份额交易”这个原本生僻的词汇,现在已不算太过陌生。所谓艺术品份额类交易,是指把艺术品产权拆分为一定份额,在文化产权交易所平台上进行的公开上市交易。“艺术品交易”的基本原理与公司股票相仿:艺术品资产包拆分—— 一级市场出让——二级市场交易——退出。
尽管天津文交所备受质疑,其他省市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仍然遍地开花。最受瞩目者当属郑州文交所,在几个月欲言又止的“静默期”后,这个神秘的资本竞技场开始初露真容。郑州文交所经历的是一个典型的从“创新—碰壁—变革”的案例。
郑州文交所推出的首批份额产品《蓝田泥塑》、《王铎诗稿》和《全辽图》,均受到了资本的追捧。就在火爆认购当日,国家文物局致函河南省文物局,指出依据《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规定,销售《王铎诗稿》、《全辽图》涉嫌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要求河南省文物局予以调查核实,并及时反馈。
文交所为新生事物,法律的适用问题等诸多层面,至今仍无下文。关于涉嫌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问题,文交所正在全力解决之中。郑州文交所因“艺术+金融”的特殊身份,从一出生就不是风平浪静,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应该按照发展经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原则去创新,这是文交所的最高理念。
据了解,天津文交所在7月重开交易之后,发行新产品势头正猛。7月15日,《生命百合》和《翡翠珠链》两件作品开始申购;7月21日,第三批先发行的两件份额化产品《荷风千秋》和《翡翠龙璧》首次上市交易,涨幅均超40%。然而,新产品的代理商身份却出现谜团。
“野蛮生长” 原因分析
流动性过剩和市场内在需求,催生了交易所火爆。归根到底是流动性过剩,做实业不容易赚钱。以产权交易市场为例:企业国有产权、文化产权、农村产权、技术产权、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虽说都是大产权范畴,但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监管、许可,本可作为某类交易品种的事,部门的“条条”都要求设立专门的交易机构对口,交易所能不泛滥吗?
在防止通胀预期的大环境下,监管层要求正规的期货交易所限制投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例如:提高保证金、恢复征收双边手续费、加大合约单位等,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投机氛围。规范的市场门槛不断加高,让不规范的新市场有了泛滥的机会。
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也是各地交易所纷纷上马的原因。这些交易所成立的背后,自然有着地方政府强烈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市场,因为交易所的设立可以形成聚集效应,不仅能吸引巨大的资金流,而且如果交易所做大,对相关的仓储、物流等行业都有益。
作为一个新的金融创新项目,国内交易所的设立,面临着法律监管空白,“没人管”——没有明确的市场管理主体。这类市场,既不属于有形现货批发市场,也不属于期货市场,属于“三不管”地带,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和管理。“没法管”——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这类市场,只有2003年修订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的国家标准,仅从技术角度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进行规范,没有针对这类市场的特性,从市场监管角度制定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实际是无法可依。
国家针对期货和证券交易所的设立,要求必须由证监会批准。但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地方政府成立现货、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需要哪个层级的监管部门审批,交易所自批自建不能说是违法违规。这类市场发展10年了,没有非常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予以规范。
未来命运 细化整顿
整顿“交易所热”时,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要从治理结构和交易模式上进行细化的整顿。面对交易所泛滥的情况,监管层开始发力。实际上从2010年3月底开始,央行就对全国各地出现的交易所泛滥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于此次调研的内容,监管层也是想从各地在建立交易所目的以及目前设立的机构、股权、交易规则等方面了解情况。
各地积极筹办各类交易所是好事,这可以让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定价效率也更高。但问题是,某些不应该交易的东西也参与交易了,这就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反成为投机商套现的场所。因此,什么样的要素能够进入交易所进行交易,要分清楚。
监管层担心的是,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产权交易,问题不大;如果要把交易品种及规则,按照A股的操作方式进行证券化,就需要注意风险。毕竟,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像医疗药品为交易品种的交易所,如果涉及的投资者过多,就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此外,这些要素交易,是否能够防止出现市场操纵行为,也不好说。
据称,监管层正在制定对交易所内的份额交易,不能超200份上限的规定。一家地方交易所人士称,200份的上限,能有效地将交易所业务规范,在一般的产权、股权转让平台上,使那些依靠散户投机生存的交易所,失去生存空间。
关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被勒令停止交易的交易所,怎样做好善后处理,也是中央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透露,因为涉及到投资者利益,最后很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按一定价格回购交易标的,为出现问题的地方性交易所埋单。
人们期待,中国交易所早日稳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