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将细节作为调度、控制的“机关”,以此操纵着整个教学进程。他曾经说过:“凡是讲到重要的、关键的地方,我总是组织一下教学,有时是提个醒儿,有时只是说一声‘同学们’,有时则什么也不说,只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学生。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其实都是一种艺术。”(《教海漫记》)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呢?于永正老师运用的是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
运用有声语言是指老师运用语气的变更、语速的变化、语音的高低等调控教学。如教学《全神贯注》,引导学生朗读时,于教师提醒学生说:“‘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
然后又是多次鼓励、提示学生注意——
“千万别紧张!”(转慢)
“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转轻)
“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转缓)
“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强调)
“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升高)
以上是于永正老师从朗读一段话这个细节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掌握朗读的方法,进而提高朗读的技巧与水平。这是运用有声语言调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实例。
运用无声语言是指借助体态语向学生传递信息、调控教学。心理学家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如微笑、亲切的面容,或板着面孔,手掌朝下向侧面一伸,在课堂上都寄托着丰富的心里话,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于永正老师经常运用“走、站、停”三个动作表示让学生“停止读书”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于永正老师善于借助自己的体态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他笑对学生,不发脾气,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作提示。
“一次上阅读课,朱涛向我暗示:他的同桌孙建军睡着了。我立即示意别惊醒他,让他睡。与其让他混混沌沌地听,不如让他睡足觉,养足精神,把下面的课上好。同时,我压低了讲课的声音。此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孙建军每次见到我便笑。这笑的意思大概只有我能读懂。”
于永正老师先是向朱涛同学友好示意(无声语言),别惊醒他的同桌,然后压低声音(有声语言)调控教学。这一小小的细节处理得极富人情味:既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教师说:“用眼睛说话,用体态语说话,可少费许多口舌,会让人觉得老师沉稳,会使课堂干净。”但更多的是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有机配合,同时调控着课堂教学。如《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运用一个“拉”的动作细节,夸张地解释“扯”的意义,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于永正老师边趣说边动作,运用“归谬法”产生了教学风趣,让全班学生在捧腹大笑中理解了“扯”的正确词义,可谓用心良苦。再如:
有一次,于永正老师布置学生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永正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永正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你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例中,于永正老师不仅在教学中引入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还非常细致,甚至不阻挡任何学生,并且在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不管他做得好还是不好)的背后轻轻地“推”一把,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得更快。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理念。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看看他的表情,品味他的体态语言,欣赏他的课堂教学艺术,就会发现他善于抓住细节组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校正、强化、调控、激励,他时而面带惊奇之色,时而眼含关爱之意,时而口出赞扬之声,可以说他的举手投足都有“戏”……■
运用有声语言是指老师运用语气的变更、语速的变化、语音的高低等调控教学。如教学《全神贯注》,引导学生朗读时,于教师提醒学生说:“‘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
然后又是多次鼓励、提示学生注意——
“千万别紧张!”(转慢)
“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转轻)
“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转缓)
“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强调)
“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升高)
以上是于永正老师从朗读一段话这个细节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掌握朗读的方法,进而提高朗读的技巧与水平。这是运用有声语言调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实例。
运用无声语言是指借助体态语向学生传递信息、调控教学。心理学家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如微笑、亲切的面容,或板着面孔,手掌朝下向侧面一伸,在课堂上都寄托着丰富的心里话,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于永正老师经常运用“走、站、停”三个动作表示让学生“停止读书”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于永正老师善于借助自己的体态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他笑对学生,不发脾气,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作提示。
“一次上阅读课,朱涛向我暗示:他的同桌孙建军睡着了。我立即示意别惊醒他,让他睡。与其让他混混沌沌地听,不如让他睡足觉,养足精神,把下面的课上好。同时,我压低了讲课的声音。此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孙建军每次见到我便笑。这笑的意思大概只有我能读懂。”
于永正老师先是向朱涛同学友好示意(无声语言),别惊醒他的同桌,然后压低声音(有声语言)调控教学。这一小小的细节处理得极富人情味:既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教师说:“用眼睛说话,用体态语说话,可少费许多口舌,会让人觉得老师沉稳,会使课堂干净。”但更多的是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有机配合,同时调控着课堂教学。如《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运用一个“拉”的动作细节,夸张地解释“扯”的意义,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于永正老师边趣说边动作,运用“归谬法”产生了教学风趣,让全班学生在捧腹大笑中理解了“扯”的正确词义,可谓用心良苦。再如:
有一次,于永正老师布置学生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永正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永正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你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例中,于永正老师不仅在教学中引入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还非常细致,甚至不阻挡任何学生,并且在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不管他做得好还是不好)的背后轻轻地“推”一把,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得更快。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理念。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看看他的表情,品味他的体态语言,欣赏他的课堂教学艺术,就会发现他善于抓住细节组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校正、强化、调控、激励,他时而面带惊奇之色,时而眼含关爱之意,时而口出赞扬之声,可以说他的举手投足都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