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 求新求美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ui19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几乎都是意蕴丰富、千古流传的精品,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文言语感,无法突破文字外壳进入思想内容深层。因此,培养文言语感对古诗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感的获得要靠学生长期的语文实践,在反复吟咏中领会文(诗)意。文言语感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词句大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停顿是培养语感的第一步;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培养语感的第二步;在诵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感受领悟是语感训练的最高境界。语感训练的第一步目标比较容易实现,要达到语感训练的第二步、第三步目标,就必须重视对内容的分析梳理。如李白的《将进酒》,全诗在感情上大起大落,豪放中现低沉,愤激中含洒脱,真实地再现了作者满怀雄心壮志而又怀才不遇的痛苦矛盾心情。为了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使学生对诗歌有深刻的感悟,就必须通过指导其反复诵读来完成。在简介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后,先让学生读准字音以及节奏停顿。然后帮助学生梳理出诗人感情起伏脉络,使他们在朗读中逐步找到语感。开首四句由黄河东流入海不复回的情景联想到人生苦短、时光流逝。境界开阔,极具气势,诗人感情仿佛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在朗读时要声情并茂,使人闻之慷慨生悲。以下六句由友人相聚宴饮而一扫悲意,极度洒脱自信,要读得掷地有声、豪气冲天。诗的后一部分,诗人借酒消愁却无法抑制心中的不平愤激之情。“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使诗人对豪门贵族的否定,充盈着满腹不平之气。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出诗人失意无奈和旷达豪放相交织的复杂感情。当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起伏后,就能自然而然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体验,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达到语感训练的第三步。
  
  二、古诗文教学应力争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的内容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东西,而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觉得难以理解接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古诗文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文学形式方面,都和现代人有一定的距离。想方设法赋予古诗文一定的时代感,拉近时间的距离,以便学生“亲近”,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努力的方向。如教《五柳先生传》一文时,可以给学生以现代观念评价五柳先生,用“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否定其性格中不思进取的消极方面,用“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肯定其性格中追求自由解放的一面。这样,使学生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古诗文教学应该突出一个“美”字,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在古诗文教学中倘若能融入更美的因素,就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典文学艺术殿堂。为了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突出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美
  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也是传送情意的极好手段。尤其是一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受,除了反复朗诵是难以领悟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超时空感受,“夕阳”时分游子的天涯断肠,“行路难”的无奈悲叹等,皆需要朗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要是学生能在朗读中体会到美,就一定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注入自己的感情。
  ②在想象中体会意境美
  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大都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有限的意象在大脑中扩展补充,进而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古诗文的意境美。例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一词,词中有景,景中有情,展现了一种苍茫悲凉的意境。边塞的秋天分外荒凉,目送大雁南归,激起驻守边防的将士心中多少难言辛酸。“四面边声连角起”一语,从听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把塞外荒凉的景象生动地描画了出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手段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心中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情的深秋戍边图,深入感受体会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③在吟诵中感受音乐美
  在古诗文学习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无疑是学习诗歌的重要内容。好的诗歌总是将音乐性与诗人内在情感相融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写词人心情寂寞,似有所失,茫然寻觅精神慰藉的心理状态。而寻觅的结果呢?依然是空空无人,一片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写词人忧愁悲伤。因此,从诗的外形来看,叠字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效果,而从词章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来看,这短促抑郁的声调传达的正是词人凄凉的心绪。
  总之,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鉴赏能力;深入挖掘钻研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语文教学达到“新”与“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蔡明、米学军主编.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蔡明、曹国旗主编.文学作品导读,语文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其他文献
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为全国版高中、江苏版初中和全国各地的职业高中所选用,然而对文中“手自笔录”一句,各种版本都解释为“亲自用手抄写”。这里的“自”,解释为“亲自”,显然是望文生义,是错的。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自”,《说文解字》解释为:“鼻,象鼻形。”(说文解字·说文四上,74页)“自”,在古代一般作为连词使用,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由此引为表示原因的连词,如《易·需》中
期刊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沙”字。从先秦到宋朝,乃至到今天,都没有“沙洲”的含义。作者如果要强调处所,连同下句就应该写成“沙洲白鸥翔集,水中锦鳞游泳”。作者没这样写。也没写成“白鸥翔集”,与下旬“锦鳞游泳”词性相对,构成对偶句。可见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处理文道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泛指语文的表达形式,“道”泛指语文的思想内容。语文里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正好说明“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首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谓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但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实际的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重视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
期刊
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承载了多少“语”的深邃,多少“文”的飘逸!师生徜徉在语文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或欣喜或悲伤,或淡泊或癫狂,或收获多多或遗憾重重。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涛下,语文教师更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期望在语文课堂的大舞台上舞出一个又一个的绚烂和精彩。在不可改变的体制局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格中,语文教师更愿坚持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圆满而融通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一
期刊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都以《随笔集》而著称,他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蒙田和稍晚时候英国的培根。蒙田的《随笔集》思想内容丰富,下笔气平心和,不加雕饰,是一本貌似寻常而实质不同凡响的著作。培根集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他的《随笔集》无疑是受到蒙田的启发和影响,但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可谓是生活的教科书。长期以来,两位作家及其作品都有过很多争议,但时间证
期刊
摘 要: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以提高效率。如可把单一讲授分解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写作课等,从而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强化素质 教学板块    高中语文教学是九年制语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又面临着高考的检测,这无疑会对
期刊
一、学生平时作文情况简析    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能用陈词滥调应付一番。如写事,学生常常会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写人时,不是写抵住肝部忍痛为学生讲课的老师,就是写皱着眉头思索题目的同学;成年人的外貌一概是白发、皱纹;青少年则通常是苹果似的圆脸、忽闪闪的大眼睛。写议论文,论据总忘不掉居里夫人、雷锋叔叔。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和写法。  这种现象的形
期刊
对高考文言文板块的失利,我们往往容易归结为考前复习的不扎实。其实有时这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有些冤枉的,因为应试能力和方法的欠缺,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文言阅读的最后一题,它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学生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如何才能驱虎降魔、直捣黄龙?在这里,我们对它进行透视解析,希望得到破解的端倪。  最后一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言内容与观点能力的,其考查方式常常是在大体正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语文教师必须建立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我们知道,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倡导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