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的交互-建构学习方式汲取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者的成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理论根据、特征和实现条件等方面对“交互-建构”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建构主义;交互-建构学习
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中明确提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由此可见,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便成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思考着,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呢?在此,我提出了“交互-建构”学习方式,并以此理念指导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
1 学习的理论根据
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接受学习理论中,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另一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这两种学习理论无不给予教育者深刻的启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除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方式外,还应有另外一种汲取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者的成分的学习方式,且称之为“交互-建构”学习方式。
2 学习的概述
通过实践,我对交互-建构学习做出这样的阐述:交互-建构学习是指在一个问题(主题或话题)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多个个体(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间的互动协作交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方式。
交互-建构学习有以下基本特点:
(1)交互-建构学习是由多个个体参与的,并在一个具体的问题(话题或主题)情境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多指单个个体进行的活动,大多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是单向的;而交互-建构学习必须要多个个体(包含教师和学习伙伴,甚至对对学习有帮助的人),个体之间的交流是多向。
(2)交互-建构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交流方式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又是学生的发现学习。这是交互-建构学习最根本的特征。各个体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和内化其他个体的知识经验,主动调整自身的思维,最终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发现当前新知识的规律,形成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把“交互-建构”学习看作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结合体”。
(3)交互-建构学习的效果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知道得越多,能够学习的就越多;有利于当前学习新知识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学习效果越好。
(4)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将当前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最终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3 关于促进交互-建构学习的条件
促进交互-建构学习的条件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3.1 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促进个体进行交互-建构学习的内在因素,即内因。
(1)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具有学习新知的内在愿望,包括好奇心和成功感的需要。最有价值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习的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有新发现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知识学习成功的关键,也是交互-建构学习方式的关键。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成为学习的原动力。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语文《回声》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欲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导入新课: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桥下还有两只青蛙。学生可自由地利用鼠标随意拖动青蛙到画面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青蛙被拖到桥洞时,就会产生回声。这时,学生将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桥洞里有回声,而在桥外面却没有呢?可见,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强烈,教师成功地激活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原动力。
(2)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在有意义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在《回声》一课学习中,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缺少“回声”这一自然知识,那么就无法解答“为什么在桥洞里有回声,而在桥外面却没有呢?”这一问题了。如果没有掌握声音传播的物理性质这一知识,也就无法认识“回声”的原理了。可见,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当前新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也可能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3.2 外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促进个体进行交互-建构学习的外部环境,即外因。
(1)问题(主题或话题)情境的创设
【案例】下面是《回声》教学片段:
师:小青蛙听到另一个声音觉得很奇怪,同学们觉得奇怪吗?
生:我觉得奇怪,桥洞里真的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叫吗?
生:我不奇怪,我知道那是回声。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知道那是回声。对于回声,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怎么来的?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回声?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从哪儿来的?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回声?
师:归纳同学们的问题主要是这两个:(1)什么是回声?(2)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从以上教学实录可见,学生探究活动是在问题情景中开始的。如果探究的问题或交流的主题不明确不清晰,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和结果。
(2)互动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前面已经提到,交互-建构学习是个体间通过互动交流获取知识的方式。因此,创设良好的互动交流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所谓互动交流学习环境,其一是指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中学习。处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会身心放松,得以增强和实现自我。然而,如果在学习中受到嘲笑、辱骂和轻视等,则严重威胁到学生的自我,会严重干扰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其二,指多向互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这里的互动学习主要是指“人-人”互动的教学活动。 营造“人-人”互动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人的学习。教学活动里的“人-人”互动涵括面很广,包括校园里各类人员之间的互动,学校、家庭与摄取各类人员之间的互动,其中主要是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和同学间互动。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丰富,教学互动中的互动越来越繁荣,而通过媒体等各种科技平台进行的“人-人”间互动也越来越丰富。如网络世界中的BBS和语音交谈等通讯工具使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发生转变,为他们提供了开放、自由、民主的交流提供了技术的平台。这些通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可实现异步教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是与校外在线的学习者的互动。
【案例】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就尝试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BBS或语音室等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走进网络”“走出课堂”学习。请看他们的互动情况:
“人类给地球带来的伤害,真的很大,所以我们要负起这个责任,挽救地球!”
“人类太贪心了,不断的砍伐树木,导致树林沙漠化,还有酸雨的污染,其实酸雨也是人类造出来的,人了污染,让人类吃了也中毒。”
“学了本课,我知道了,地球,这个人类的母亲,她,每天都慷慨的为人类服务。可是,可恶的人类却不断的毁坏自然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地球吧!请警惕吧,人类们!”……
这个讨论交流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还有校外,使讨论真正在大范围内有效开展起来。即使一节课结束了,话题还将继续进行,真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3)指主动接受和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的设计。个体要主动交流和接受内化各种有利于学习的信息。现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节语文活动课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黄河是怎么变化》是一篇小学五年级的课文,我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由于打破时空限制,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还有丰富的校内外的人力资源。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实行常规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研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还可以通过虚拟社区,与校外的任何人交流学习,甚至可以随时和校外的任何对这话题感兴趣的人一起探讨研究并设计出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学习环境和方式,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努力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条件。
综上所述,交互-建构学习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方式,而且实现从被动的、机械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到主动的、发现的、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0).
[2] 莫雷、张卫等.学习心理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9)
[3]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理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建构主义;交互-建构学习
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中明确提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由此可见,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便成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思考着,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呢?在此,我提出了“交互-建构”学习方式,并以此理念指导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
1 学习的理论根据
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接受学习理论中,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另一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这两种学习理论无不给予教育者深刻的启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除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方式外,还应有另外一种汲取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者的成分的学习方式,且称之为“交互-建构”学习方式。
2 学习的概述
通过实践,我对交互-建构学习做出这样的阐述:交互-建构学习是指在一个问题(主题或话题)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多个个体(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间的互动协作交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方式。
交互-建构学习有以下基本特点:
(1)交互-建构学习是由多个个体参与的,并在一个具体的问题(话题或主题)情境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多指单个个体进行的活动,大多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是单向的;而交互-建构学习必须要多个个体(包含教师和学习伙伴,甚至对对学习有帮助的人),个体之间的交流是多向。
(2)交互-建构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交流方式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又是学生的发现学习。这是交互-建构学习最根本的特征。各个体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和内化其他个体的知识经验,主动调整自身的思维,最终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发现当前新知识的规律,形成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把“交互-建构”学习看作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结合体”。
(3)交互-建构学习的效果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知道得越多,能够学习的就越多;有利于当前学习新知识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学习效果越好。
(4)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将当前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最终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3 关于促进交互-建构学习的条件
促进交互-建构学习的条件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3.1 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促进个体进行交互-建构学习的内在因素,即内因。
(1)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具有学习新知的内在愿望,包括好奇心和成功感的需要。最有价值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习的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有新发现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知识学习成功的关键,也是交互-建构学习方式的关键。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成为学习的原动力。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语文《回声》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欲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导入新课: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桥下还有两只青蛙。学生可自由地利用鼠标随意拖动青蛙到画面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青蛙被拖到桥洞时,就会产生回声。这时,学生将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桥洞里有回声,而在桥外面却没有呢?可见,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强烈,教师成功地激活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原动力。
(2)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在有意义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在《回声》一课学习中,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缺少“回声”这一自然知识,那么就无法解答“为什么在桥洞里有回声,而在桥外面却没有呢?”这一问题了。如果没有掌握声音传播的物理性质这一知识,也就无法认识“回声”的原理了。可见,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当前新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也可能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3.2 外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促进个体进行交互-建构学习的外部环境,即外因。
(1)问题(主题或话题)情境的创设
【案例】下面是《回声》教学片段:
师:小青蛙听到另一个声音觉得很奇怪,同学们觉得奇怪吗?
生:我觉得奇怪,桥洞里真的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叫吗?
生:我不奇怪,我知道那是回声。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知道那是回声。对于回声,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怎么来的?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回声?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从哪儿来的?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回声?
师:归纳同学们的问题主要是这两个:(1)什么是回声?(2)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从以上教学实录可见,学生探究活动是在问题情景中开始的。如果探究的问题或交流的主题不明确不清晰,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和结果。
(2)互动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前面已经提到,交互-建构学习是个体间通过互动交流获取知识的方式。因此,创设良好的互动交流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所谓互动交流学习环境,其一是指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中学习。处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会身心放松,得以增强和实现自我。然而,如果在学习中受到嘲笑、辱骂和轻视等,则严重威胁到学生的自我,会严重干扰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其二,指多向互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这里的互动学习主要是指“人-人”互动的教学活动。 营造“人-人”互动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人的学习。教学活动里的“人-人”互动涵括面很广,包括校园里各类人员之间的互动,学校、家庭与摄取各类人员之间的互动,其中主要是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和同学间互动。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丰富,教学互动中的互动越来越繁荣,而通过媒体等各种科技平台进行的“人-人”间互动也越来越丰富。如网络世界中的BBS和语音交谈等通讯工具使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发生转变,为他们提供了开放、自由、民主的交流提供了技术的平台。这些通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可实现异步教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是与校外在线的学习者的互动。
【案例】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就尝试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BBS或语音室等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走进网络”“走出课堂”学习。请看他们的互动情况:
“人类给地球带来的伤害,真的很大,所以我们要负起这个责任,挽救地球!”
“人类太贪心了,不断的砍伐树木,导致树林沙漠化,还有酸雨的污染,其实酸雨也是人类造出来的,人了污染,让人类吃了也中毒。”
“学了本课,我知道了,地球,这个人类的母亲,她,每天都慷慨的为人类服务。可是,可恶的人类却不断的毁坏自然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地球吧!请警惕吧,人类们!”……
这个讨论交流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还有校外,使讨论真正在大范围内有效开展起来。即使一节课结束了,话题还将继续进行,真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3)指主动接受和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的设计。个体要主动交流和接受内化各种有利于学习的信息。现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节语文活动课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黄河是怎么变化》是一篇小学五年级的课文,我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由于打破时空限制,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还有丰富的校内外的人力资源。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实行常规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研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还可以通过虚拟社区,与校外的任何人交流学习,甚至可以随时和校外的任何对这话题感兴趣的人一起探讨研究并设计出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学习环境和方式,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努力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条件。
综上所述,交互-建构学习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方式,而且实现从被动的、机械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到主动的、发现的、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0).
[2] 莫雷、张卫等.学习心理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9)
[3]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理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