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gsa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是否正确,还要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否得当,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呢?
  一、教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审美,教会学生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主动发展为主旨的教育思想,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有机渗透思想教育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锻炼实际应用本领,学会自主发展的过程。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主动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各种讨论,主动参与观察,主动参与操作,主动参与课堂小结,用一句话说,就是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重于教,少着眼于学,死记硬背,满堂灌的教学,虽然学生能获取知识,但不能 获取自主学习的方法,离开教师的教则一事无成。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人的。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字词时,就注重学生怎样使用字典、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在教看图学文,看图说话时,就教学生怎样观察单幅图,怎样观察多福图,怎样才能把图上的内容说得头尾相顾,语句顺序得当,语言表述准确;在指导朗读中,重在读出感情,要让学生思考结合课文怎样读得流利、顺畅、抑扬、顿挫、富于感情;在指导默读中,重在理解课文内容,要学会边读,边想,边划,进而进一步掌握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表现手法;在指导分析课文中,要学会住文章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学习文章中表现中心的方法和写作的特色。并且,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程度的预习内容与方法,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地,主动地去探求语文知识的奥秘,自主地去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
  二、在抓联想,训思路,理脉络,看手法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篇文章,阅读起来,会感到: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是那么的紧密,不可分割与调换,虽然不至于一字千金,也可以说是字字珍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课文,启发学生进行有机的联想,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文章的思路,才能对文章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的发现下,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整篇文章就会清晰地呈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学生就会掌握新的布局谋篇的能力。在教师教学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很重要的。如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开头?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别的什么词语?作者用这样的词恰当在什么地方?文章是用哪些事来说明中心的?文章用哪些词语突出中心的?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文章的开头与结果(尾)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文章中注意了哪些事物详写,哪些事物略写,这样写法的好处是什么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要求学生逐步地掌握、逐步地在自学中思考运用,求得答案,然后经过小组以论或班级学生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抓自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知识的主人
  在学生初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教师要及时的布置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文,在课堂内,也要注重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的多,学生记得少的局面。必须改变那种学生长期处于被支配地位。同时,也要注意改变那种教师在课堂上把文章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语文知识的全过程。其中,在课堂上,教师布置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的办法是可取的。我觉得“以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无论课内与课外必须引导学生将课文精读数遍,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文,自主地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汇),找出文章中心的形式与方法,并在讨论中,求得正确的答案,是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动手划划,动脑想想,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起来,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探求语文知识的主人(开拓者)。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要处于主导 地位,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要处于主体地位,把一切可以由学生自学获取的知识,就坚决地让学生自主地摘取果实。把教师经过点拨,学生经过讨论或争论可 以获取的知识,就坚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翘(踮)起脚来获取知识。这样,语文教学的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学生都会把学习语文知识当做一种乐趣,并把知识学好、学活。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教化,伸展了诗的化育民众心灵,提升民众精神力量的社会功能。“诗教”的传统随着儒家学说的影响绵延了两千多年,给予了我国历代文人、学者深刻的熏陶。  “诗教”的重要素材是中国的古典诗词。《高中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责任和义务之一,就是既要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诗教”传统,引导学生于中国
期刊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能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做好小学生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深深地启发了我: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期刊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课堂教学要真实,读懂学生要真心。  一、了解学生,把握教材  低年级数学在学生学习已有一定基础的知识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了解
期刊
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实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一、构建直观形象、促人奋进的评价体系  人往往有惰性——“身在秦地心在汉、什么都没有想”等思想状态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高效率。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取得。因此,我十分注重用各种评价手段作为激励机制,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课堂评价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和谐,捕捉奋斗的目标,获得
期刊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是《声律启蒙》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这是民国课堂中幼龄学童的启蒙读物,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伴随着晨读暮诵印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成为了他们人生精神丰碑的基石!  朗读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遗憾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特别重要。许多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里,巧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也是一线教师,多
期刊
我是一个特别容易感动的人。当想到“感恩”二字,一股热流会冲击大脑迅速流遍全身。当听老一辈讲起他们年轻时的经历,我会敬仰他们在艰苦平凡生活中的积极乐观精神,为他们对现代幸福生活的感恩溢于言表而感动!我会为大自然给小草强劲的生命力而感动,会为漫山遍野怒放的野花感动、会为严寒中的不屈的松柏感动、会为傲雪怒放的腊梅感动。从事教育事业这么多年,我经常为学生而感动:学生演讲时那铿锵有力的话语、艺术节舞台上那出
期刊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后感悟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认真研读和分析教材之后,我将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玻片标本的类型,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
期刊
班级的分化,生源的减少,小班化教学应运而生,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教育改革话题之一,各个学校已如火如荼地开展小班化教育。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小班”的“科学”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了小班化教学的精妙与乐趣,小班教学使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和谐了师生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体验成功。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小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面临着课程的全面整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要与其它学科全面整合,怎样应对信息技术教育,本人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克服“纯技术化”倾向, 淡化“学科本位”  信息技术可以分两个意义独立的本体。什么是本体?它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认为是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信息技术分化为两个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