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资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国资企业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随着国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资企业的不良资产已在一定范围、一定规模上存在着,也影响了企业资产的真实性,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如何监管好企业资产,完善企业不良资产管理水平,减少、防范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资产损失、浪费,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资企业为讨论对象,探讨不良资产的成因、处置方法、在处置中的风险以及解决对策。
一、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概念和成因
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经济资源,而企业不良资产则是以资产形式存在但有确凿合法的证据表明其使用或转让价值已经发生了毁损,已经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使企业经济利益预期发生减少的经济资源。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会计科目中:待处理资产净损失、递延资产和待摊费用、累计结转的亏损挂账、应收账款中“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企业存货中“长期积压的商品物资”、长期投资中“不良长期投资”、固定资产中“未使用和不需要用固定资产”等。
对于企业而言,一旦企业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类似的资产,便可能存在不良资产,而对于企业的不良资产的成因有很多,我个人认为:第一、全球经济、科技、金融发展变化很快,很多问题已不能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来应付,金融问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企业法人、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形成不良资产。第三、企业内部结构设置及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不合理,如:成本利润不匹配,存货积压或短缺、往来款管理制度缺失、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第四、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第五、在不良资产的形成中,还存在计划与行政干预,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违约,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的调整等原因。
二、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及程序
企业在不良资产处置前,应首先对企业资产进行确认。在企业不良资产认定环节,必须先由企业提供成因原因、负责人等充分必要的原始证据,由社会审计和其他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及价值认定,并报国资部门备案。不良资产处置应建立资产招投标制度,建立信息平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防止不良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
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一般公开招标,交给中标单位一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是进行接受资产、管理资产、处置资产、回收现金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收购接收资产之前还要有尽职调查,而管理资产则有建账程序,处置方案的制订要求有方案比较和风险管理,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是整个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1、接受不良资产处置授权文件。国资企业将不良资产整合罗列出来交予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资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授权文件。
2、签定不良资产交接协议。资产管理公司与国资企业签订不良资产交接协议。
3、审阅不良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帐。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资企业的不良资产后,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建立资产管理台账。
4、制定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方案。分析完不良资产后,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不良资产的分类、规划进行制定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方案。
5、选择具体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处置方式。根据不同的不量子场采取不同的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处置方式。
6、审核资产处置追索方案。对已制定的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方式进行审核,确保采用最佳的预案和方式。
7、设立不良资产处置专门帐户。对不良资产处置设立专门账户,以便更方便的不良资产的处置。
8、组织实施不良资产的清理处置,建立抵债物资明细帐册。
9、处置入库物质和收益。
10、拟写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意见,并做好终结资产资料的移交工作。资产管理公司根据之前的不良资产处置步骤拟写处置意见,将所有资料移交给国资企业。
11、总结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
12、报告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情况
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要及时、正确,并且要采取多样化的处置方法,才能有效防止不良资产的流失。
三、不良资产处置程序中存在的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在当前的国情条件下,由于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良资产种类繁多、涉及法律关系复杂,造成了我们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时会遇到巨大的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他风险。
(一)、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1、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采取的处置方式必须是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一般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措施主要有:债务重组、以物抵债、债权转让或出售、拍卖、招标、租赁、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诉讼、破产清算等。可以说,凡依法可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公司都可以采取。但在采取某种具体资产处置方式时,应当注意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否则就是违法,就会影响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不良资产处置有关协议、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一是进行资产处置必须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二是所签订的协议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关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法、政策、制度规定。
(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契约的一方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实施了契约的另一方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蔽性为,从而导致损失或获利的可能性。
1、重视内控制衡制度建设,从建立与完善制度上防范道德风险
首先要从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上去防范道德风险,通过认真总结分析风险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和强化内控制衡制度,明确责任,规范处置行为。在具体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双人”制度,即双人调查、双人谈判、双人处置制度;强调“三个分离”制衡制度的有效执行,即处置实施体系与审批决策体系分离、审核审批与处置分离、资产评估与处置分离。坚持处置过程的“三化”和“三公”原则,即公开化、市场化、程序化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原则。在审批决策上,实行“集体审查、授权管理、分级批准”制度,遵守审核制度的“强制、独立、保密、监督、指导”原则,在程序上严把处置审核审批关。
2、充分发挥内部监管部门的作用,加大资产处置违规处罚力度
目前国资企业内部监管部门包括审计、公司监事会、纪检监察等部门,这些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司其职,制定并完善《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工作守则》纪律和处罚制度,采用现场或非现场审计检查、受理举报调查、处置项目回访等多种手段进行监管,加大对道德风险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督审查,找问题,堵漏洞,抓整改,将企业道德风险置于内部监控之下,以达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道德风险的违规成本,从而减少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3、借助企业外部监管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的道德风险防范体系
目前企业外部监管包括财政部、国家审计署、银监委、人民银行、证监委等多家部门的监管体系。各监管部门要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各有侧重,通过企业报送的各类业务报表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进行非现场监管,定期与不定期地参与重大项目处置过程或事后检查、处置项目回访等现场监督,辅之以群众举报、新闻舆论等社会监督,形成全方位高效的立体道德风险防范体系。
总之,在市场经济和企业科学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不良资产的管理。通过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国资部门等各部门的联合形成合力,以控制不良资产的发生,并有效处置已存的不良资产,逐步使企业资产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一、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概念和成因
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经济资源,而企业不良资产则是以资产形式存在但有确凿合法的证据表明其使用或转让价值已经发生了毁损,已经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使企业经济利益预期发生减少的经济资源。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会计科目中:待处理资产净损失、递延资产和待摊费用、累计结转的亏损挂账、应收账款中“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企业存货中“长期积压的商品物资”、长期投资中“不良长期投资”、固定资产中“未使用和不需要用固定资产”等。
对于企业而言,一旦企业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类似的资产,便可能存在不良资产,而对于企业的不良资产的成因有很多,我个人认为:第一、全球经济、科技、金融发展变化很快,很多问题已不能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来应付,金融问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企业法人、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形成不良资产。第三、企业内部结构设置及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不合理,如:成本利润不匹配,存货积压或短缺、往来款管理制度缺失、对外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第四、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第五、在不良资产的形成中,还存在计划与行政干预,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违约,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的调整等原因。
二、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及程序
企业在不良资产处置前,应首先对企业资产进行确认。在企业不良资产认定环节,必须先由企业提供成因原因、负责人等充分必要的原始证据,由社会审计和其他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及价值认定,并报国资部门备案。不良资产处置应建立资产招投标制度,建立信息平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防止不良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
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一般公开招标,交给中标单位一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是进行接受资产、管理资产、处置资产、回收现金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收购接收资产之前还要有尽职调查,而管理资产则有建账程序,处置方案的制订要求有方案比较和风险管理,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是整个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1、接受不良资产处置授权文件。国资企业将不良资产整合罗列出来交予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资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授权文件。
2、签定不良资产交接协议。资产管理公司与国资企业签订不良资产交接协议。
3、审阅不良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帐。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资企业的不良资产后,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建立资产管理台账。
4、制定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方案。分析完不良资产后,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不良资产的分类、规划进行制定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方案。
5、选择具体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处置方式。根据不同的不量子场采取不同的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处置方式。
6、审核资产处置追索方案。对已制定的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方式进行审核,确保采用最佳的预案和方式。
7、设立不良资产处置专门帐户。对不良资产处置设立专门账户,以便更方便的不良资产的处置。
8、组织实施不良资产的清理处置,建立抵债物资明细帐册。
9、处置入库物质和收益。
10、拟写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意见,并做好终结资产资料的移交工作。资产管理公司根据之前的不良资产处置步骤拟写处置意见,将所有资料移交给国资企业。
11、总结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
12、报告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情况
国资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要及时、正确,并且要采取多样化的处置方法,才能有效防止不良资产的流失。
三、不良资产处置程序中存在的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在当前的国情条件下,由于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良资产种类繁多、涉及法律关系复杂,造成了我们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时会遇到巨大的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他风险。
(一)、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1、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采取的处置方式必须是国家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一般可以采取的资产处置措施主要有:债务重组、以物抵债、债权转让或出售、拍卖、招标、租赁、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诉讼、破产清算等。可以说,凡依法可采取的资产处置方式,公司都可以采取。但在采取某种具体资产处置方式时,应当注意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否则就是违法,就会影响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不良资产处置有关协议、程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一是进行资产处置必须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二是所签订的协议内容必须符合《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关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法、政策、制度规定。
(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解决对策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契约的一方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实施了契约的另一方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蔽性为,从而导致损失或获利的可能性。
1、重视内控制衡制度建设,从建立与完善制度上防范道德风险
首先要从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上去防范道德风险,通过认真总结分析风险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和强化内控制衡制度,明确责任,规范处置行为。在具体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双人”制度,即双人调查、双人谈判、双人处置制度;强调“三个分离”制衡制度的有效执行,即处置实施体系与审批决策体系分离、审核审批与处置分离、资产评估与处置分离。坚持处置过程的“三化”和“三公”原则,即公开化、市场化、程序化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原则。在审批决策上,实行“集体审查、授权管理、分级批准”制度,遵守审核制度的“强制、独立、保密、监督、指导”原则,在程序上严把处置审核审批关。
2、充分发挥内部监管部门的作用,加大资产处置违规处罚力度
目前国资企业内部监管部门包括审计、公司监事会、纪检监察等部门,这些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司其职,制定并完善《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工作守则》纪律和处罚制度,采用现场或非现场审计检查、受理举报调查、处置项目回访等多种手段进行监管,加大对道德风险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督审查,找问题,堵漏洞,抓整改,将企业道德风险置于内部监控之下,以达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道德风险的违规成本,从而减少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3、借助企业外部监管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的道德风险防范体系
目前企业外部监管包括财政部、国家审计署、银监委、人民银行、证监委等多家部门的监管体系。各监管部门要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各有侧重,通过企业报送的各类业务报表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进行非现场监管,定期与不定期地参与重大项目处置过程或事后检查、处置项目回访等现场监督,辅之以群众举报、新闻舆论等社会监督,形成全方位高效的立体道德风险防范体系。
总之,在市场经济和企业科学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不良资产的管理。通过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国资部门等各部门的联合形成合力,以控制不良资产的发生,并有效处置已存的不良资产,逐步使企业资产进入良性循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