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猪苓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植物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Grifola umbellataPilat] 的菌核,别名野猪屎、猪屎苓、地乌桃、鸡屎苓,各地称呼不一。菌核呈长条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分枝干姜状,表面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天保工程实施后,黄龙山林业局积极发展林下经济,2003年在虎沟门林场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猪苓试验,获得初步成功。
【关键词】猪苓人工种植试验
中图分类号:S157.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试验区概况
黄龙山林业局位于延安市东南部,地处黄龙山东段。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38′49″--110°12′47″、北纬35°28′46″--36°02′01″之间。林区最高海拔在大岭为1783.5m,最低海拔在丁家湾为962.6m。海拔一般为1000--1300m,相对高差为200--300m。全局辖区面积为194174.0hm2,经营面积为 174389.0hm2。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最大年降水量831.2mm,最少年降水量为337.0mm,年平均降水量611.8mm,相对湿度60%以上。年均气温8.6℃,年日照时数为2370小时,年无霜期为175天左右。森林土壤多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森林草原性条件下形成的褐土和灰褐土, PH值在7.0--8.3之间,腐殖质层一般厚15cm,成土母质多为黄土、页岩、砂页岩。森林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天然植被覆盖率高。
二、人工种植猪苓的可能性
1地理条件
野生猪苓多分布于海拔1000--2000 m的山区,以1200—1600m半阴半阳坡地的阔叶次生林中居多。从本局地理位置看,理论上属于猪苓适生区。
2温度因素
猪苓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始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黄龙山林区地层表面温度年平均最低1.7℃,最高29.4℃,年平均为11.3℃。地面下5厘米温度4月11.4℃。因此从温度因素看黄龙山区是猪苓宜生区。
3土壤因素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m,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阔叶次生林下,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生长良好。黄龙山林区森林资源属全国典型天然次生林,其落叶阔叶林下,疏松透气、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森林土壤为猪苓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虽PH值偏高,但通过试验并未影响生长发育,且取得较好产量。
4生物学特性
猪苓生长离不开密环菌,猪苓菌与密环菌是一种十分特别的菌内共生关系。密环菌是一种寄生真菌,在自然界,能在600多种树木或草本植物上生存。它不仅在活树、草根上寄生,而且能在死树的根和茎干上繁衍,靠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木质素获得营养。猪苓的菌核在没有蜜环菌伴生的情况下呈休眠状况。当密环菌的菌索在猪苓附近的植物体上寄生并接近猪苓菌核时,密环菌的菌丝侵染猪苓的菌核,在核内形成很多分枝的密环菌菌索,菌索上又生出菌丝在菌核内穿插侵染,形成侵染带。很快,猪苓菌核生长出菌丝反侵染入蜜环菌的菌索,深入皮层下的1—3层细胞,从中获取营养。由于得到了营养,密环菌侵染区周围的菌核菌丝开始繁殖。密环菌在黄龙山林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长势良好,林下随处可见。
猪苓喜冷凉、阴郁、湿润。从黄龙县药农在阳坡薄土层和阴坡均可采挖到野生猪苓看,猪苓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耐寒冷和耐瘠薄、抗极端能力。从半阴坡林下采挖到大窝野生猪苓看,黄龙山林区自然条件适宜猪苓的生物学特性,是猪苓优生区。
三试验过程
1选地整地
2003年5月,我局虎沟门林场在其武帝川沟121林班河道旁进行选地整地。面积450㎡,海拔1350m,坡向西南,坡度10°—20°,属阔叶疏林地,树种有白桦、辽东栎、山杨等,林下土层肥沃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气性能好,含水30%--50%。
种植场地选择好后,清理林下小灌木、杂草,保留现地树木。顺坡挖宽100㎝、深50㎝,长度根据地形地貌而定,每行留步道60㎝,实际种植面积260㎡
2菌材准备
利用弯把锯、弯镰、斧子等伐木工具,对现地树木修枝抚育取得菌材。取直径10㎝左右树枝,截成80㎝长,就地晾放10天左右,再进行砍“鱼鳞口”。砍法是斧刃沿木棒切面斜砍,砍口相距3--5㎝,深至木质,粗棒砍5排,细棒砍3排。利用耙子收集附近落叶,将树叶堆成堆,用前一两天洒水并搅拌,闷放至水润透后 即可使用。
3引种及处理
收集树叶同时,技术员从丹凤县购回袋装枝条密环菌,采挖猪苓,引回灰苓或较幼嫩的黑苓。引种时用透气麻袋装猪苓菌核,防止猪苓菌核捂烂。种植时根据苓快的大小,特别大的苓块从分离层或细腰处分开,较小的苓块直接做种。尽量做到缩小猪苓菌核离土时间。运输密环菌时,袋口向上防止挤压、破袋造成营养液流失。
4种植
种植前在坑底每平方匀洒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00—150g,防治虫鼠危害。然后疏松坑底,平铺10㎝树叶,均匀洒1--2㎝腐殖质土,将事先准备好的木棒间距6--10㎝,两头离坑边10㎝均匀摆好,将密环菌枝条2—3枝放在木棒接地鱼鳞口处和木棒两端,然后在密环菌枝条上放置猪苓菌核并轻压。每棒一侧中间摆放一处,另一侧离木棒头20㎝各摆放,每棒共擺放5处。方向一致,以此类推。下种后即填腐殖质土,不留空隙再进行第二层种植。第二层种植覆土10--15㎝形成龟背形上盖枯枝落叶,以利排水。
5管理
种植后无需除草、松土和施肥,任其呈野生状态。在周边扎设1.6m高篱笆围栏防止人畜践踏。定期检查蚁、鼠危害,发现用70%乙醇喷杀或使用灭鼠药防治。
四试验结果
2007年10月采挖,平均每平方产鲜猪苓23斤,市场价值483元,除去成本净收入402元。
试验证明人工种植猪苓,猪苓菌核不仅适宜黄龙山林区自然条件,在人工影响下,满足其生长所需营养而且可以获得高产。从试验过程看,人工种植猪苓不需任何特殊高科技技术和措施,不破坏森林资源,投资少,管理粗放切能获取丰厚效益。从市场行情和需求看,猪苓价格逐年上涨,供不应求是值得投资项目。
【关键词】猪苓人工种植试验
中图分类号:S157.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试验区概况
黄龙山林业局位于延安市东南部,地处黄龙山东段。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38′49″--110°12′47″、北纬35°28′46″--36°02′01″之间。林区最高海拔在大岭为1783.5m,最低海拔在丁家湾为962.6m。海拔一般为1000--1300m,相对高差为200--300m。全局辖区面积为194174.0hm2,经营面积为 174389.0hm2。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最大年降水量831.2mm,最少年降水量为337.0mm,年平均降水量611.8mm,相对湿度60%以上。年均气温8.6℃,年日照时数为2370小时,年无霜期为175天左右。森林土壤多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森林草原性条件下形成的褐土和灰褐土, PH值在7.0--8.3之间,腐殖质层一般厚15cm,成土母质多为黄土、页岩、砂页岩。森林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天然植被覆盖率高。
二、人工种植猪苓的可能性
1地理条件
野生猪苓多分布于海拔1000--2000 m的山区,以1200—1600m半阴半阳坡地的阔叶次生林中居多。从本局地理位置看,理论上属于猪苓适生区。
2温度因素
猪苓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始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黄龙山林区地层表面温度年平均最低1.7℃,最高29.4℃,年平均为11.3℃。地面下5厘米温度4月11.4℃。因此从温度因素看黄龙山区是猪苓宜生区。
3土壤因素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m,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阔叶次生林下,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生长良好。黄龙山林区森林资源属全国典型天然次生林,其落叶阔叶林下,疏松透气、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森林土壤为猪苓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虽PH值偏高,但通过试验并未影响生长发育,且取得较好产量。
4生物学特性
猪苓生长离不开密环菌,猪苓菌与密环菌是一种十分特别的菌内共生关系。密环菌是一种寄生真菌,在自然界,能在600多种树木或草本植物上生存。它不仅在活树、草根上寄生,而且能在死树的根和茎干上繁衍,靠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木质素获得营养。猪苓的菌核在没有蜜环菌伴生的情况下呈休眠状况。当密环菌的菌索在猪苓附近的植物体上寄生并接近猪苓菌核时,密环菌的菌丝侵染猪苓的菌核,在核内形成很多分枝的密环菌菌索,菌索上又生出菌丝在菌核内穿插侵染,形成侵染带。很快,猪苓菌核生长出菌丝反侵染入蜜环菌的菌索,深入皮层下的1—3层细胞,从中获取营养。由于得到了营养,密环菌侵染区周围的菌核菌丝开始繁殖。密环菌在黄龙山林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长势良好,林下随处可见。
猪苓喜冷凉、阴郁、湿润。从黄龙县药农在阳坡薄土层和阴坡均可采挖到野生猪苓看,猪苓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耐寒冷和耐瘠薄、抗极端能力。从半阴坡林下采挖到大窝野生猪苓看,黄龙山林区自然条件适宜猪苓的生物学特性,是猪苓优生区。
三试验过程
1选地整地
2003年5月,我局虎沟门林场在其武帝川沟121林班河道旁进行选地整地。面积450㎡,海拔1350m,坡向西南,坡度10°—20°,属阔叶疏林地,树种有白桦、辽东栎、山杨等,林下土层肥沃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气性能好,含水30%--50%。
种植场地选择好后,清理林下小灌木、杂草,保留现地树木。顺坡挖宽100㎝、深50㎝,长度根据地形地貌而定,每行留步道60㎝,实际种植面积260㎡
2菌材准备
利用弯把锯、弯镰、斧子等伐木工具,对现地树木修枝抚育取得菌材。取直径10㎝左右树枝,截成80㎝长,就地晾放10天左右,再进行砍“鱼鳞口”。砍法是斧刃沿木棒切面斜砍,砍口相距3--5㎝,深至木质,粗棒砍5排,细棒砍3排。利用耙子收集附近落叶,将树叶堆成堆,用前一两天洒水并搅拌,闷放至水润透后 即可使用。
3引种及处理
收集树叶同时,技术员从丹凤县购回袋装枝条密环菌,采挖猪苓,引回灰苓或较幼嫩的黑苓。引种时用透气麻袋装猪苓菌核,防止猪苓菌核捂烂。种植时根据苓快的大小,特别大的苓块从分离层或细腰处分开,较小的苓块直接做种。尽量做到缩小猪苓菌核离土时间。运输密环菌时,袋口向上防止挤压、破袋造成营养液流失。
4种植
种植前在坑底每平方匀洒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00—150g,防治虫鼠危害。然后疏松坑底,平铺10㎝树叶,均匀洒1--2㎝腐殖质土,将事先准备好的木棒间距6--10㎝,两头离坑边10㎝均匀摆好,将密环菌枝条2—3枝放在木棒接地鱼鳞口处和木棒两端,然后在密环菌枝条上放置猪苓菌核并轻压。每棒一侧中间摆放一处,另一侧离木棒头20㎝各摆放,每棒共擺放5处。方向一致,以此类推。下种后即填腐殖质土,不留空隙再进行第二层种植。第二层种植覆土10--15㎝形成龟背形上盖枯枝落叶,以利排水。
5管理
种植后无需除草、松土和施肥,任其呈野生状态。在周边扎设1.6m高篱笆围栏防止人畜践踏。定期检查蚁、鼠危害,发现用70%乙醇喷杀或使用灭鼠药防治。
四试验结果
2007年10月采挖,平均每平方产鲜猪苓23斤,市场价值483元,除去成本净收入402元。
试验证明人工种植猪苓,猪苓菌核不仅适宜黄龙山林区自然条件,在人工影响下,满足其生长所需营养而且可以获得高产。从试验过程看,人工种植猪苓不需任何特殊高科技技术和措施,不破坏森林资源,投资少,管理粗放切能获取丰厚效益。从市场行情和需求看,猪苓价格逐年上涨,供不应求是值得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