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提出的新形态,它是符合中国工业化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符合中国经济新阶段发展特性的。此外,中国经济新常态为中国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本文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形态,以及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进而促进产业能在经济新常态这个大背景下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发展机遇 应对举措
一、引言
中国自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新常态的趋势。尤其是在14年的五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特别强调了要从根据地域的不同,从其阶段性特征进行具体性的分析,在适应新常态的前提下,战略上保持平和的心态。随后又在七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了新常态发展应该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这也就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发展格局都将发生改变,但最终目的是不变的。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速度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从速度方面来看,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中速增长的阶段。在1979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且这三十年间都呈现出这种高速增长的形态。虽然高速增长是常态,但也有特殊性存在。如1979年至1981年期间实行的“八字”方针,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低于8%;1989年至1990年期间,正式进入整改阶段,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低于常态;1998年至1999年期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滞缓等。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这个时间阶段内,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具有间歇性的特征,而且造成这种间歇性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高速增长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2.结构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从结构方面来看,逐渐的从不合理的结构形态向合理化的结构方向转变。如当前的服务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快速增长,而第二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冶炼业等技术性要求高的产业增长都明显高于传统的制造业。需求结构方面的消费增长显著提升,以内需拉动的经济格局也在发生质变。
3.发展质量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发展质量方面来看,逐渐向高质量方向推进。主要表现就是,首先,发展的质量和发展效率不断提升;其次,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尤其各种体制的完善和创立、产品的更新和换代,以及人的消费理念的变化等,不仅促进了国企的发展,而且民营经济的带动性最为显著。特别是工商登记制度在改革之后,民众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创业热潮不断袭来。
4.国际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国际地位来看,外部对经济的影响从量的增长上转变到了质的增长上。尤其是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国际地位一度攀升,从初期的十几名到今天的第二名,在不断地机遇和挑战中获得成功。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机遇
1.高速发展的机遇。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仍旧保持着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转变的发展速度,但是,只有解决了众多问题,才能够长期保持这种平稳的速度。如中国GDP基数本身就比较小,但是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人的GDP极其低,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就业率低、人口增长快的时期,就业保障就存在重大的困难,借此,我们的政府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就必须借助政府的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是依靠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拉动中西部。因此,如果想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长期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彻在每一项决策之中。
2.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中,主要就是依靠投入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当前提出了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如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东部、西部的经济发展都纷纷给娱乐政策性的支持,而中部就缺少了这种机遇,借此,中部地区就自我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地方政策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等。
3.发展空间拓展的机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重心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转移,这就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众多空间。首先,经济分布格局由纵向分布变成纵向和横向的交错型分布;其次,经济增长的格局也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推进;最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由东部向西部和南部地区齐头并进。尤其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更是明确了改革开放向西部和南部推进的理念。
4.发展定位提升的机遇。中国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就是以依靠国际市场、依靠外需带动的经济发展形态。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贸经济经历了平稳性增长到缓慢性增长,最后实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2006年外贸水平达到了世界之最。虽然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有所下降,但仍旧远超其他国家。虽然外贸的发展对对外开放政策的依赖性极大,但是,这是符合当前中国发展形势的。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再利用国际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拓展本国的市场,为经济新常态给予基础性的支持。
四、应对举措
1.紧跟科学跨越式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紧跟科学,尽快落实“十三五”战略,为经济发展构建新平台。在与经济新常态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宏观调控政策要从传统的需求调控向供给调控方向转变、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控转变、从普及式调控向专项式调控转变等。如湖北地区以“十三五”计划作为发展的机遇性条件,根据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原有经济的带动下,开发新载体和新平台。
2.发挥创新驱动的积极性。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必须要将创新驱动的积极性充分的挖掘出来,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如湖北地区,由于前期发展并没有显著地创新优势,且产业结构层次不明晰,导致产业结构问题严重,产业链关系较弱,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等情况。尤其是在当前处于一个以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期,必须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并给予政策性的优惠,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性條件。
3.拓展发展空间。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首先,各地纷纷对重点战略的支点定位作出了新的规定,其次,为各区域发展提供新机遇。因此,各区域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不断拓展发展战略的支点进行了必要的定位。如湖北省的支点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国内市场体系、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支点,并且将行动落到实处,全面拓展发展空间。
4.打造核心优势。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特色新事物的发展,因为人类的好奇心在任何阶段都存在,只有独特性的东西才能够吸引别人的关注,甚至是喜欢。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想要获得持续性的增长和发展,必须要根据地域性优势打造核心优势,切不可千篇一律。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具有“新常态”这个特性,主要表现就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中速增长的阶段;从不合理结构到优化结构转变的过程;从投入要素向投入创新转变等。在新常态这个大前提下,给产业发展创造了高速发展机遇、创新驱动发展机遇、发展空间拓展机遇、发展定位提升机遇等,并且就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性举措,如紧跟科学跨越式发展、发挥创新驱动的积极性、拓展发展空间和打造核心优势等。
参考文献:
[1]魏江,李拓宇,赵雨菡.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J].中国软科学,2015-05-06.
[2]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03.
[3]郑嘉伟.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5-05-0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发展机遇 应对举措
一、引言
中国自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新常态的趋势。尤其是在14年的五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特别强调了要从根据地域的不同,从其阶段性特征进行具体性的分析,在适应新常态的前提下,战略上保持平和的心态。随后又在七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了新常态发展应该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这也就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发展格局都将发生改变,但最终目的是不变的。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速度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从速度方面来看,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中速增长的阶段。在1979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且这三十年间都呈现出这种高速增长的形态。虽然高速增长是常态,但也有特殊性存在。如1979年至1981年期间实行的“八字”方针,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低于8%;1989年至1990年期间,正式进入整改阶段,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低于常态;1998年至1999年期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滞缓等。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这个时间阶段内,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具有间歇性的特征,而且造成这种间歇性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高速增长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2.结构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从结构方面来看,逐渐的从不合理的结构形态向合理化的结构方向转变。如当前的服务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快速增长,而第二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冶炼业等技术性要求高的产业增长都明显高于传统的制造业。需求结构方面的消费增长显著提升,以内需拉动的经济格局也在发生质变。
3.发展质量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发展质量方面来看,逐渐向高质量方向推进。主要表现就是,首先,发展的质量和发展效率不断提升;其次,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尤其各种体制的完善和创立、产品的更新和换代,以及人的消费理念的变化等,不仅促进了国企的发展,而且民营经济的带动性最为显著。特别是工商登记制度在改革之后,民众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创业热潮不断袭来。
4.国际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国际地位来看,外部对经济的影响从量的增长上转变到了质的增长上。尤其是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国际地位一度攀升,从初期的十几名到今天的第二名,在不断地机遇和挑战中获得成功。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机遇
1.高速发展的机遇。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仍旧保持着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转变的发展速度,但是,只有解决了众多问题,才能够长期保持这种平稳的速度。如中国GDP基数本身就比较小,但是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人的GDP极其低,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就业率低、人口增长快的时期,就业保障就存在重大的困难,借此,我们的政府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就必须借助政府的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是依靠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拉动中西部。因此,如果想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长期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彻在每一项决策之中。
2.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中,主要就是依靠投入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当前提出了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如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东部、西部的经济发展都纷纷给娱乐政策性的支持,而中部就缺少了这种机遇,借此,中部地区就自我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地方政策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等。
3.发展空间拓展的机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重心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转移,这就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众多空间。首先,经济分布格局由纵向分布变成纵向和横向的交错型分布;其次,经济增长的格局也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推进;最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由东部向西部和南部地区齐头并进。尤其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更是明确了改革开放向西部和南部推进的理念。
4.发展定位提升的机遇。中国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就是以依靠国际市场、依靠外需带动的经济发展形态。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贸经济经历了平稳性增长到缓慢性增长,最后实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2006年外贸水平达到了世界之最。虽然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有所下降,但仍旧远超其他国家。虽然外贸的发展对对外开放政策的依赖性极大,但是,这是符合当前中国发展形势的。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再利用国际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拓展本国的市场,为经济新常态给予基础性的支持。
四、应对举措
1.紧跟科学跨越式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紧跟科学,尽快落实“十三五”战略,为经济发展构建新平台。在与经济新常态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宏观调控政策要从传统的需求调控向供给调控方向转变、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控转变、从普及式调控向专项式调控转变等。如湖北地区以“十三五”计划作为发展的机遇性条件,根据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原有经济的带动下,开发新载体和新平台。
2.发挥创新驱动的积极性。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必须要将创新驱动的积极性充分的挖掘出来,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如湖北地区,由于前期发展并没有显著地创新优势,且产业结构层次不明晰,导致产业结构问题严重,产业链关系较弱,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等情况。尤其是在当前处于一个以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期,必须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并给予政策性的优惠,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性條件。
3.拓展发展空间。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首先,各地纷纷对重点战略的支点定位作出了新的规定,其次,为各区域发展提供新机遇。因此,各区域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不断拓展发展战略的支点进行了必要的定位。如湖北省的支点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国内市场体系、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支点,并且将行动落到实处,全面拓展发展空间。
4.打造核心优势。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特色新事物的发展,因为人类的好奇心在任何阶段都存在,只有独特性的东西才能够吸引别人的关注,甚至是喜欢。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想要获得持续性的增长和发展,必须要根据地域性优势打造核心优势,切不可千篇一律。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具有“新常态”这个特性,主要表现就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中速增长的阶段;从不合理结构到优化结构转变的过程;从投入要素向投入创新转变等。在新常态这个大前提下,给产业发展创造了高速发展机遇、创新驱动发展机遇、发展空间拓展机遇、发展定位提升机遇等,并且就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性举措,如紧跟科学跨越式发展、发挥创新驱动的积极性、拓展发展空间和打造核心优势等。
参考文献:
[1]魏江,李拓宇,赵雨菡.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J].中国软科学,2015-05-06.
[2]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03.
[3]郑嘉伟.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