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整篇课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如果能准确地把握、科学地处理好第一课时,就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学生就能顺畅地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的交流。
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越位”的第一课时教学。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甚至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课文,字音读不准、句子读不通、词语不理解,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这样把朗读作为教学的“点缀”,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由于对课文的整体还没有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此时拿出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进行重锤敲击,学生就会体会不深、理解肤浅,不得要领。
“越位”的第一课时必然造成教学“缺失”:其一,学生字词不过关,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学生读文不充分,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易读破句子或读错句子,以致教师不得不“炒冷饭”,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教学推进完全依靠教师强拉硬拽,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课时该怎样上?如何让第一课时精彩高效?怎样使第一课时真正为整篇课文的教学奠基?这些问题越来越被教学管理者、研究者和全体语文教师所重视。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提出这样一些方法与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设定目标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和文本、师生的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全文教学目标进行设定。这些目标包括:对生字的学习,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文体、作者表达方式方法最基本的认识以及对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感的初步感受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有所侧重,还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把重点目标定为“通过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兼顾“掌握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基础目标。这样处理,第一课时教学简单但不草率,实在、有效。
二、优化情境导课
第一课时能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导课方式至关重要。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激情叙说、资料巧现、猜谜激趣等不同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画面冲击下、在悦耳动听的音乐震撼中、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渲染后,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
如《军神》第一课时,教师可先出示“神仙”一词,让学生畅谈对词的理解,消除学生对“军神”的陌生感,生成“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的主要问题;再通过书写与朗读“军神”“刘伯承”这两个词语,生成对“军神”“刘伯承”的敬畏。
又如《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有志气地读课题!”“振奋地读!”“永志不忘地读!”如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扫清阅读障碍
生字新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完成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要务。在教学中,有的是先字词教学再初读感知,有的是先初读感知再字词教学。如《惊弓之鸟》一课共有12个生字,我们可以用分类教学方法进行:(1)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时教学“弓”。(2)观察插图: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教“魏”“射”“箭”“猎”“弦”;(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教学“悲”“惨”“裂”“愈”“痛”“雁”。(4)学生初读课文。对“大王”这一词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字典正音,联系上下文找出正确的词意,让学生明白在自己遇到疑难的字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自己。另外,还可以将字词教学随初读感知进行,灵活安排。
下面这些方法会使词语教学精彩起来。
1.角色对话,让词语“讲”出来。将词语的理解融入人物角色体验中,挖掘出教材中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体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2.表演体验,让词语“动”起来。抓住学生喜欢表演,比较好动的学习特点,把词语同课文所表述的具体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让学生进入到词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中去,在情境的演示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3.触觉感悟,让词语“实”起来。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手触摸,用心理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实实在在地感受词语的意思。
4.图文结合,让词语“画”下来。每个学生都是天才的艺术家,画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学生将词语的理解转化为图画的表述方式,将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用笔画下来,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初读整体感知
落实第一课时读通、读准、读顺的教学目标,可以不惜时间逐段“过”、逐人“过”,做到放手让学生试读,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中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达到对文本的初步认识。然后,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悟读,理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思考,领会词语、句子、段落的感情。
如一位教师教《荷花》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交流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再精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写得美的句子。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感悟荷花的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简约而不简单,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另一位教师认为,精彩的教学往往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军神》第一课时教学中,他围绕课文后面的主要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展开,寻找人物对话过程中的亮点,进行人物对话的朗读,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对话中树起刘伯承的“神”像。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精彩的,也是非常容易做的。
阅读教学永远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汗水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迷茫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是成功呢?如果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训练了学生的写字能力,那么它就是成功的了。驻足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无限的精彩!
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越位”的第一课时教学。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甚至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课文,字音读不准、句子读不通、词语不理解,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这样把朗读作为教学的“点缀”,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由于对课文的整体还没有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此时拿出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进行重锤敲击,学生就会体会不深、理解肤浅,不得要领。
“越位”的第一课时必然造成教学“缺失”:其一,学生字词不过关,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学生读文不充分,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易读破句子或读错句子,以致教师不得不“炒冷饭”,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教学推进完全依靠教师强拉硬拽,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课时该怎样上?如何让第一课时精彩高效?怎样使第一课时真正为整篇课文的教学奠基?这些问题越来越被教学管理者、研究者和全体语文教师所重视。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提出这样一些方法与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设定目标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和文本、师生的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全文教学目标进行设定。这些目标包括:对生字的学习,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文体、作者表达方式方法最基本的认识以及对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感的初步感受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有所侧重,还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把重点目标定为“通过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兼顾“掌握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基础目标。这样处理,第一课时教学简单但不草率,实在、有效。
二、优化情境导课
第一课时能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导课方式至关重要。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激情叙说、资料巧现、猜谜激趣等不同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画面冲击下、在悦耳动听的音乐震撼中、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渲染后,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
如《军神》第一课时,教师可先出示“神仙”一词,让学生畅谈对词的理解,消除学生对“军神”的陌生感,生成“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的主要问题;再通过书写与朗读“军神”“刘伯承”这两个词语,生成对“军神”“刘伯承”的敬畏。
又如《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有志气地读课题!”“振奋地读!”“永志不忘地读!”如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扫清阅读障碍
生字新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完成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要务。在教学中,有的是先字词教学再初读感知,有的是先初读感知再字词教学。如《惊弓之鸟》一课共有12个生字,我们可以用分类教学方法进行:(1)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时教学“弓”。(2)观察插图: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教“魏”“射”“箭”“猎”“弦”;(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教学“悲”“惨”“裂”“愈”“痛”“雁”。(4)学生初读课文。对“大王”这一词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字典正音,联系上下文找出正确的词意,让学生明白在自己遇到疑难的字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自己。另外,还可以将字词教学随初读感知进行,灵活安排。
下面这些方法会使词语教学精彩起来。
1.角色对话,让词语“讲”出来。将词语的理解融入人物角色体验中,挖掘出教材中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体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2.表演体验,让词语“动”起来。抓住学生喜欢表演,比较好动的学习特点,把词语同课文所表述的具体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让学生进入到词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中去,在情境的演示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3.触觉感悟,让词语“实”起来。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手触摸,用心理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实实在在地感受词语的意思。
4.图文结合,让词语“画”下来。每个学生都是天才的艺术家,画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学生将词语的理解转化为图画的表述方式,将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用笔画下来,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初读整体感知
落实第一课时读通、读准、读顺的教学目标,可以不惜时间逐段“过”、逐人“过”,做到放手让学生试读,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中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达到对文本的初步认识。然后,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悟读,理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思考,领会词语、句子、段落的感情。
如一位教师教《荷花》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交流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再精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写得美的句子。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感悟荷花的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简约而不简单,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另一位教师认为,精彩的教学往往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军神》第一课时教学中,他围绕课文后面的主要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展开,寻找人物对话过程中的亮点,进行人物对话的朗读,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对话中树起刘伯承的“神”像。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精彩的,也是非常容易做的。
阅读教学永远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汗水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迷茫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是成功呢?如果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训练了学生的写字能力,那么它就是成功的了。驻足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