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阳雨量丰富,属湿润和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降赶雨量1199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五至八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以上,年雨日数一般为150~170天(日雨量大于0.1毫米)多毛毛细雨,有利於降雨的渗入补给。
贵阳地区广泛分布着三迭系和二迭系碳酸盐类岩三石,出露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以黔中坳陷带的泻湖建造和浅海相建造为主,特别是三迭系中下统之白云岩,沉积於一个封闭不良的泻湖(或浅海)环境中,除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要矿物外,尚有石膏、重晶石、盐矿及其伴生之天青石、萤石等矿物,这对于具有强烈溶剂特征的地下水来说,在其溶泸、冲刷和输导作用下,在其自然和人工循环过程中,成为导致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络合乃至分异富集的主要物质来源。现将主要含水层——中、下三迭系碳酸盐类岩石特征简述如下:
(一)大冶组(T1d)
下部为簿层灰岩、厚245米。上部为中厚层灰岩,岩溶发育,补给条件较好,一般含裂隙岩溶水,厚113米。其下有沙堡湾组(T1s)泥、页岩隔水层,使之与二迭系岩层无水力联系。
(二)安顺组(T1a)
为薄—中厚层白云岩、溶塌角砾岩,上部夹数层泥质白云岩,沿裂隙含有石膏,偶见重晶石矿物。厚341米,岩溶发育,含岩溶裂隙水,泉水流量一般小于2升/秒,个别每秒可达数十公升,钻孔单位涌水量多小于0.4升/秒•米,大者可达3升/秒米。水质多为重碳酸钙镁型或重酸硫酸钙镁水,总矿化度0.5-0.9克/升,总硬度19-29度。
(三)花溪组(T2h)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为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页岩互层,底部为“绿豆岩”,偶见溶塌角砾,钻孔中见有数层石膏。厚163米。白云岩裂隙较发育,局部地段地密集有溶孔,晶洞,偶尔也可见到顺层发育之被粘土充填的小溶洞。弱含裂隙水,泉水少而流量小,钻孔单位涌水多小于0.4升/秒米,一般可起到相对隔水层作用。属重碳酸硫酸钙镁水,总矿化度0.5~0.8克/升,总更度31~37度。
中段为白云岩、灰岩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间含三种膏脉或薄层石膏。厚240米。该层溶蚀强烈,落水洞、洼地、漏斗较为发育,富含裂隙岩溶水,三桥地区因其补给条件良好,泉水流量多在10~20升/秒米,钻孔单位涌水量多为0.4~1.0升/秒•米,最大可达2.3升/秒米,水质较复杂,浅层地下水和泉水比重碳酸钙水为主,总矿化度0.4~0.7克/升,总硬度16~26度,深部(200米以下)地下水则以硫酸型水为主,总矿化度一般大于1克/升,总硬度在50~85度,个别高达113.29度。
上段为中厚层状白云岩。厚267米。岩溶较发育,富含溶裂隙水,尤以三桥较富集,以重碳酸钙镁水为主,矿化度0.5克/升左右,硬度小于25度。
(四)贵阳组(T2gy)
下段为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厚153米。上段为中一厚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其底部为17米之砂页岩,厚28米。裂隙发育,含岩溶裂隙水,水质较好,以重碳酸钙镁水为主,矿化度0.5克/升,总硬度小于20度。
在中、下三迭系含水岩组中,从贵阳组下段至大冶组,虽均为碳酸盐类岩石,是由于岩性组合的差异,岩溶不均匀发育的影响,以及地貌和构造条件的控制,使得中统和下统含水层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各含水岩组间地下水的联系也较差,甚至在同一岩组的局部地段,出现了潜水与承压水两种类型并存的现象。如T1a上部含水层中,位于白花坪的钻孔,其承压水头高出地面达23米;而处于同一层位,同一高程上、仅相距千余米的平瓦厂钻孔,其水位埋深为29米。
贵阳市地下水受岩性和构造的严格控制,以三桥侏罗系砂岩为界分为东西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西部为三桥水文地质区;东部是城区水文地质区,两区间基本无水力联系。
三桥水文地质区;地势北高南低,以丘陵洼地为主。褶皱强烈,断烈纵横,主要有以T1d灰岩为核部的长坡岭背斜和以T2gy白云岩为核部的并被断层破坏的金关向斜。背斜轴向北北东,向南于新街倾伏,两翼对称,倾角较陡,核部纵张裂隙和“X”节理较发育。金关一阳关向斜,为一短轴宽缓向斜,轴向北北东,东翼被断层破坏,仅残存西翼。以走向正断层为主,次为北东东向正断层。碳酸盐类岩石裸露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伏流等比比皆是,土层分布零星且薄,是一较为典型的裸露型褶皱岩溶地块。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经地表岩溶多补给地下水,并贮存、运动于岩溶空洞,裂隙系统之中,除分水岭地段有较明显的补给区外其余地区很难严格划分出其补、迳、排的区段。由于碳酸盐类岩在与砂页岩的间互组合,且三桥地区岩层倾角较陡,碳酸盐类层中泥质夹层的存在,岩溶多顺层发育,这就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方向,出现了三桥地区地下水沿构造轴或沿层走向运动的总趋势,并且多呈承压状态。近十年来,大量开采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区内地下水水质一般以重碳酸钙型为主,总矿化度一般在0.5克/升左右,硬度小于25度。由于石膏脉(层)的存在,局部出现了高硬度地下水,硬度大于25度度,总矿化度大于1克/升,个别孔甚至高达2.767克/升,多属硫酸钙镁型水。分布零星,经混合后仍可饮用。
城区水文地质区:主要指贵阳盆地T2gy、T2h、T1d、T1a之白云岩、灰岩大片裸露,岩层倾角较缓,断层集中於东、西、北三面边缘,X和SN向裂隙组较发育。地表岩溶以峰林槽谷和溶丘洼地为主,大型洼地中第四系复盖层较薄、落水洞较多,地下岩溶以溶孔、溶蚀裂隙为主,溶洞多被粘土充填或半充填。钻孔中溶洞裂隙出现的或然率一般为15%左右,大者可达30%,随深度有所减弱,250~300米以上均较发育,岩层含水较均一,地下水补给条件尚好,多沿其构造线或岩层走向运动,呈南北向向南明河排泄,且于陈庄坎、纪念塔、喷水池一带,大量以泉的形式出露,补给南明河。但随着地下水的人工开采,大降深使得局部地段如因坡桥附近的62#、环11#、青云路58#等孔,南明河倒灌补给地下水,造成隐患。地下水多以潜水和承压不自流状态存在,埋藏深度一般在2~6米间,水位变幅多小于4米,水质良好,适于饮用。但抽水引起的塌陷却较为普遍。
贵阳地区广泛分布着三迭系和二迭系碳酸盐类岩三石,出露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以上,以黔中坳陷带的泻湖建造和浅海相建造为主,特别是三迭系中下统之白云岩,沉积於一个封闭不良的泻湖(或浅海)环境中,除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要矿物外,尚有石膏、重晶石、盐矿及其伴生之天青石、萤石等矿物,这对于具有强烈溶剂特征的地下水来说,在其溶泸、冲刷和输导作用下,在其自然和人工循环过程中,成为导致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络合乃至分异富集的主要物质来源。现将主要含水层——中、下三迭系碳酸盐类岩石特征简述如下:
(一)大冶组(T1d)
下部为簿层灰岩、厚245米。上部为中厚层灰岩,岩溶发育,补给条件较好,一般含裂隙岩溶水,厚113米。其下有沙堡湾组(T1s)泥、页岩隔水层,使之与二迭系岩层无水力联系。
(二)安顺组(T1a)
为薄—中厚层白云岩、溶塌角砾岩,上部夹数层泥质白云岩,沿裂隙含有石膏,偶见重晶石矿物。厚341米,岩溶发育,含岩溶裂隙水,泉水流量一般小于2升/秒,个别每秒可达数十公升,钻孔单位涌水量多小于0.4升/秒•米,大者可达3升/秒米。水质多为重碳酸钙镁型或重酸硫酸钙镁水,总矿化度0.5-0.9克/升,总硬度19-29度。
(三)花溪组(T2h)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为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页岩互层,底部为“绿豆岩”,偶见溶塌角砾,钻孔中见有数层石膏。厚163米。白云岩裂隙较发育,局部地段地密集有溶孔,晶洞,偶尔也可见到顺层发育之被粘土充填的小溶洞。弱含裂隙水,泉水少而流量小,钻孔单位涌水多小于0.4升/秒米,一般可起到相对隔水层作用。属重碳酸硫酸钙镁水,总矿化度0.5~0.8克/升,总更度31~37度。
中段为白云岩、灰岩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间含三种膏脉或薄层石膏。厚240米。该层溶蚀强烈,落水洞、洼地、漏斗较为发育,富含裂隙岩溶水,三桥地区因其补给条件良好,泉水流量多在10~20升/秒米,钻孔单位涌水量多为0.4~1.0升/秒•米,最大可达2.3升/秒米,水质较复杂,浅层地下水和泉水比重碳酸钙水为主,总矿化度0.4~0.7克/升,总硬度16~26度,深部(200米以下)地下水则以硫酸型水为主,总矿化度一般大于1克/升,总硬度在50~85度,个别高达113.29度。
上段为中厚层状白云岩。厚267米。岩溶较发育,富含溶裂隙水,尤以三桥较富集,以重碳酸钙镁水为主,矿化度0.5克/升左右,硬度小于25度。
(四)贵阳组(T2gy)
下段为薄至中厚层白云岩,厚153米。上段为中一厚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其底部为17米之砂页岩,厚28米。裂隙发育,含岩溶裂隙水,水质较好,以重碳酸钙镁水为主,矿化度0.5克/升,总硬度小于20度。
在中、下三迭系含水岩组中,从贵阳组下段至大冶组,虽均为碳酸盐类岩石,是由于岩性组合的差异,岩溶不均匀发育的影响,以及地貌和构造条件的控制,使得中统和下统含水层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各含水岩组间地下水的联系也较差,甚至在同一岩组的局部地段,出现了潜水与承压水两种类型并存的现象。如T1a上部含水层中,位于白花坪的钻孔,其承压水头高出地面达23米;而处于同一层位,同一高程上、仅相距千余米的平瓦厂钻孔,其水位埋深为29米。
贵阳市地下水受岩性和构造的严格控制,以三桥侏罗系砂岩为界分为东西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西部为三桥水文地质区;东部是城区水文地质区,两区间基本无水力联系。
三桥水文地质区;地势北高南低,以丘陵洼地为主。褶皱强烈,断烈纵横,主要有以T1d灰岩为核部的长坡岭背斜和以T2gy白云岩为核部的并被断层破坏的金关向斜。背斜轴向北北东,向南于新街倾伏,两翼对称,倾角较陡,核部纵张裂隙和“X”节理较发育。金关一阳关向斜,为一短轴宽缓向斜,轴向北北东,东翼被断层破坏,仅残存西翼。以走向正断层为主,次为北东东向正断层。碳酸盐类岩石裸露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伏流等比比皆是,土层分布零星且薄,是一较为典型的裸露型褶皱岩溶地块。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经地表岩溶多补给地下水,并贮存、运动于岩溶空洞,裂隙系统之中,除分水岭地段有较明显的补给区外其余地区很难严格划分出其补、迳、排的区段。由于碳酸盐类岩在与砂页岩的间互组合,且三桥地区岩层倾角较陡,碳酸盐类层中泥质夹层的存在,岩溶多顺层发育,这就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方向,出现了三桥地区地下水沿构造轴或沿层走向运动的总趋势,并且多呈承压状态。近十年来,大量开采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区内地下水水质一般以重碳酸钙型为主,总矿化度一般在0.5克/升左右,硬度小于25度。由于石膏脉(层)的存在,局部出现了高硬度地下水,硬度大于25度度,总矿化度大于1克/升,个别孔甚至高达2.767克/升,多属硫酸钙镁型水。分布零星,经混合后仍可饮用。
城区水文地质区:主要指贵阳盆地T2gy、T2h、T1d、T1a之白云岩、灰岩大片裸露,岩层倾角较缓,断层集中於东、西、北三面边缘,X和SN向裂隙组较发育。地表岩溶以峰林槽谷和溶丘洼地为主,大型洼地中第四系复盖层较薄、落水洞较多,地下岩溶以溶孔、溶蚀裂隙为主,溶洞多被粘土充填或半充填。钻孔中溶洞裂隙出现的或然率一般为15%左右,大者可达30%,随深度有所减弱,250~300米以上均较发育,岩层含水较均一,地下水补给条件尚好,多沿其构造线或岩层走向运动,呈南北向向南明河排泄,且于陈庄坎、纪念塔、喷水池一带,大量以泉的形式出露,补给南明河。但随着地下水的人工开采,大降深使得局部地段如因坡桥附近的62#、环11#、青云路58#等孔,南明河倒灌补给地下水,造成隐患。地下水多以潜水和承压不自流状态存在,埋藏深度一般在2~6米间,水位变幅多小于4米,水质良好,适于饮用。但抽水引起的塌陷却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