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行学分制给高等学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建立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数字校园、成立学生学习中心等,探索适合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工作管理;改革
作者简介:杨志耘(196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刘建宾(1963-),男,山西阳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工程教育。(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年度高教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8GJYB04)、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PHR200907220)的研究成果。
推行学分制涉及学校各个方面,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要求高校改革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不仅有助于学分制的顺利推行,还有助于体现高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自由、全面、特色、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精神和理念。
一、学分制的本质特征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学制的弹性化
弹性学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修满必要学分的前提下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毕业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个人的情况、特点,或加快学习进程提前毕业,或放慢学习进度而延迟毕业,或一边创业一边学习,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体现了高等教育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选课制
随着学科发展,高校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在固定的年限内学生不可能全部修完这些课程,而只能在其中选修一些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就使得选课制成为必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学生在学分制的条件下,依据学业指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其他个人的条件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主讲教师、上课班级、上课时间、学习门数、修读方式等等,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对于学习的选择权。
3.尊重教师教学的自由和学生学习的自由
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尊重教师教学的自由和学生学习的自由。学分制条件下,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和毕业时间。此外,学生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选择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尽力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教师可以在保障学术水平的前提下决定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决定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等等。
4.專业班与教学班分离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按专业招生,学生进校后一般按照专业分班,形成专业班,但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每学期选课后导致教学班的形成,教学班不分年级、专业,而是按照课程形成的班级,这就形成了专业班和教学班的分离。
5.学期制向学季制转换
把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称为学期制,把每学年分为三个或以上学期称为学季制。推行学分制必须完成两学期制向三学期制的转换。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比学年制复杂,给教学安排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学校选课时因课程上课时间冲突或选课人数过多而不能选修一些课程;一些需要连续进行的实践环节难以安排等。每年增加一个夏季学期,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机会。
二、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般都依托校、院、系、年级、班级的模式进行管理。学生管理部门以专业年级和班级作为管理的基本单位。这样在班级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模式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和稳定的依托。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1.班级淡化,年级淡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学分制选课后,使得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选修了同一时间、同一老师、同一门课程而在同一教学班学习,打乱了过去学生专业班级建制的学习方式,即在学分制下学生主要是因为课程而联系在一起,修读某门课程的学生暂时结成一个集体,这门课程修读完毕,这个临时性的集体便告解散,同一专业班的学生出现上课不同班,甚至不同年级混合上课的现象。随着学分制的进一步推行,传统专业班级的功能加剧弱化,班集体的观念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专业班级相对固定的设置模式和管理模式与学分制的理念产生矛盾,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班级名存实亡,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还按照老路走下去,管理不力和管理无效将成为现实。
2.弹性学制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显著增加
弹性学制使得学生学习期限在3~6年间波动,如一般规定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可推后毕业,具体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课程的选择所决定。这种情况打破了学校与学生之间原有的那种比较稳定的联系地点、联系时间和联系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3.压力和危机增强,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学分制的实施,将竞争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这种竞争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压力和危机感。对于教师来说,学生选课就是选择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多拿学分就可以评优、提前毕业或获取第二学位,这将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分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学生间的共性减少,差异性加大,学生没有了对“集体”的心理依托,而需要自己比较独立地去安排个人的学习进程,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就可能形成学习上的障碍,加之专业班和教学班的分离,也使得学生间的接触和交流沟通减少,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减弱,同学关系变得冷漠,可能形成心理障碍。
4.日常管理弱化
实施学分制,学生的日常生活围绕着课程转,每一位学生一张课表,任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流动性很大的学生,对学生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而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辅导员面对的是时间不同步的学生,了解学生信息、掌握学生动态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加之学分制的实施、教学班的产生,使得学生之间交往的随意性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辅导员无法及时获得学生信息,较难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和动态,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弱化。
5.学生活动的传统模式被打破
实施学分制,必须增加课程总量。课程量的增加和学生的自由选课往往要实行全天排课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一方面造成教室紧张,学生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学生的集体活动无场地;另一方面,导致学生课余时间不同步,学习时间延长,学生闲暇时间不同步,使得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安排受到影响,传统的学生集体活动的模式面临瓦解。
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给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唯有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新管理观念,才能构建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三、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新探索
按照“改革要有新思路”的精神,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做法。
1.试行学生混合住宿制度,建立学生生活园区
混合住宿制度,即由原来同一个专业班级的学生集中住在邻近宿舍的模式,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住宿的模式转变。试行学生混合住宿的制度,目的在于增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混合住宿制度使同一专业学生间的联系越来越松散,传统的专业班级概念越来越淡薄,同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变得相对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从传统稳固的教学区管理模式逐步向更加灵活的生活园区管理模式转变。在生活园区中,学生相对集中,可以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同一园区的学生联系比较方便,不同专业学生的爱好兴趣存在差异,这有利于学生管理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利用数字校园实现信息化管理
学生生活园区管理模式形成之后,打造数字校园,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从环境(校园、教室、生活园区等)、资源(图书、数据库、教学学习网站等)、活动(教学、管理、办公、服务等)、交流(学生组织活动、社团活动)等的全部数字化,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在学生入学确定生活区之后,对于生活在各个园区中的学生建立电子管理档案,并与学分制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共享相关数据模块。这样,对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将可以随时跟进,实时进行管理和更新。
3.打造学生自主管理与教育平台
在切实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建设。随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深入,涉及学生的各种事务越来越复杂,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重視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辅助作用,让更多的学生事务由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自行管理,自行服务,自行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自行管理,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学生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更能体现民主性和效率性,学生还可以从自我管理中获得教育和进行学习。
4.创建学生学习中心,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高校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可以考虑创建学生学习中心,这是服务于学生的一个机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来自朋辈的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平台,它的运作和服务均由学生志愿者负责。学生学习中心负责安排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为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业上的帮助,主要形式是学习咨询、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使“学困生”能在朋辈同学的帮助下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学生学习中心为学生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提供机会,促使学生形成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培养学生互助奉献的精神。这种鼓励学生自学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5.成立“朋辈互助”心理咨询热线,推动工作坊机制
开通学生“朋辈互助”心理咨询热线,由受过一定心理咨询培训的学生担任主持人,提供心理辅导和开导。“朋辈互助”心理咨询热线的主要功能在于倾听朋辈的心理倾诉,给予朋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帮助,为学生在学分制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引。这种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友谊性和有效性。学生彼此间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心理沟通、心理辅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依托自身资源或联合其他高校组建各类工作坊,比如“道德-心理-健康”工作坊、“抑郁情绪”工作坊等。工作坊除了一些专题之外,还可针对近期社会和校园的热点话题邀请心理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共同探讨这些热点问题背后的心理特征,介绍如何克服相关方面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在学分制的条件下更好地完成学业。
推行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绥波.关于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186):185-186.
[2]李鹏翔.对完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1):64-6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工作管理;改革
作者简介:杨志耘(196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刘建宾(1963-),男,山西阳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工程教育。(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年度高教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8GJYB04)、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PHR200907220)的研究成果。
推行学分制涉及学校各个方面,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要求高校改革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不仅有助于学分制的顺利推行,还有助于体现高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自由、全面、特色、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精神和理念。
一、学分制的本质特征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学制的弹性化
弹性学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修满必要学分的前提下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毕业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个人的情况、特点,或加快学习进程提前毕业,或放慢学习进度而延迟毕业,或一边创业一边学习,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体现了高等教育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选课制
随着学科发展,高校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在固定的年限内学生不可能全部修完这些课程,而只能在其中选修一些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就使得选课制成为必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学生在学分制的条件下,依据学业指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其他个人的条件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主讲教师、上课班级、上课时间、学习门数、修读方式等等,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对于学习的选择权。
3.尊重教师教学的自由和学生学习的自由
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尊重教师教学的自由和学生学习的自由。学分制条件下,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和毕业时间。此外,学生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选择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尽力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教师可以在保障学术水平的前提下决定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决定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等等。
4.專业班与教学班分离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按专业招生,学生进校后一般按照专业分班,形成专业班,但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每学期选课后导致教学班的形成,教学班不分年级、专业,而是按照课程形成的班级,这就形成了专业班和教学班的分离。
5.学期制向学季制转换
把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称为学期制,把每学年分为三个或以上学期称为学季制。推行学分制必须完成两学期制向三学期制的转换。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比学年制复杂,给教学安排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学校选课时因课程上课时间冲突或选课人数过多而不能选修一些课程;一些需要连续进行的实践环节难以安排等。每年增加一个夏季学期,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机会。
二、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般都依托校、院、系、年级、班级的模式进行管理。学生管理部门以专业年级和班级作为管理的基本单位。这样在班级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模式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和稳定的依托。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1.班级淡化,年级淡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学分制选课后,使得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选修了同一时间、同一老师、同一门课程而在同一教学班学习,打乱了过去学生专业班级建制的学习方式,即在学分制下学生主要是因为课程而联系在一起,修读某门课程的学生暂时结成一个集体,这门课程修读完毕,这个临时性的集体便告解散,同一专业班的学生出现上课不同班,甚至不同年级混合上课的现象。随着学分制的进一步推行,传统专业班级的功能加剧弱化,班集体的观念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专业班级相对固定的设置模式和管理模式与学分制的理念产生矛盾,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班级名存实亡,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还按照老路走下去,管理不力和管理无效将成为现实。
2.弹性学制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显著增加
弹性学制使得学生学习期限在3~6年间波动,如一般规定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习困难的学生可推后毕业,具体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课程的选择所决定。这种情况打破了学校与学生之间原有的那种比较稳定的联系地点、联系时间和联系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3.压力和危机增强,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学分制的实施,将竞争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这种竞争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压力和危机感。对于教师来说,学生选课就是选择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多拿学分就可以评优、提前毕业或获取第二学位,这将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分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学生间的共性减少,差异性加大,学生没有了对“集体”的心理依托,而需要自己比较独立地去安排个人的学习进程,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就可能形成学习上的障碍,加之专业班和教学班的分离,也使得学生间的接触和交流沟通减少,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减弱,同学关系变得冷漠,可能形成心理障碍。
4.日常管理弱化
实施学分制,学生的日常生活围绕着课程转,每一位学生一张课表,任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流动性很大的学生,对学生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而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辅导员面对的是时间不同步的学生,了解学生信息、掌握学生动态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加之学分制的实施、教学班的产生,使得学生之间交往的随意性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辅导员无法及时获得学生信息,较难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和动态,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弱化。
5.学生活动的传统模式被打破
实施学分制,必须增加课程总量。课程量的增加和学生的自由选课往往要实行全天排课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一方面造成教室紧张,学生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学生的集体活动无场地;另一方面,导致学生课余时间不同步,学习时间延长,学生闲暇时间不同步,使得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安排受到影响,传统的学生集体活动的模式面临瓦解。
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给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唯有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新管理观念,才能构建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三、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新探索
按照“改革要有新思路”的精神,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做法。
1.试行学生混合住宿制度,建立学生生活园区
混合住宿制度,即由原来同一个专业班级的学生集中住在邻近宿舍的模式,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住宿的模式转变。试行学生混合住宿的制度,目的在于增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混合住宿制度使同一专业学生间的联系越来越松散,传统的专业班级概念越来越淡薄,同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变得相对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从传统稳固的教学区管理模式逐步向更加灵活的生活园区管理模式转变。在生活园区中,学生相对集中,可以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同一园区的学生联系比较方便,不同专业学生的爱好兴趣存在差异,这有利于学生管理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利用数字校园实现信息化管理
学生生活园区管理模式形成之后,打造数字校园,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从环境(校园、教室、生活园区等)、资源(图书、数据库、教学学习网站等)、活动(教学、管理、办公、服务等)、交流(学生组织活动、社团活动)等的全部数字化,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在学生入学确定生活区之后,对于生活在各个园区中的学生建立电子管理档案,并与学分制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共享相关数据模块。这样,对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将可以随时跟进,实时进行管理和更新。
3.打造学生自主管理与教育平台
在切实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建设。随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深入,涉及学生的各种事务越来越复杂,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重視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辅助作用,让更多的学生事务由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自行管理,自行服务,自行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自行管理,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学生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更能体现民主性和效率性,学生还可以从自我管理中获得教育和进行学习。
4.创建学生学习中心,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高校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可以考虑创建学生学习中心,这是服务于学生的一个机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来自朋辈的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平台,它的运作和服务均由学生志愿者负责。学生学习中心负责安排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为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业上的帮助,主要形式是学习咨询、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使“学困生”能在朋辈同学的帮助下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学生学习中心为学生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提供机会,促使学生形成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培养学生互助奉献的精神。这种鼓励学生自学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5.成立“朋辈互助”心理咨询热线,推动工作坊机制
开通学生“朋辈互助”心理咨询热线,由受过一定心理咨询培训的学生担任主持人,提供心理辅导和开导。“朋辈互助”心理咨询热线的主要功能在于倾听朋辈的心理倾诉,给予朋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帮助,为学生在学分制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引。这种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友谊性和有效性。学生彼此间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心理沟通、心理辅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依托自身资源或联合其他高校组建各类工作坊,比如“道德-心理-健康”工作坊、“抑郁情绪”工作坊等。工作坊除了一些专题之外,还可针对近期社会和校园的热点话题邀请心理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共同探讨这些热点问题背后的心理特征,介绍如何克服相关方面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在学分制的条件下更好地完成学业。
推行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绥波.关于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186):185-186.
[2]李鹏翔.对完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1):64-66.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