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双失语现状及对策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666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双失语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以及对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对青岛三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教师层面、教学管理层面、课程设置层面以及教材编撰层面是导致学生中国文化双失语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问题,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双失语
  大学英语改革的浪潮一拨接着一拨,成绩斐然。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对西方文化了解颇深,还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但当谈及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时,不仅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英语教师也只是略知皮毛,对其英语表达更是知之甚少。教育部虽将《中国文化概览》纳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却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存在厚西薄中的现象,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从丛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此后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试者在中国文化双语互动英语表达方面十分欠缺。这一现象对文化生态教学是一种破坏,对学习者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一种妨碍,而其背后所折射的隐患更是很多研究者所担心的。目前罕有学者从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管理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鉴于此,本调研拟从上述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的教育应该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前提。《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令人痛心地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这反映了我们国家在文化软实力发展方面极为欠缺,亟待提高。提升和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就要传承厚重的文化传统,培育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凝聚力,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目的而展开,探索解决问题之途径。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1)青岛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状况;(2)中国文化双语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3)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情况;(4)受试者对中国文化双语教学的态度。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1)青岛高校40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2)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负责教学的相关人员;(3)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1—4册(上外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外研社),新标准大学英语1—4册(外研社),大学体验英语1—4册(高教社第二版)。
  3.研究工具及其设计
  研究使用课题组依据《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设计的调查问卷(英汉两版、正面汉语、反面英语)及访谈,内容取材于《中国文化概论》和《中国文化》。调查问卷包括两大部分。前5道题主要调查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态度。后15道题(5道单选、3道多选、4道连线和3道简答题)涉及有关中国文化的风俗习惯、历史文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历史人物等文化知识。
  4.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1/2的数据为笔者亲自收集,1/4为海洋大学朋友收集,另外1/4为青岛大学朋友收集。调查问卷、访谈于2015年3月—2015年6月进行,发放试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8%。访谈采取面对面的对话形式,采访者就中国文化知识用英语对受访者进行提问,受访者按要求用英语作出相应回答,采访者对整个对话过程用录音笔录制,共收集到16份录音数据。对教材的研读分析于2015年6月—2015年8月完成。问卷调查和复听录音所得数据以及研读教材数据都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5.局限性
  由于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限制因素,本研究采样范围广度欠缺,英汉版本同现,受试者根据汉语猜测英语表达的成分难以避免,会对数据的精确性带来一定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状况
  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受试者的英语表达欠缺现状。第7、8、9、10这四道题都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给出正确答案,一方面反映出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广泛深远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即部分学生可能靠猜测回答正确。如《红楼梦》的英译中定有“red”一词、《西游记》的英译中肯定有“west”一词,《三国演义》的英译中定有“three”一词、最后剩下的一个必定是《水浒传》的英译。对于英汉表达正确率都较低的第13题,则要求从包括神话、史实和民间故事在内的10道题目中选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让许多同学手足无措。至于14—17连线题正确率较高的情况,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几个传统节日和四大发明较为熟悉。令人堪忧的是18—20的简答题,要求受试者写出“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文房四宝”和“四书五经”,结果受试者不仅英语表达正确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部分学生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也很欠缺。上述知识点是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点,受试者对于这些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英语表达都不尽如人意,何谈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2.中国文化双语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
  通过调查高校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可以有效了解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现状。本研究对青岛地区海大和青农大两所高校的16名师生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获得了真实反映中国文化双语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的相关数据。海大目前开设了院级的中国文化双语选修课程,而青大和青农大无论在院级还是校级都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从课程设置方面,至少青大和青农大没有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开设任何形式的中国文化选修课。从教学管理角度看,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中国文化的课堂教学状况,75%的一线教师反映课堂上没有充分系统地补充相关知识,83.33%的学生反映课堂几乎获取不到中国文化的有关知识。另外对于中国文化读物的获取情况,87.5%的教师和88.89%的学生认为难以找到适合大学生层次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文资料。这说明受试学生课内、课外获取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的机会非常少。   3.三大主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情况
  考察目前众多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知识的比重也是有效了解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双语互动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
  统计数据中显示三大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四套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国文化仅有零星涉及,这种以英美文化为中心、对本土文化极少涉及的做法使得培养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从谈起,极易导致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由于不能恰当认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所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双语互动难以执行,这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造成中国文化双失语严重。
  4.受试者对中国文化双语教学的态度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有5道题,目的是了解青岛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和看法,旨在进一步寻找导致中国文化教学双语互动失语的原因,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有效的建议。
  表3的第1题数据反映了大部学生(76.5%)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都是知道一些,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即B项答案。第2题显示出超过一半的学生是通过电视(53.5%)和相关书籍(50.1%)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必要性的调查显示,20.9%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另有5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仅有少数同学持否定态度。至于如何开设这一课程,16.8%的同学支持单独开设双语课,37.2%的主张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21.96%的希望英语教学中引入相关的中国文化,而24%的则支持开设汉语的中国文化课。不管以何种方式开设,大家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欠缺还是有同感的。
  四、对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
  1.课程设置
  外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课程如何设置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双语互动能力,更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以欧美研究者的实证研究为例,以Byram为代表的欧洲研究者提倡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应设置独立课程。而以Kramsch为代表的美国研究者则提倡将文化教学融入外语课堂教育教学。以美国的汉语教学为例,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里,汉语课程不是设在独立的中文系,而多设在“东亚系”。汉语课程也如其他东亚语种一样,与东亚地区的文化科目相辅相成。这种模式在北美、欧洲与大洋洲也被广泛地采纳。我们可以参照欧美研究者的实验选择出合适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如采用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综合模式:首先,语言学习应包括最为迫切需要的语言技巧习得,并通过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洞察其性质,从而加强和丰富这种习得;其次,学习语言必须与学习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通过学习者使用包括母语在内的各种各样比较技术手段来达到的;最后,从操某种外语的民族之特征和观念中选择文化诸方面的直接经验是由使用该种外语来获取的,这个直接经验反过来对外语学习的过程做出贡献。或采纳Kramsch 提出的多元文化互动模式:在教学中应当鼓励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Kramsch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架桥”而是“划界”——指出文化的不同。只有让学生领悟到世界是多元的,人们的文化背景差异是很大的,才能克服单一狭窄观念的束缚,了解别人,也了解自己。依据上述理论框架,我们可以进行自主创新,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进行的中国文化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2.教材编撰
  费孝通先生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指出:“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就中国文化教学而言,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应该兼顾中西两方面。在教材编撰时应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并重视中西文化比较。对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不应仅仅停留在增加中国文化语言以及中西比较方面的内容层面上,还应考虑到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Kramsch指出,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因文化差异而对现实作出完全不同的想象,即文化的“局内人”和“局外人”对于该文化会有不同的描述和解释。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后,我们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近期内编写出符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高质量教材。同时注意配套教学辅助教材的开发,形成立体化、电子化教材建设模式。这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跨文化的双语互动就有了教材保障。
  3.师资培训
  提高教学质量,一靠教材,二靠教师。学贯中西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双语和双文化互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系统地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用英文授课的中国文化教师(大纲要求英文授课),所以相关部门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寒暑两大假期培养一线英语教师,当然也可以挑选出部分英语语言功底较好的汉语言文化教师参加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系统全面地掌握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4.教学管理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有助于中国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落实,进而预防中国文化教学“形式化”。另外,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对学生选修或必修的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制定必要的学分要求。测试是落实中国文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和重要一环。所以,测试者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必修、选修、独立或兼容)来设计测试形式及内容等。只有将上述要求落实到位,中国文化教学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不能因为强调西方语言文化的学习而忽视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主导地位。双语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通过双文化摄入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双语教材必须增加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加强对学生人文和本土文化的素质培养教育,引导他们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民族文化自主性,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多元文化的构建。
  责任编辑 肖庆华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意义的透辟理解与准确把握。文本解读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解读的标准是准确、深刻、独到。解读的路径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形式。在內容解读方面,着重关键词语内涵的深层次解读,着力于重要细节的关联剖析。无论内容或形式解读,文本解读都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文本解读;阅读;鸿门宴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片断,其故事情节波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核心观点是: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可尝试将本土文学的资源巧妙地运用于幼儿园课程,遵循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从收集民间文学素材生活化、游戏化,组织民间文学活动丰富化、多样化,促进幼儿能力发展全面
[摘 要] 语文学习除了强调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和开发,关联教学即是语言学领域运用的重要方式,并延伸到各学科。文章从课文与图片、课文与课外文本、课文与写作之间的关联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以此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关联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关联使学生的思维无限绽放,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无数种可能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关联教学;文本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
[摘 要]训练语文能力就是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短暂的四十分钟,要阅读经典文章,把写挤进课堂,这就要做到整体教学。具体方法是找到本组课文的共同点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紧扣“景美情浓”,分为:预习课文、欣赏风光、感悟风情、积累运用、复习拓展五个模块。在整体教学中,通过画面美的冲击、语言美的引导、朗读美的提升使文本的美得到诠释与跨越;通过自主学习,扎实训练学生的语文能
[摘 要] 文化产业以其低能耗高附加值优势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但其发展过程中的有效高效供给不足也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供更多正能量、高品质、积极引导社会风气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属性摆放在文化发展的突出地位,合理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为文化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形象塑造;社会效益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经
[摘 要] 动作体验为先的节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亲身体验,在听觉的引导下,让身体的、生命的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产生共鸣。该教学模式融游戏理念入节奏教学,通过身体部位之间、身体与物体之间的拍打,变幻出丰富的声响,使节奏教学向游戏化、生活化、身体化和乐队化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节奏、声响和音乐各要素的主动性,用长短、张弛、动静、平衡等训练,发展学生的音响节奏与肢体节奏的通感,在音
[摘 要] 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8个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它区别于一般消遣性或为学术研究的读整本书,有着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必须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属于教学性阅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能有效地培育以言语为起点的兼及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言语经验,养成良好的言语品质、思维品质,形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课程实施 
[摘 要] 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随着国家“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将推动新旧产业加快融合或者跨界发展,催生大量的“互联网 ”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趋势,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在原先“双师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 教育观念”、“ 教育内容”、“ 教育专业”,从而成为“双师型 ”教师,以适应经济社会变化、推进高职
[摘 要] 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学好其他学科以及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之一。本文以《千米的认识》教学为例,通过“感知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能力”“理解概念:发展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能力”“运用概念: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综合能力”等方法,对如何在概念教学
[摘 要] 有人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无关,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要栏目,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学序曲》为例,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关键词] 探究与分享;学生;思维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除了“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