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和相互转化”这一课题为例,采用四种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发动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的课堂行为成为课堂生命力的宝贵源泉。
关键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与此相适应的新的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新课程倡导的课改,极大程度的解放了学生的学习观念,释放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教学的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课堂生命力的宝贵源泉,课堂教学由“一言堂”转向了“互动式”、“探究式”。
下面以“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和相互转化”这一课题为例,用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背景与设计意图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三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的第二课时,课题为“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和相互转化”。这一课题是对铁元素的变价离子的性质进行探讨。巩固了研究物质的一类方法:即从化合价的变化来了解物质之间的转化,从转化中理解性质(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本课题内容难点较多,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处理好本课题内容有利于学生建构以化合价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思维。
二、设计理论依据
(一)“支架式”教学策略
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脚手架”,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逐渐提升学生的水平。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所需要的。实现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以便把学生的理解层次逐步引向深入。本课题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基本步骤如下:
(1)搭“脚手架”: 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问题与讨论】以铁为原料,哪些反应可以得到含有二价铁的物质,哪些反应可以得到含有三价铁的物质?
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回顾了铁存在两种化合物价态,又马上进入学习的课题:明确了强氧化剂能使铁转化为铁离子,弱氧化剂使铁转化为亚铁离子。为下面问题的解决搭好了第一个脚手架。
(2)进入情境:本课题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了解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所以在进入课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展示】一张是前一天用蓝黑墨水写的字(字迹为黑色),另一张为上课前当着学生的面用蓝黑墨水写的字(字迹为蓝色)。
【对比,引起学生的困惑】
【投影资料】蓝黑墨水的主要成分是鞣酸亚铁。当你把它写到纸上时,蓝黑墨水里的鞣酸亚铁就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化学作用,变成了鞣酸铁。鞣酸铁是一种黑色的沉淀,所以字迹就逐渐变黑了。
【学生恍然大悟】了解了本课题内容在生活中存在的例子,激发了学习本课题的兴趣。
(3)独立探索:设计问题情境,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
在让学生体会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相互转化条件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由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单刀直入的方法。
【问题和讨论】请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提出如何将Fe2+ 转化为Fe3+ 的条件?
在探讨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的过程中,则采取迂回婉转法。
【问题与探究 1】——保存 FeCl2溶液时,应有什么注意点?”
【问题与探究2】——保存FeCl2溶液是常在溶液中加入铁粉,你觉得这么做的目的可能是什么?”
在完成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学生探究后(即完成了本课题中的两个重要的脚手架),进行总结概括。
【概括和整合】用简洁的语言归纳Fe2+和Fe3+相互转化的条件。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使学生顺着已搭好的“脚手架”逐步上升,达到思维的转折和提升攀登另一个高度的兴趣和能力。
(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以合作方式代替教师主导学习,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和相互依赖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求知能力,发展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小组成员都从活动中受益;通过多层次的互动让每一个组员都能充分享受其他组员的资源,为促进自身的自主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人格基础。“哪些反应能使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哪些反应能使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的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基本步骤:
1、选定主题: 根据提供的实验药品选择合适的试剂实现“使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和“使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提供下列试剂:铁粉0.1mol/L FeCl3溶液 0.1mol/L FeCl2溶液 KSCN溶液 新制氯水 溴水 双氧水 高锰酸钾溶液 铜片 铝片
(1)请你设计将Fe2+ 转化为Fe3+的实验方案并检验你实验中所生成的产物。
(2)用你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同时记录实验现象。
2、角色分工:4人一小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两人进行实验操作,确定一人汇报,一人负责记录實验现象,组内相互合作。
3、执行计划:学生活动。
4、资料整理、呈现结果:组长汇报。
参考文献:
[1]崔峻明.化学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教育,2005,(5):19
[2]龚正元.论化学学习中接受与探究的融合[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11)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龙港高级中学)
关键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与此相适应的新的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新课程倡导的课改,极大程度的解放了学生的学习观念,释放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教学的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课堂生命力的宝贵源泉,课堂教学由“一言堂”转向了“互动式”、“探究式”。
下面以“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和相互转化”这一课题为例,用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背景与设计意图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三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的第二课时,课题为“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和相互转化”。这一课题是对铁元素的变价离子的性质进行探讨。巩固了研究物质的一类方法:即从化合价的变化来了解物质之间的转化,从转化中理解性质(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本课题内容难点较多,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处理好本课题内容有利于学生建构以化合价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思维。
二、设计理论依据
(一)“支架式”教学策略
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脚手架”,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逐渐提升学生的水平。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所需要的。实现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以便把学生的理解层次逐步引向深入。本课题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基本步骤如下:
(1)搭“脚手架”: 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问题与讨论】以铁为原料,哪些反应可以得到含有二价铁的物质,哪些反应可以得到含有三价铁的物质?
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回顾了铁存在两种化合物价态,又马上进入学习的课题:明确了强氧化剂能使铁转化为铁离子,弱氧化剂使铁转化为亚铁离子。为下面问题的解决搭好了第一个脚手架。
(2)进入情境:本课题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了解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所以在进入课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展示】一张是前一天用蓝黑墨水写的字(字迹为黑色),另一张为上课前当着学生的面用蓝黑墨水写的字(字迹为蓝色)。
【对比,引起学生的困惑】
【投影资料】蓝黑墨水的主要成分是鞣酸亚铁。当你把它写到纸上时,蓝黑墨水里的鞣酸亚铁就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化学作用,变成了鞣酸铁。鞣酸铁是一种黑色的沉淀,所以字迹就逐渐变黑了。
【学生恍然大悟】了解了本课题内容在生活中存在的例子,激发了学习本课题的兴趣。
(3)独立探索:设计问题情境,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
在让学生体会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相互转化条件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由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单刀直入的方法。
【问题和讨论】请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提出如何将Fe2+ 转化为Fe3+ 的条件?
在探讨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的过程中,则采取迂回婉转法。
【问题与探究 1】——保存 FeCl2溶液时,应有什么注意点?”
【问题与探究2】——保存FeCl2溶液是常在溶液中加入铁粉,你觉得这么做的目的可能是什么?”
在完成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学生探究后(即完成了本课题中的两个重要的脚手架),进行总结概括。
【概括和整合】用简洁的语言归纳Fe2+和Fe3+相互转化的条件。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使学生顺着已搭好的“脚手架”逐步上升,达到思维的转折和提升攀登另一个高度的兴趣和能力。
(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以合作方式代替教师主导学习,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和相互依赖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求知能力,发展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小组成员都从活动中受益;通过多层次的互动让每一个组员都能充分享受其他组员的资源,为促进自身的自主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人格基础。“哪些反应能使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哪些反应能使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的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基本步骤:
1、选定主题: 根据提供的实验药品选择合适的试剂实现“使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和“使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提供下列试剂:铁粉0.1mol/L FeCl3溶液 0.1mol/L FeCl2溶液 KSCN溶液 新制氯水 溴水 双氧水 高锰酸钾溶液 铜片 铝片
(1)请你设计将Fe2+ 转化为Fe3+的实验方案并检验你实验中所生成的产物。
(2)用你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同时记录实验现象。
2、角色分工:4人一小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两人进行实验操作,确定一人汇报,一人负责记录實验现象,组内相互合作。
3、执行计划:学生活动。
4、资料整理、呈现结果:组长汇报。
参考文献:
[1]崔峻明.化学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教育,2005,(5):19
[2]龚正元.论化学学习中接受与探究的融合[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11)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龙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