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形资产流动在企业经济行为中已经成为常态,与之配合的无形资产评估是经济行为各方据以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这种环境下,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将成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对于无形资产评估进行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提升无形资产评估行业的整体从业素质就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本着学习和探索的目的,就这方面的相关问题作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无形资产 评估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资产重组和对外开放经常会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动。无形资产评估作为资产资本化的前提,属于基础性工作,对于客观、公正地披露经济行为中无形资产的价值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相关利益方进行决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当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行业转入重视理论研究、制度规范,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理论、方法做了一些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见解。
一、在当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出现的几个问题
1.概念不清,评估偏差大。部分评估师在无形资产评估业务过程中,往往仅仅关注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等项目的表象形式,而忽略了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实质,也就是无形资产具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还存有疑问:比如自创商誉,其成本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会计上对其不予确认。实务上,往往仅对外购的商誉,也就是并购商誉予以确认,对企业自创的商誉一般都不会确认。事实上,自创商誉是一种跟并购活动没有必然联系的客观存在,被并购企业在并购之前就已经拥有,按照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企业只是没有在帐务上反映而已。
2.方法简单,参数选择随意。基于资产评估市场局部发展不平衡和不成熟的原因,无形资产实际成交的案例较少,由此导致了实践中很多的参数难以取得。理论上,无形资产评估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市场法和收益法。但是,对于市场法,有一个前提条件,其要求有活跃交易市场和大量公开成交案例作为基础,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无形资产活动,仍不满足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条件,有限的无形资产交易情况和与其相关的数据资料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取得。
3.人才缺乏,评估人员专业基础不高。无形资产评估这项工作,内容涉猎非常广泛,评估人员需要具备多个学科的业务知识和基本素养,包括市场学、工程技术学、法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相对来说,对评估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实行综合性资产评估执业资格制度,其执业范围不受所评估资产类型属性的限制,这种普遍适用式的评估师的经验和技巧的获得就很难保证,对于某类资产评估的专业性也很难保证。
4.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
4.1评估价值概念相对模糊。目前,对于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概念以及定义的界定往往模糊不清,在无形资产评估报告中,其评估价值往往都被冠以公允市场价值,这样可能造成报告使用者对结果产生误解。
4.2评估假设条件表述模糊。评估有关的假设和前提,在信息披露中没有充分表达,报告使用者极有可能认为该评估结果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成立;评估师还存在对于假设和前提滥用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评估报告的质量。
二、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需加强
理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无形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操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理论研究需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一门称作“无形资产评估”的学科引入我国。在初期理论研究中,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评估成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将评估的知识和方法作为侧重点引入及借鉴研究。在理论界对理论探讨较少,往往对具体评估办法、参数选择以及口径解释的讨论较多。
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资产评估准则作为评估师执行评估业务的技术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国家资产评估理论以及专业经验的继承反映和高度浓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界定无形资产范围。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如:销售网络、客户名单、不得竞争的协定条款等纳入评估范围,使无形資产界定范围得以拓宽。
2.建立专项评估准则。因为无形资产种类多、评估规律不尽相同,所以需要建立健全专项评估准则,适应多样性的评估标。
3.确立评估方法的具体规定。现有操作规范只规定了三种基本评估方法,但并未提及具体如何应用。无形资产的性质和所有者的特点决定了应该采用何种评估方法,基于成本和收入的相关性,评估准则应对专项无形资产的评估办法做出较详细的规定。
四、增加无形资产评估报告的披露约束
为改变目前无形资产评估报告形式化,报告使用者可获得信息较少的现状,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评估假设的披露。在评估报告中评估师应充分披露做出的假设。根据披露信息,报告使用者可以对选择的评估方法和参数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及判断。
2.评估方法的依据披露。评估师要披露选择市场法还是收益法的充分理由,以供评估报告用者分析和判断。
3.各类参数取值的依据披露。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很多重要的评估参数,如收益法中的折现率,评估师要详细说明折现率选取的计算模型,充分披露持有该项无形资产所面临的风险。
五、建设无形资产评估统计资料的动态数据库。
无形资产评估是一项预测性很强的工作,行业风险率、行业平均利润率、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等评估参数需要一个统一的资料数据库来保证其权威性和准确性。在技术市场上,收集各类专利、商标、科技成果的价格信息;在证券市场上,收集不同行业的资产收益率、风险报酬率等行业信息;在金融市场上,收集无风险收益率、利率变动趋势等信息。建设数据库是一项宏大工程,需要由政府机构承担,通用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使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有效保障。事实表明,“官方”统计数据存在缺陷与漏洞,需要专家提供的资料和数据作为补充。评估师和评估机构在执业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也要通过一定渠道及时反馈到这里,还要建立信息采集激励机制,对提供信息的评估师和评估机构给予适当的报酬。
六、加强管理创新,塑造公平竞争环境
无形资产评估行业能否健康发展有赖于设计合理且约束有效的行业管理制度,收费制度是否合理、质量管理制度是否科学、风险承担制度是否完善,是目前行业制度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收费基本上是参照国家物价管理局等部门制定的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决定的,规定评估收费档次与资产金额挂钩,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刺激评估机构恶意抬高标的价值。按照国际惯例和评估的独立性原则,评估工作量才是决定评估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无形资产的评估值。
2.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在评估机构内部,设计和制定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建立健全项目经理负责制和主管经理审批制。建立跟踪调查制度,在评估报告送达委托方后,评估机构需持续跟进观察;建立评估档案收录重大项目,根据实例验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明确责任承担机制。针对资产评估机构错评、误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目前的评估规范缺乏具体的责任承担规定。应该强制规定评估机构在出现评估事故中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仲裁和司法机构介入为主的裁定方式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行政处分。行业协会需惩罚因违反职业道德造成评估失误的行为,保证无形资产评估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无形资产的计量与评估》,杨文安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2.
[2]《企业经济学》,吴明礼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无形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蔡继明等著,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5.
[4]《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和管理体制研究》,姜楠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与实务》,陈涛涛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西南财经大学1999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无形资产评估几个理论问题的研究》,李梦铭著,西南财经大学,1999.
[7]《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及方法探讨》,李家媛著,西南财经大学,2002.
关键词:无形资产 评估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资产重组和对外开放经常会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动。无形资产评估作为资产资本化的前提,属于基础性工作,对于客观、公正地披露经济行为中无形资产的价值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相关利益方进行决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当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行业转入重视理论研究、制度规范,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理论、方法做了一些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见解。
一、在当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出现的几个问题
1.概念不清,评估偏差大。部分评估师在无形资产评估业务过程中,往往仅仅关注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等项目的表象形式,而忽略了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实质,也就是无形资产具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还存有疑问:比如自创商誉,其成本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会计上对其不予确认。实务上,往往仅对外购的商誉,也就是并购商誉予以确认,对企业自创的商誉一般都不会确认。事实上,自创商誉是一种跟并购活动没有必然联系的客观存在,被并购企业在并购之前就已经拥有,按照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企业只是没有在帐务上反映而已。
2.方法简单,参数选择随意。基于资产评估市场局部发展不平衡和不成熟的原因,无形资产实际成交的案例较少,由此导致了实践中很多的参数难以取得。理论上,无形资产评估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市场法和收益法。但是,对于市场法,有一个前提条件,其要求有活跃交易市场和大量公开成交案例作为基础,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无形资产活动,仍不满足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条件,有限的无形资产交易情况和与其相关的数据资料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取得。
3.人才缺乏,评估人员专业基础不高。无形资产评估这项工作,内容涉猎非常广泛,评估人员需要具备多个学科的业务知识和基本素养,包括市场学、工程技术学、法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相对来说,对评估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实行综合性资产评估执业资格制度,其执业范围不受所评估资产类型属性的限制,这种普遍适用式的评估师的经验和技巧的获得就很难保证,对于某类资产评估的专业性也很难保证。
4.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
4.1评估价值概念相对模糊。目前,对于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概念以及定义的界定往往模糊不清,在无形资产评估报告中,其评估价值往往都被冠以公允市场价值,这样可能造成报告使用者对结果产生误解。
4.2评估假设条件表述模糊。评估有关的假设和前提,在信息披露中没有充分表达,报告使用者极有可能认为该评估结果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成立;评估师还存在对于假设和前提滥用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评估报告的质量。
二、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需加强
理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无形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操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理论研究需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一门称作“无形资产评估”的学科引入我国。在初期理论研究中,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评估成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将评估的知识和方法作为侧重点引入及借鉴研究。在理论界对理论探讨较少,往往对具体评估办法、参数选择以及口径解释的讨论较多。
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资产评估准则作为评估师执行评估业务的技术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国家资产评估理论以及专业经验的继承反映和高度浓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界定无形资产范围。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如:销售网络、客户名单、不得竞争的协定条款等纳入评估范围,使无形資产界定范围得以拓宽。
2.建立专项评估准则。因为无形资产种类多、评估规律不尽相同,所以需要建立健全专项评估准则,适应多样性的评估标。
3.确立评估方法的具体规定。现有操作规范只规定了三种基本评估方法,但并未提及具体如何应用。无形资产的性质和所有者的特点决定了应该采用何种评估方法,基于成本和收入的相关性,评估准则应对专项无形资产的评估办法做出较详细的规定。
四、增加无形资产评估报告的披露约束
为改变目前无形资产评估报告形式化,报告使用者可获得信息较少的现状,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评估假设的披露。在评估报告中评估师应充分披露做出的假设。根据披露信息,报告使用者可以对选择的评估方法和参数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及判断。
2.评估方法的依据披露。评估师要披露选择市场法还是收益法的充分理由,以供评估报告用者分析和判断。
3.各类参数取值的依据披露。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很多重要的评估参数,如收益法中的折现率,评估师要详细说明折现率选取的计算模型,充分披露持有该项无形资产所面临的风险。
五、建设无形资产评估统计资料的动态数据库。
无形资产评估是一项预测性很强的工作,行业风险率、行业平均利润率、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等评估参数需要一个统一的资料数据库来保证其权威性和准确性。在技术市场上,收集各类专利、商标、科技成果的价格信息;在证券市场上,收集不同行业的资产收益率、风险报酬率等行业信息;在金融市场上,收集无风险收益率、利率变动趋势等信息。建设数据库是一项宏大工程,需要由政府机构承担,通用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使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有效保障。事实表明,“官方”统计数据存在缺陷与漏洞,需要专家提供的资料和数据作为补充。评估师和评估机构在执业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也要通过一定渠道及时反馈到这里,还要建立信息采集激励机制,对提供信息的评估师和评估机构给予适当的报酬。
六、加强管理创新,塑造公平竞争环境
无形资产评估行业能否健康发展有赖于设计合理且约束有效的行业管理制度,收费制度是否合理、质量管理制度是否科学、风险承担制度是否完善,是目前行业制度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收费基本上是参照国家物价管理局等部门制定的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决定的,规定评估收费档次与资产金额挂钩,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刺激评估机构恶意抬高标的价值。按照国际惯例和评估的独立性原则,评估工作量才是决定评估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无形资产的评估值。
2.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在评估机构内部,设计和制定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建立健全项目经理负责制和主管经理审批制。建立跟踪调查制度,在评估报告送达委托方后,评估机构需持续跟进观察;建立评估档案收录重大项目,根据实例验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明确责任承担机制。针对资产评估机构错评、误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目前的评估规范缺乏具体的责任承担规定。应该强制规定评估机构在出现评估事故中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仲裁和司法机构介入为主的裁定方式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行政处分。行业协会需惩罚因违反职业道德造成评估失误的行为,保证无形资产评估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无形资产的计量与评估》,杨文安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2.
[2]《企业经济学》,吴明礼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无形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蔡继明等著,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5.
[4]《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和管理体制研究》,姜楠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与实务》,陈涛涛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西南财经大学1999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无形资产评估几个理论问题的研究》,李梦铭著,西南财经大学,1999.
[7]《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及方法探讨》,李家媛著,西南财经大学,2002.